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自来水管道的漏水识别装置

文档序号:25142413发布日期:2021-05-25 12:22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自来水管道的漏水识别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漏水识别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自来水管道的漏水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快速的发展,自来水已经安装到千家万户。自来水是通过自来水处理厂净化、消毒后生产出来的符合相应标准的供人们生活、生产使用的水,生活用水主要通过水厂的取水泵站汲取江河湖泊及地下水,地表水。因此在自来水的输送过程中,需要通过自来水管道进行输送,以便输送至千家万户,目前,家庭及工厂供水系统由于长期承受一定的水压,管路与管接头处容易发生渗漏等问题,漏水不仅造成自来水水的浪费,还容易导致家庭及工厂的经济损失,因此一种用于自来水管路的漏水识别装置在市面上也相对地普及使用。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或问题:

1、对于目前使用自来水管路的漏水识别装置,漏水识别的灵敏性不稳定,不能够及时提醒使用者漏水的危险,安全性较差。

2、另外现有的自来水管路的漏水识别装置,安装的连接方式过于固定,不便于拆卸,从而影响后期操作人员拆解维修,实用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于自来水管道的漏水识别装置,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自来水管道的漏水识别装置,包括水管和识别漏水本体,所述水管的中端连通管接头,所述水管的两侧环面设置有安装箍,所述安装箍的上端贯穿设置有螺栓,所述螺栓的下端焊接设置有固定盒,所述固定盒的内部设置有拉杆,所述拉杆延伸至识别漏水本体的内部设置有插槽,所述拉杆的外环面设置有第一弹簧,且第一弹簧位于固定盒的内部,所述拉杆的环面一侧设置有压缩块,且压缩块靠近固定盒的内壁,所述识别漏水本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内槽,所述第一内槽下方互通设置有第二内槽,所述第二内槽的内部设置有集水块,所述集水块的下方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下方设置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的两侧表壁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靠近水管的内部设置有滑槽,所述活动块的下表壁两侧设置有第二弹簧,且第二弹簧延伸至第二内槽的底端,所述活动块下表壁中端设置有第一铜导块,所述第一铜导块的下方设置有第二铜导块,所述第二铜导块位于第二内槽的下表壁中端,所述识别漏水本体的一侧外表壁设置有报警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箍的形状为u形,且安装箍的数量为两组,所述安装箍对称分布在管接头的两侧,所述安装箍与螺栓螺丝连接,所述安装箍与固定盒焊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盒的数量为两组,且固定盒对称分布在识别漏水本体的两侧,所述第一弹簧与拉杆套接,所述压缩块与拉杆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拉杆的数量与插槽的数量相同,所述拉杆与插槽插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集水块的形状为凹形,所述集水块与第二内槽活动连接,所述固定杆的数量为两组,且固定杆对称分布在集水块与活动块之间的表壁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滑块的数量为两组,且滑块对称分布在活动块的两侧表壁上,所述滑块与滑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数量为两组,且第二弹簧对称分布在活动块的下表壁,且活动块延伸至第二内槽的底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铜导块与第二铜导块活动接触连接,所述第二铜导块与报警器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自来水管道的漏水识别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一种用于自来水管道的漏水识别装置,通过设置集水块、活动块、第一铜导块、第二铜导块与报警器,在使用识别漏水本体进行漏水识别时,当水管与管接头的连接处发生漏水时,当水流至第二内槽处时,集水块可受收的重力向下运动,并通过固定杆带动活动块下降,同时在滑块与滑槽的配合下,可保障活动块下降动作的稳定,待活动块使其第二弹簧发生纵向变形时,使第一铜导块接触第二铜导块,此时接通报警器的电源,报警器可进行漏水警报,提醒周围人进行漏水处理,从而保障识别漏水本体高效的识别机制,有助于水资源的节约,安全性更高。

2、该一种用于自来水管道的漏水识别装置,通过设置安装箍、螺栓、固定盒与插槽,再需要进行识别漏水本体的安装或拆取时,可通过安装箍与螺栓的配合下,稳定固定盒的位置,接着拉动拉杆,通过压缩块的压缩受力,使其第一弹簧发生变形,并让第一弹簧处于紧绷状态,接着可将识别漏水本体放置与水管的下方,并让其第一内槽与管接头的下方相对应,最后可松开拉杆,通过第一弹簧的张力作用,让其拉杆的一端与插槽配合插接,从而可完成识别漏水本体的安装流程,若进行识别漏水本体的拆开流程,可同步安装流程的反向流程即可,以此可解放传统的硬性连接方式,操作容易,且便于拆装,实用性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安装箍连接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固定盒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铜导块与第二铜导块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管;2、接头;3、识别漏水本体;4、安装箍;5、螺栓;6、固定盒;7、拉杆;8、插槽;9、第一弹簧;10、压缩块;11、第一内槽;12、第二内槽;13、集水块;14、固定杆;15、活动块;16、滑块;17、滑槽;18、第二弹簧;19、第一铜导块;20、第二铜导块;21、报警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施方案中:一种用于自来水管道的漏水识别装置,包括水管1和识别漏水本体3,水管1的中端连通管接头2,水管1的两侧环面设置有安装箍4,安装箍4的上端贯穿设置有螺栓5,螺栓5的下端焊接设置有固定盒6,固定盒6的内部设置有拉杆7,拉杆7延伸至识别漏水本体3的内部设置有插槽8,拉杆7的外环面设置有第一弹簧9,且第一弹簧9位于固定盒6的内部,拉杆7的环面一侧设置有压缩块10,且压缩块10靠近固定盒6的内壁,识别漏水本体3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内槽11,第一内槽11下方互通设置有第二内槽12,第二内槽12的内部设置有集水块13,集水块13的下方设置有固定杆14,固定杆14的下方设置有活动块15,活动块15的两侧表壁设置有滑块16,滑块16靠近水管1的内部设置有滑槽17,活动块15的下表壁两侧设置有第二弹簧18,且第二弹簧18延伸至第二内槽12的底端,活动块15下表壁中端设置有第一铜导块19,第一铜导块19的下方设置有第二铜导块20,第二铜导块20位于第二内槽12的下表壁中端,识别漏水本体3的一侧外表壁设置有报警器21。

本实施例中,安装箍4的形状为u形,且安装箍4的数量为两组,安装箍4对称分布在管接头2的两侧,安装箍4与螺栓5螺丝连接,安装箍4与固定盒6焊接,安装箍4与螺栓5的配合,可稳定固定盒6的位置;固定盒6的数量为两组,且固定盒6对称分布在识别漏水本体3的两侧,第一弹簧9与拉杆7套接,压缩块10与拉杆7固定连接,通过拉动拉杆7,压缩块10可压缩第一弹簧9,以此提供拉杆7的运动的预紧力;拉杆7的数量与插槽8的数量相同,拉杆7与插槽8插接,通过拉杆7与插槽8的配合,可提供识别漏水本体3的快速拆装的便捷;集水块13的形状为凹形,集水块13与第二内槽12活动连接,固定杆14的数量为两组,且固定杆14对称分布在集水块13与活动块15之间的表壁上,集水块13可承接来自水管1漏出的自来水,并通过固定杆14带动活动块15做下降运动;滑块16的数量为两组,且滑块16对称分布在活动块15的两侧表壁上,滑块16与滑槽17滑动连接,第二弹簧18的数量为两组,且第二弹簧18对称分布在活动块15的下表壁,且活动块15延伸至第二内槽12的底端,滑块16与滑槽17的配合下,可保证活动块15纵向移动的稳定性,第二弹簧18可在压缩力时,提供活动块15处于限位效果,当第二弹簧18受力压缩时,可进一步提供活动块15纵降的稳定性;第一铜导块19与第二铜导块20活动接触连接,第二铜导块20与报警器21电连接,通过第一铜导块19与第二铜导块20接触力可接通报警器21的电源,报警器21可进行漏水警报,已用来提醒用户进行漏水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首先,再需要进行识别漏水本体3的安装,可通过安装箍4与螺栓5的配合下,稳定固定盒6的位置,接着拉动拉杆7,通过压缩块10的压缩受力,使其第一弹簧9发生变形,并让第一弹簧9处于紧绷状态,接着可将识别漏水本体3放置与水管1的下方,并让其第一内槽11与管接头2的下方相对应,最后可松开拉杆7,通过第一弹簧9的张力作用,让其拉杆7的一端与插槽8配合插接,从而可完成识别漏水本体3的安装流程,若进行识别漏水本体3的拆开流程,可同步安装流程的反向流程即可,以此可解放传统的硬性连接方式,操作容易,且便于拆装,实用性更高;接着在使用识别漏水本体3进行漏水识别时,当水管1与管接头2的连接处发生漏水时,当水流至第二内槽12处时,集水块13可受收的重力向下运动,并通过固定杆14带动活动块15下降,同时在滑块16与滑槽17的配合下,可保障活动块15下降动作的稳定,待活动块15使其第二弹簧18发生纵向变形时,使第一铜导块19接触第二铜导块20,此时接通报警器21的电源,报警器21可进行漏水警报,提醒周围人进行漏水处理,从而保障识别漏水本体3高效的识别机制,有助于水资源的节约,安全性更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