矿灾避险用供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18199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矿灾避险用供物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物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当矿井遭遇紧急状况发生矿难时为井下待救人员提供食物及空气的矿灾避险用供物装置。
背景技术
矿山安全生产一直是倍受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矿难频繁发生,当煤矿或非煤矿井发生顶板、透水、火灾、瓦斯爆炸等灾害时,来不及逃生的矿工被困井下,由于目前的矿山没有自救用的供物装置,使得这些被困人员在井下或者活活被窒息或者被饿死。血的事实告诫我们,必须狠抓安全生产,同时必须要设置避险用的供物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旨在针对背景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在矿山井上、井下贯通的矿灾避险用供物装置。当矿灾发生时,它能保证被困矿工在等待救援时的基本生理条件,给救援工作赢得宝贵时间,保证矿工的生命安全。
实现上述发明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矿灾避险用供物装置,由安装在地面的储奶容器、储饮用水容器、储氧气容器、储空气容器,地上、地下贯通一体的主管路构成,其结构要点是,每个容器分别与各自的独立管路连接,各独立管路上分别依次设有加压泵、换向阀、单向阀,多根独立管路并联连接与地上主管路相连;多根地下分支管路并联连接与地下主管路连接,地下各分支管路上分别设有分配阀,端部分别设置有微压阀。
依照上述技术方案,该装置集供风、供氧、供水、供流体食物为一体,组成地面与井下相连的救援装置。它通过独立管路的定向阀门和微压阀门组成一套完整的矿工被困生存待援的生理保障系统。安装使用本装置,当矿难发生时,被困人员可打开微压阀呼吸新鲜空气、吸取食物,确保生命安全。本装置添补了矿山救援供物装置的空白。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矿灾避险用供物装置,由安装在地面的储奶容器4、储饮用水容器3、储氧气容器2、储空气容器1,地上、地下贯通一体的主管路8等组成。参见附图1,每个容器分别与各自的独立管路9连接,各独立管路9上分别依次串联连接有加压泵5、换向阀6、单向阀7。换向阀6是常闭阀。独立管路9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设置为多根。多根独立管路9并联连接分别与地上主管路8相连接组成地上供给系统,整个供给系统安装在离井口较近的地面上。与地上供给系统对应,井下设置由地下主管路10、分支管路12、分配阀11和微压阀13组成的物体输出系统。地下主管路10与地上主管路8连接为一体,多根地下分支管路12并联连接,分别与地下主管路10连接。地下各分支管路10的数量与地上独立管路9对应。地下分支管路12上分别安装有分配阀11,端部分别安装设置有微压阀13。分配阀11与微压阀13串联连接,分别与地下分支管路12连接。
参见附图2,附图2是微压阀13的具体结构实施例,在阀体进口16的通道与出口14的通道间安装有密封圈15,其进口16与地下分支管路12相插接。
当得知井下发生事故时,首先打开储空气容器1的换向阀6,新鲜空气通过单向阀7顺主管路8进入地下主管路10,在气体的压力下,空气进入与其对应的地下分支管路12,地下分支管路12上的分配阀11打开,空气顶开安装在地下分支管路12端部的微压阀13,进入到巷道等部位。依此类推,其它诸如水、氧气、牛奶等物质可根据需要及时输送。这样被困在井下的人员可及时得到生存条件,等待获救。
权利要求1.一种矿灾避险用供物装置,由安装在地面的储奶容器、储饮用水容器、储氧气容器、储空气容器,地上、地下贯通一体的主管路构成,其特征在于,每个容器分别与各自的独立管路连接,各独立管路上分别依次设有加压泵、换向阀、单向阀,多根独立管路并联连接与地上主管路相连;多根地下分支管路并联连接与地下主管路连接,地下各分支管路上分别设有分配阀,端部分别设置有微压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灾避险用供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压阀内设有密封圈,微压阀的进口与地下分支管路相插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灾避险用供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压泵、换向阀、单向阀串联连接在各自的独立管路上。
专利摘要一种矿灾避险用供物装置,属于避险装置领域。由安装在地面的储奶容器、储饮用水容器、储氧气容器、储空气容器,地上、地下贯通一体的主管路构成,每个容器分别与各自的独立管路连接,各独立管路上分别依次设有加压泵、换向阀、单向阀,多根独立管路并联连接与地上主管路相连;多根地下分支管路并联连接与地下主管路连接,地下各分支管路上分别设有分配阀,端部设置有微压阀。该装置集供风、供氧、供水、供流体食物为一体,组成地面与井下相连的救援装置。它通过独立管路上的定向阀门和微压阀门组成一套完整的矿工被困生存待援的生理保障系统。安装使用本装置,当矿难发生时,被困人员可打开微压阀呼吸新鲜空气、吸取食物,确保生命安全。
文档编号F17D1/02GK2853102SQ20062002359
公开日2007年1月3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24日
发明者陈凤平 申请人:陈凤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