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沥青罐车鹤管余油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78492发布日期:2020-07-31 21:49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沥青罐车鹤管余油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沥青油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沥青罐车鹤管余油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的交通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公路建设飞快发展,高速公路和城乡农村公路建设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发展公路建设,不仅提高了运输能力,而且在改善投资环境、优化产业布局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授权公告号为cn20756686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沥青罐发油鹤管,其特征是:包括与油罐连通的、设有拐弯处的第一输油管;与第一输油管连通的、设有拐弯处的第二输油管;安装在所述第一输油管内壁与所述内壁垂直的第一挡板开设在所述第一挡板上若干呈环形分布的第一通孔;开设在所述第一输油管内壁的环形活动腔;置于所述环形活动腔内与所述第一挡板端面相贴合的第二挡板;开设在所述第二挡板上与所述第一通孔相错位的、呈环形分布的第二通孔;开设在所述第一输油管管壁的弧形通口;固定在所述第二挡板上且穿过所述弧形通口的凸块;设于所述第一输油管外侧的、用于限制所述凸块的限位组件。

沥青油通过鹤管灌装进沥青罐车内,当灌装完成后,鹤管内残留有余油,部分鹤管内剩余的沥青油通过鹤管出油口流出,造成浪费,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余油凝固可能造成鹤管堵塞,所示需要对残留于鹤管内的余油进行回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沥青罐车鹤管余油回收装置,具有能够回收鹤管内的余油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沥青罐车鹤管余油回收装置,包括竖向设置且连通于沥青罐车的输油管、横向设置且一端底壁连通于输油管的鹤管、位于鹤管的出油口下方的余油斗和竖向设置且连通于余油斗的余油管,所述输油管与鹤管之间设有输油口,所述鹤管设置有对鹤管内腔进行注气促使余油朝出油口流动的注气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有余油斗、余油管和对鹤管内腔进行注气的注气组件,向鹤管内腔注入气体迫使余油从出油口流出,经余油斗落入余油管进行回收,一方面,有效防止余油凝固造成鹤管堵塞,另一方面,防止造成沥青滴落于地面造成浪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注气组件包括横向设置且连通于鹤管远离出油口端部的注气管、对注气管进行注气的注气泵和连通于鹤管的另一端顶壁的出气管,所述鹤管与注气管之间设置有注气口,所述鹤管与出气管之间设置有出气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注气泵向注气管注入气体,从而吹动余油朝出油口流动,余油由于自重落入余油管,方便快速,气体从位于鹤管顶壁的出气口排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鹤管设置有将输油口、注气口交错封闭的挡板,出油时,输油口连通,注气口封闭;注气时,输油口封闭,注气口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有将输油口、注气口交错封闭的挡板,出油时,输油口连通,注气口封闭,防止沥青油进入注气管影响注气效果,注气时,输油口封闭,注气口连通,保证气密性,确保气体沿鹤管轴线方向流动,根据不同工况形成相对独立的通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输油口的直径与注气口的直径相等,挡板的直径略大于输油口和注气口的直径,所述挡板的底部与鹤管底部内壁铰接,所述挡板的铰接端位于输油管靠近注气管的一侧,所述鹤管、注气管和输油管均为铁质管,所述挡板的自由端部内置有磁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输油时,输油管内部的压力值大于磁铁的吸附力,迫使挡板朝向注气口方向转动且磁铁吸附于注气管端部侧壁,注气口封闭;输油结束,进行余油回收,启动注气泵,注气管压力大于磁铁的吸附力迫使挡板朝输油口方向翻转且磁铁吸附于输油管端部侧壁,输油口封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油口开设于鹤管的端部底壁,所述鹤管竖向设置有连通于出油口的出油管,所述出油管与余油斗螺纹连接,所述余油管包括外管和内管,所述外管和内管之间设有加热管,所述加热管为导热油加热管或蒸汽加热管,所述加热管呈螺旋状排布于外管与内管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油管与余油斗螺纹连接,方便进行安装与拆卸,满足不同工况要求,同时防止气体外泄,余油管包括外管和内管设置,为加热管提供一定的放置空间,加热管对内管内的沥青油进行加热,有效防止在温度较低下沥青油发生凝固现象造成余油管堵塞,保证沥青油的流动性,加热管呈螺旋状分布,保证余油管全面受热,保证加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余油斗的底部周壁凸出设置有限位环,所述内管内置开设有环形限位槽,所述限位环嵌接于限位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余油斗进行转动,限位环防止余油斗与余油管脱离,造成余油泄露。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余油管的下端部连接有收集余油的回收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对余油进行收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气管的另一端连接有对废气进行处理的废气处理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余油产生的烟气通过出气管排到废气处理箱中进行废气处理,防止烟气污染环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气管设置有截止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输油时,截止阀关闭,注气时,截止阀连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设置有余油斗、余油管和对鹤管内腔进行注气的注气组件,向鹤管内腔注入气体迫使余油从出油口流出,经余油斗落入余油管进行回收,一方面,有效防止余油凝固造成鹤管堵塞,另一方面,防止造成沥青滴落于地面造成浪费。

2、设置有将输油口、注气口交错封闭的挡板,出油时,输油口连通,注气口封闭,防止沥青油进入注气管影响注气效果,注气时,输油口封闭,注气口连通,保证气密性,确保气体沿鹤管轴线方向流动,根据不同工况形成相对独立的通道。

3、设置有加热管对内管内的沥青油进行加热,有效防止在温度较低下沥青油发生凝固现象造成余油管堵塞,保证沥青油的流动性,加热管呈螺旋状分布,保证余油管全面受热,保证加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一种沥青罐车鹤管余油回收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一种沥青罐车鹤管余油回收装置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在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的出油管与余油斗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的余油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在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沥青罐车;2、输油管;21、输油口;3、鹤管;31、铰接块;32、挡板;33、铰接轴;34、磁铁;4、余油斗;41、螺纹孔;42、限位环;5、注气组件;51、注气管;511、注气口;52、注气泵;53、出气管;54、截止阀;55、废气处理箱;6、余油管;61、外管;62、内管;63、加热管;7、出油管;71、外螺纹;8、回收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沥青罐车鹤管余油回收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竖向设置且连通于沥青罐车1的输油管2、横向设置且一端底壁连通于输油管2的鹤管3、位于鹤管3的出油口下方的余油斗4和竖向设置且连通于余油斗4的余油管6。鹤管3、注气管51和输油管2均为铁质管,出油口开设于鹤管3的端部底壁,输油管2与鹤管3之间设有输油口21。

鹤管3设置有对鹤管3内腔进行注气促使余油朝出油口流动的注气组件5,注气组件5包括横向设置且连通于鹤管3远离出油口端部的注气管51、对注气管51进行注气的注气泵52和一端连通于鹤管3的另一端顶壁的出气管53。注气管51与鹤管3之间设置有注气口511,注气口511的直径与输油口21的直径相等,出气管53与鹤管3之间设置有出气口,出气管53设置有控制出气口启闭的截止阀54,出气管53的另一端连接有对废气进行处理的废气处理箱55。

如图2、图3所示,鹤管3的内腔设置有铰接块31和铰接于铰接块31且将输油口21、注气口511交错封闭的挡板32。挡板32的直径略大于输油口21和注气口511的直径,挡板32的底部设置有穿设于铰接块31的铰接轴33。挡板32的铰接端位于输油管2靠近注气管51的一侧,挡板32的自由端部内置有磁铁34。输油时,输油管2内部的压力值大于磁铁34的吸附力,迫使挡板32朝向注气口511方向转动且磁铁34吸附于注气管51端部侧壁,注气口511封闭;输油结束,进行余油回收,启动注气泵52,注气管51压力大于磁铁34的吸附力迫使挡板32朝输油口21方向翻转且磁铁34吸附于输油管2端部侧壁,输油口21封闭。

如图4、图5、图6所示,鹤管3竖向设置有连通于出油口的出油管7,出油管7的下端部外周壁设有外螺纹71,余油斗4设有螺纹连接于外螺纹71的螺纹孔41,余油斗4的底部周壁凸出设置有限位环42。余油管6包括外管61和内管62,外管61和内管62之间设有加热管63,加热管63为导热油加热管63或蒸汽加热管63,加热管63呈螺旋状排布于外管61与内管62之间。内管62内置开设有环形限位槽,限位环42嵌接于限位槽内。余油管6的下端部连接有收集余油的回收桶8。

工作原理:

输油时,截止阀54关闭,输油管2内部的压力值大于磁铁34的吸附力,迫使挡板32朝向注气口511方向转动且磁铁34吸附于注气管51端部侧壁,注气口511封闭;

输油结束,进行余油回收时,安装余油斗4,打开截止阀54,启动注气泵52,注气泵52向注气管51注入气体,注气管51压力大于磁铁34的吸附力迫使挡板32朝输油口21方向翻转且磁铁34吸附于输油管2端部侧壁,输油口21封闭,从而吹动余油朝出油口流动,余油由于自重落入余油管6进入回收箱中;余油产生的烟气通过出气管53排到废气处理箱55中进行废气处理,防止烟气污染环境。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