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高负压、高温四氟紧衬粘接防腐制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15935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耐高负压、高温四氟紧衬粘接防腐制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耐高负压、高温四氟紧衬粘接防腐制品。
公知的四氟衬里防腐制品,由于四氟粘接性能差(不粘性),故衬里与外壳难以粘成一体,导致耐负压、耐温性差,衬里易被吸瘪或凸鼓而破坏。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在申请号90224843.X中公开了一种夹套抽气法制成的防腐耐负压制品,但其工艺麻烦。国内也曾将四氟分散液作为过渡粘接介质,同样存在工艺麻烦,粘接效果差的缺陷。国内外还竞相研究各种四氟粘接方法,如用钠-氨溶液的化学处理法,放电处理法,辐射接技法,但都存在工艺复杂、危险、效果差的缺点,特别是由于当使用工作温度较高时,上述结构的粘接剂难以克服四氟衬里层的热胀冷缩,负压抽扁等苛刻条件,使四氟衬里脱离金属外壳而破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耐蚀、耐正压,又能耐高温、负压,并且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的新型四氟衬里防腐制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在模具上铺放缠绕四氟薄膜,再埋上金属网,在金属网外又铺放缠绕四氟至一定厚度后,形成四氟内衬层。在其外铺放缠绕氟塑料熔接膜。再在外铺放缠绕玻璃纤维。利用公知的四氟成型的温度和压力,进行高温烧结。使四氟内衬层、金属网、氟塑料熔接膜,玻璃纤维全部熔成一体,成为四氟内衬组合层。在这组合层中,四氟内衬层内的四氟通过金属网的网孔熔接,而四氟内衬层又通过氟塑料熔接膜溶渗在玻璃纤维的网眼中与玻璃纤维熔接。然后脱模,在四氟内衬组合层外面刷涂粘接剂,衬套在金属外壳内,利用粘接剂必需的如加压等工艺条件,使粘接剂固化并紧衬粘接在金属外壳内。四氟内衬层厚度为0.1~20mm;金属网是钢丝直径为0.1~5mm,网眼尺寸3~120目的钢铁丝网或相类似的薄钢板经钻孔或拉伸而成的板网;氟塑料熔接膜是聚全氟乙丙烯(FEP)或者是四氟乙烯与全氟(正)丙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PFA),其厚度0.01~2mm;玻璃纤维厚度0.05~2mm。
由于四氟内衬层通过处处熔渗在玻璃纤维网眼中的具有流动性能好的氟塑料熔接层粘在金属外壳内壁,故能克服四氟粘接性能差的缺点,达到粘合牢固,耐负压性能好,工艺简单,成本低。又有金属网作为骨架来加强,使内衬热胀冷缩应力分散,消除了四氟热胀冷缩大的缺点,特别是温度高、四氟热胀(是金属外壳的十倍)容易使粘接剂失效、负压使内衬层脱离外壳的缺点,故能在高温、高负压苛刻情况下,达到安全可靠使用。由于是纯四氟材料与工作介质接触,金属外壳加强,故耐蚀、耐正压性能均优越。
以下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耐高负压、高温四氟紧衬粘接防腐制品的剖面示意图,1是四氟内衬层;2是金属网;3是氟塑料熔接膜;4是玻璃纤维;5是粘接剂;6是金属外壳。
图2是耐高负压、高温四氟紧衬粘接防腐制品的管道产品图。7是四氟内衬组合层,相当于图1中的1、2、3、4。5是环氧树脂,相当于图1中的5;8是无缝钢管两端焊上钢铁法兰,相当于图1中的6。其直径Dg15~2000mm,长度L≤10米,当Dg100mm,长L为2000mm的直管产品,四氟内衬层厚1.6mm,金属网中钢丝直径为0.3mm,氟塑料熔接膜取PFA为0.15mm,玻璃纤维取无碱玻璃带,厚度为0.2mm。7通过5粘接在8内,并经过加温、加压,翻边,整修等程序,成为耐高负压、高温四氟紧衬粘接防腐直管,可以在-50~250℃,工作介质为强酸,强碱等苛刻条件下,全真空使用。
同样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制作,Dg15~2000mm弯头,大小头,三通、四通,Dg300~6000mm的塔、釜、容器、盖、槽及阀门,泵以及其它各件耐高负压、高温防腐制品。
权利要求1.一种耐高负压、高温四氟紧衬粘接防腐制品,其特征是有四氟内衬层、金属网、氟塑料熔接膜、玻璃纤维、粘接剂和金属外壳。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高负压、高温四氟紧衬粘接防腐制品,其特征是四氟内衬层中间埋有金属网,其外面熔接上氟塑料熔接膜;氟塑料熔接膜溶渗在玻璃纤维的网眼中;玻璃纤维外面通过粘接剂粘接在金属外壳内壁。
3.按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耐高负压、高温四氟紧衬粘接防腐制品,其特征是四氟内衬层厚度0.1~20mm;金属网是钢丝直径为0.1~5mm,网眼尺寸3~120目的钢铁丝网或相类似的薄钢板经钻孔或拉伸而成的板网;氟塑料熔接膜是聚全氟乙丙烯(FEP)或者是四氟乙烯与全氟(正)丙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PFA),其厚度0.01~2mm;玻璃纤维厚度0.05~2mm。
专利摘要一种耐高负压、高温四氟紧衬粘接防腐制品,由四氟内衬层、金属网、氟塑料熔接膜、玻璃纤维、粘接剂和金属外壳组成。氟塑料熔接膜能与四氟内衬层及玻璃纤维熔接,又有钢丝网加强,从而使四氟内衬层紧衬粘接在金属外壳内壁。具有耐高负压、高温、工艺简单等优点。
文档编号F17C1/10GK2116826SQ9220290
公开日1992年9月23日 申请日期1992年2月18日 优先权日1992年2月18日
发明者赵永镐, 陈国龙, 赵炜 申请人:赵永镐, 陈国龙, 赵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