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氧罐罐体内外层距离稳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01645发布日期:2019-03-02 01:50阅读:7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氧罐罐体内外层距离稳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氧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液氧罐罐体内外层距离稳定结构。



背景技术:

液氧罐,顾名思义便是一种运输液氧的储存罐,目前大多数的液氧罐为了保证运输过程中液氧的稳定安全,大豆设置两层罐体,同时为了保证内罐的状态稳定,通常会设置一些对内罐进行限位的结构,但是目前一些限制内罐与外罐之间距离的装置,工作状态不稳定,容易出现内罐与外罐之间距离改变的状况,进而便会影响内罐对液氧正常的存储过程,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液氧罐罐体内外层距离稳定结构,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氧罐罐体内外层距离稳定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一些限制内罐与外罐之间距离的装置,工作状态不稳定,容易出现内罐与外罐之间距离改变的状况,进而便会影响内罐对液氧正常存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液氧罐罐体内外层距离稳定结构,包括外罐体和上支撑座,所述外罐体的外侧设置有上支撑座和加强筋板,且加强筋板位于上支撑座的外侧,所述加强筋板的下侧连接有第一补强圈和第二补强圈,且第二补强圈位于第一补强圈和外罐体之间,并且第一补强圈和第二补强圈内侧连接有上支撑座,所述外罐体的内侧设置有内罐体,且内罐体的内侧固定有副加强筋和主加强筋,所述上支撑座的内侧连接有支撑柱,且支撑柱的下端连接有下支撑座,所述下支撑座的下端固定有内罐体,且内罐体与下支撑座的连接处固定有固定底板。

优选的,所述上支撑座在外罐体上均匀设置有四个,且外罐体与上支撑座的连接处均叠加有第一补强圈和第二补强圈,并且第一补强圈和第二补强圈与外罐体和上支撑座之间均为焊接。

优选的,所述加强筋板的外形为十字形,且加强筋板的下端贯穿第一补强圈和第二补强圈嵌入外罐体内,并且加强筋板与上支撑座、第一补强圈和第二补强圈之间均为焊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柱内侧为六棱柱形中空结构,且支撑柱与下支撑座之间为螺纹连接,并且支撑柱的外径等于上支撑座的内径。

优选的,所述下支撑座通过固定底板与内罐体之间为一体化结构,且内罐体内侧与下支撑座相对位置设置有副加强筋和主加强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液氧罐罐体内外层距离稳定结构;

(1)在外罐体与内罐体之间设置有支撑柱,可以支撑内罐体在外罐体内侧的状态稳定,进而保证了内罐体对液氧存储状态的稳定,便可以使液氧处于稳定安全;

(2)在支撑柱的上下两端设置有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可以保证支撑柱与外罐体与内罐体之间连接状态的稳定,进而保证内罐体与外罐体之间距离的稳定性能,从而提高了该液氧罐的工作性能;

(3)在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与外罐体与内罐体之间设置有第一补强圈、第二补强圈和固定底板,可以加强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与外罐体与内罐体之间连接的稳固性能,进而保证了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稳定的工作状态;

(4)在上支撑座、第一补强圈和第二补强圈的外侧安装有加强筋板,通过加强筋板可以进一步的加强上支撑座与外罐体之间的稳定性能,进而进一步的加强支撑柱对内罐体的支撑性能,保证了内罐体与外罐体之间距离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加强筋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柱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罐体;2、上支撑座;3、加强筋板;4、第一补强圈;5、第二补强圈;6、内罐体;7、支撑柱;8、副加强筋;9、主加强筋;10、下支撑座;11、固定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液氧罐罐体内外层距离稳定结构,包括外罐体1、上支撑座2、加强筋板3、第一补强圈4、第二补强圈5、内罐体6、支撑柱7、副加强筋8、主加强筋9、下支撑座10和固定底板11,外罐体1的外侧设置有上支撑座2和加强筋板3,且加强筋板3位于上支撑座2的外侧,上支撑座2在外罐体1上均匀设置有四个,且外罐体1与上支撑座2的连接处均叠加有第一补强圈4和第二补强圈5,并且第一补强圈4和第二补强圈5与外罐体1和上支撑座2之间均为焊接,可以保证内罐体6在外罐体1内部的状态稳定,也可以提高上支撑座2稳定的工作状态。

加强筋板3的下侧连接有第一补强圈4和第二补强圈5,且第二补强圈5位于第一补强圈4和外罐体1之间,并且第一补强圈4和第二补强圈5内侧连接有上支撑座2,加强筋板3的外形为十字形,且加强筋板3的下端贯穿第一补强圈4和第二补强圈5嵌入外罐体1内,并且加强筋板3与上支撑座2、第一补强圈4和第二补强圈5之间均为焊接,可以进一步的加强上支撑座2与外罐体1之间的稳定性能,进而加强支撑柱7对内罐体6的支撑性能,保证了内罐体6与外罐体1之间距离的稳定。

外罐体1的内侧设置有内罐体6,且内罐体6的内侧固定有副加强筋8和主加强筋9,上支撑座2的内侧连接有支撑柱7,且支撑柱7的下端连接有下支撑座10,支撑柱7内侧为六棱柱形中空结构,且支撑柱7与下支撑座10之间为螺纹连接,并且支撑柱7的外径等于上支撑座2的内径,可以方便将支撑柱7与下支撑座10相连接,提高了支撑柱7的安装效率,也保证了支撑柱7的稳定性能,下支撑座10的下端固定有内罐体6,且内罐体6与下支撑座10的连接处固定有固定底板11,下支撑座10通过固定底板11与内罐体6之间为一体化结构,且内罐体6内侧与下支撑座10相对位置设置有副加强筋8和主加强筋9,可以保证下支撑座10在内罐体6上的状态稳定,进而保证支撑柱7对内罐体6稳定的支撑性能。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液氧罐罐体内外层距离稳定结构时,首先,将内罐体6安置到外罐体1的内部,通过大型起吊机械将内罐体6悬在外罐体1的内部,然后,先将2个支撑柱7穿过外罐体1下侧的两个开口,使2个支撑柱7与内罐体6下侧的2个下支撑座10相连接,同时通过支撑柱7内侧的六棱形空心结构,便可以通过类似与扳手的工具,将2个支撑柱7安装到内罐体6下侧的2个下支撑座10上,之后,通过上支撑座2将外罐体1下侧的两个开口封住,再将第一补强圈4和第二补强圈5焊接在上支撑座2与外罐体1的连接处,最后,将加强筋板3套在上支撑座2的外两侧,同时将外罐体1、上支撑座2、加强筋板3、第一补强圈4和第二补强圈5焊接在一起,完成之后,便可以放下内罐体6,而内罐体6下侧下支撑座10上的支撑柱7的前端会陷入上支撑座2的内部,进而便完成了对内罐体6的初步限位固定工作;

当内罐体6在外罐体1内部有下侧的两个支撑柱7进行支撑工作时,便可以通过外罐体1上侧的两个开口,使2个支撑柱7按照上述方式,安装到内罐体6上侧的两个下支撑座10上,再通过上支撑座2与第一补强圈4和第二补强圈5,将外罐体1上侧的两个开口封住,在此过程中,需要使上支撑座2与内罐体6上方的2个支撑柱7紧密接触,以保证内罐体6在外罐体1内部的稳定性能,最后再通过加强筋板3加强上支撑座2工作状态的稳定性能,而且,在对内罐体6进行限位支撑过程中,其内部的副加强筋8和主加强筋9,可以有效加强内罐体6受力位置的受挤压性能,从而保证内罐体6稳定安全的工作状态,以上便是该稳定结构的使用过程,且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