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弯头风暴气枪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808493阅读:9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弯头风暴气枪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充气枪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弯头风暴气枪。

背景技术:
在物流运输过程中,为了防止货箱之间相互碰撞而造成内部的货物损坏,工作人员经常会使用到一种填充气袋,将填充气袋置于货箱缝隙之间,在货箱颠簸时,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有效吸收震动,减轻货箱的晃动幅度,从而达到保护箱内货物的目的。填充气袋在充气时会用到一种专用的充气枪。传统的充气枪,其出气口较小,密封效果差,且没有采用文丘里原理,因此,传统的充气枪充气速度缓慢,每充一个充气袋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这极大的降低了工人的工作效率。专利名称为一种快速充气枪(公开号:102352956A)的专利,其公开的充气枪方案中采用了文丘里原理,将现有的充气枪的充气速度提升至一个新的水平。如今,充气枪的充气速度已经成为行内的一个重要指标,每提高1秒都非常艰难。但经研究人员研究,如今采用文丘里原理的充气枪已经很多,但是同样采用文丘里原理制成的充气枪,其充气速度却有很大的悬殊。常用的充气枪其整体外形尺寸较大,当需要在狭窄的缝隙中工作时,常用充气枪往往由于枪体较长,无法塞入缝隙,而为充气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且,现有的充气枪在充气时,工人需要一直按住手柄上的充气开关按键,直至填充气袋充至合适的气压方可放手。这样长时间的举枪和按键动作,极大消耗了工作人员的体力,无形中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效率,并且现有的充气枪没有过压保护装置,充气时依靠工作人员的目测和手感经验来判断,一旦充气袋充气过量,容易导致填充袋爆裂,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对工作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诸多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结构小巧,枪口与充气袋的气阀连接稳固,充气速度极快,且带有过压保护功能的弯头风暴气枪来弥补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弯头风暴气枪,包括枪头、与枪头底部进气口相连的手滑阀、与手滑阀底部进气口相连且用于输气的高压胶管和安装在高压胶管底部且用于与气源接头衔接的快速接头公头。所述枪头由一呈半球形的弯头连接件、安装在该弯头连接件前端的充气连接头、安装在弯头连接件后端的吸气管和安装该弯头连接件内部的文丘里构件组成。所述弯头连接件的底部设有主动进气口,所述弯头连接件的后部设有被动进气口,所述主动进气口与所述手滑阀出气口相连接,所述被动进气口与所述吸气管相连接。所述文丘里构件包括回气管和置于该回气管内部的圆形的舌片。所述舌片由两个半圆活动挡片和一横轴组成,两个活动挡片都连接在横轴上,所述横轴上是设有两个插头。所述回气管包括:与所述充气连接头相连的外环管和与所述吸气管相连接的内环管,所述外环管与内环管之间有一环形带,所述环形带上均匀分布有若干气孔;所述内环管与外环管连接的一头设有一横杆,所述横杆上设有两个插孔,与所述插头相配合,用于固定舌片。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外环管外面套有第一密封圈,所述内环管外面套有第二密封圈,用于加强弯头连接件内部腔体的气密性,提高充气效果。所述充气连接头包括十字顶针、前十字架、后十字架、顶针压簧、前十字压簧、第三密封圈、定位套、密封垫、第四密封圈、卡圈、卡圈压簧、挡圈和若干钢珠;所述顶针压簧套在十字顶针的后端,所述前十字架装在所述十字顶针的前端,所述后十字架装在所述十字顶针的后端,所述前十字压簧套在所述后十字架上,置于所述前十字架和所述后十字架之间,所述定位套嵌套在所述前十字架外面,并与所述弯头连接件连接,所述第四密封圈置于所述定位套与所述弯头连接件的接口处,所述密封垫置于所述前十字架的前面,所述定位套上设有若干珠孔,所述钢珠置于珠孔中,所述卡圈压簧嵌套在所述定位套上,置于所述珠孔的后面,所述挡圈嵌套在所述定位套上,置于所述珠孔的前面,所述卡圈嵌套在所述定位套的外面。所述手滑阀包括管体和套在管体上的滑套,所述滑套的内腔壁两端缩紧与所述管体紧密贴合,中部向外凸起与管体的外壁形成一内腔体,所述滑套的内腔壁的一端设有第五密封圈,且另一端设有第六密封圈,用于加强气密性和增大滑套与管体外壁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滑套自动脱落;所述管体内部由互不连通的上下两部分腔体组成,上腔体的下部设有若干进气孔,下腔体的上部设有若干出气孔,所述管体上部设有一用于限定滑套滑动最高位的限位凸起,下部设有一用于限定滑套滑动最低位的限位卡环。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环形带上设置6个气孔,所述气孔与水平轴线呈25度角。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活动挡片采用胶类材料制成,厚度为1mm~3mm。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摒弃了原有的枪体设计方案,而采用弯头连接件替代原有的枪体结构,这种设计大大降低了使用时的占用空间,而且,研发人员经过大量的实验测试,将文丘里构件做了进一步的优化,提高了充气枪的充气速度,手滑阀的设计使得操作工人充气时不必再一直按住开关阀门,而只需推上手滑阀的滑套即可,这极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对舌片的厚度优化,有效控制了过压保护的额定范围,不会再出现由于充气过量而导致充气袋爆裂,从而工人不必值守,可以放心的离开进行下一项工作,不仅消除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而且还提升了工人的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弯头风暴气枪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枪头结构爆炸图。图3是回气管结构示意图。图4是手滑阀打开状态剖视图。图5是手滑阀关闭状态剖视图。图6是弯头风暴气枪的充气状态气路走向图。图7是弯头风暴气枪的过压状态气路走向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显示的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图,其中包括枪头1、手滑阀2、高压胶管3和快速接头公头4,这四部分的接口都采用了螺旋纹的设计,旋接在一起。针对枪头1的的具体结构而言,参见图2所示,其包括弯头连接件11、安装在该弯头连接件前端的充气连接头13、安装在弯头连接件后端的吸气管14和安装该弯头连接件内部的文丘里构件12。下面就各部分的具体结构作详细的说明:文丘里构件12包括回气管121、插接在回气管内部的舌片122、安装在回气管外环管上的第一密封圈123和安装在回气管内环管上的第二密封圈124,这四部分构成一个文丘里构件的整体,置于弯头连接件11内部。其中,舌片122由两个半圆活动挡片和一横轴组成,两个活动挡片都连接在横轴上,所述横轴上是设有两个插头,所述活动挡片采用胶类材料制成,厚度为1mm~3mm。回气管121的具体结构可参图3:回气管121具体包括:外环管1211和与内环管1212,两者之间有一环形带1213,环形带1213上均匀分布有若干气孔;内环管1212与外环管1211连接的一头设有一横杆1214,横杆1214上设有两个插孔,与舌片122上的插头(参见图2)相配合,用于固定舌片122。外环管和内环管外面分别设计有密封槽,分别用于配合第一密封圈123和第二密封圈124,用于加强弯头连接件11内部腔体的气密性,提高充气效果;环形带1213上设置6个气孔,所述气孔与水平轴线呈25度角。充气连接头13的具体结构,图1中已经能够完全显示,具体包括:十字顶针131、前十字架132、后十字架133、顶针压簧134、前十字压簧135、第三密封圈136、定位套137、密封垫138、第四密封圈139、卡圈1312、卡圈压簧1311、挡圈1313和若干钢珠1310;顶针压簧134套在十字顶针131的后端,前十字架132装在十字顶针131的前端,后十字架133装在十字顶针131的后端,前十字压簧135套在后十字架133上,置于前十字架132和后十字架133之间,定位套137嵌套在前十字架132外面,并与弯头连接件11连接,第四密封圈139置于定位套137与弯头连接件11的接口处,密封垫138置于前十字架132的前面,定位套137上设有若干珠孔,钢珠1310置于珠孔中,卡圈压簧1311嵌套在所述定位套137上,置于所述珠孔的后面,挡圈1313嵌套在所述定位套137上,置于所述珠孔的前面,卡圈1312嵌套在所述定位套137的外面。手滑阀2的内部结构参见图4和图5,具体构成如下:手滑阀2包括:管体21和套在管体上的滑套22;滑套的内腔壁两端缩紧与管体21紧密贴合,中部向外凸起与管体的外壁形成一内腔体,滑套的内腔壁的一端设有第五密封圈23,且另一端设有第六密封圈24,用于加强气密性和增大滑套22与管体21外壁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滑套22自动脱落;管体21内部由互不连通的上下两部分腔体211和212组成,上腔体211的下部设有若干进气孔,下腔体212的上部设有若干出气孔,管体21上部设有一用于限定滑套滑动最高位的限位凸起213,下部设有一用于限定滑套22滑动最低位的限位卡环214。手滑阀2的工作原理如下:当向上推动滑套22至最高位,如图4所示位置,此时,滑套22与管体21之间的腔体将上腔体211的进气孔和下腔体212的出气孔连通,气体就会沿图4中所示的气路流通,从而实现了手滑阀的开启状态。然后,再向下推动滑套22至最低位,如图5所示位置,此时,滑套22与管体21之间的腔体不能连通至上腔体211的进气孔,如图5中所示,气路中断在内腔中,且由于第五密封圈23和第六密封圈24的阻隔,不会出现漏气的现象。下面结合图6和图7讲解本发明的过压保护功能。图6中箭头指示方向是,本发明正常工作时的气路走向;充气时,气体由手滑阀进入,从枪头的主动进气口进入,再由环形带上的进气孔进入,从枪口进入填充气袋,此时,舌片内侧形成负压区,根据文丘里原理;舌片向内变形,形成被动进风道;当充气袋气压达到设定的额定气压后,舌片向外变形,从而气体从舌片处向外流出,形成被动出气口,如图7箭头指向所示,多余的气体就不会继续冲进充气袋中,避免了由于过度充气导致的充气袋爆裂,从而起到了过压保护的功能。以上所述的利用较佳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而非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阅读本发明后,做出细微的改变和调整,仍将不失为本发明的要义所在,亦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