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田产量的预测方法

文档序号:5950866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油田产量的预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采油时油田产量的预测方法,特别是关于一种应用聚合物驱油的油田三次采油中油田产量的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采用聚合物驱油的油井中,在预测其产量的时候,仍然采用计算传统的水驱控制程度为预测标准,传统的水驱控制程度计算是以油井为中心,统计其与注入井的累积连通有效厚度与井组总有效厚度的百分比。但是在渗透率级差和纵向渗透率变异系数均相同、水驱控制程度皆为100%的地质模型中,若采用不同的油层平面分布,就会取得不同的聚驱最终效果,这说明水驱控制程度不能够准确的描述采用聚合物驱油的效果,也就更无法预测出油田的产量。
发明创造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聚合物驱油时油田产量的预测方法;该方法计算简便,准确度高,省去了建立繁复的数学模型。
本发明采取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油田产量的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考察油田的地质情况,得到油田基础数据;第二步,根据第一步中的数据,计算出该油田的聚驱控制程度,所述聚驱控制程度为在一定聚合物分子量条件下以聚合物溶液可波及的油层孔隙体积占油层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比,具体公式如下η聚=V聚/V总式中的V聚可由下公式计算得出 其中,η聚----聚驱控制程度V聚----聚合物分子可波及的油层孔隙体积,m3S聚i----第j油层第i井组聚驱井网可波及面积,m2H聚i----第j油层第i井组聚合物分子可波及的注采井连通厚度,mV总----总孔隙体积,m3
Φ----孔隙度,小数第三步,根据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数据,采用如下公式计算出开采量,以此作为油田产量的预测值N水驱=η水驱·NN聚驱=η聚驱·NQ水驱=N水驱·γ水驱Q聚驱=N聚驱·γ聚驱+(N水驱-N聚驱)γ聚水,其中,N水驱----水驱可及储油空间的储量N聚驱----聚驱可及储油空间的储量Q水驱----水驱过程中采出的油量Q聚驱----聚驱过程中采出的油量上述的一种油田产量的预测方法,所述第三步中的公式可简化为Q聚驱=N聚驱·γ聚驱上述的一种油田产量的预测方法,针对全区的储油空间,采用聚合物驱的最终阶段采出程度就为γ’聚驱=η聚驱·γ聚驱采用水驱的最终阶段采出程度就为γ’水驱=η聚驱·γ水驱采用聚驱比水驱提高采收率幅度就为Δγ’=η聚驱·Δγ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可以比较准确的预测油田产量,经建立数模分析比较,误差可以控制比较小的范围内,因此,本发明可应用在油田打井之前,这样可以先预测出油田的产量再来衡量打井是否能够取得经济效益。


图1是数值模拟研究使用的两个典型地质模型的示意2是根据大庆油田实际情况统计的聚驱控制程度与采收率提高值的关系图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源于发明人由数值模拟、现场实际效果分析和油层小层数据统计得到的聚驱控制程度对驱油效果影响的新认识。
图1是数值模拟研究使用的两个典型地质模型的示意图,每个模型均为正韵律的三层非均质模型,两地质模型的渗透率级差和纵向渗透率变异系数均是相同的,水驱控制程度皆为100%(见表1)。应用该模型在聚合物溶液浓度1000mg/L、注入速度0.16PV/a、聚合物用量640PV.mg/L的条件下计算。
参见图1示例和表1,以聚合物分子可以进入有效渗透率大于100×10-3μm2的油层为条件,计算模型I、II的聚驱控制程度分别为73.7%、80%,得到的聚合物驱最终采出程度分别为50.4%、51.6%,聚合物驱采收率提高值分别为9.8%、10.6%。说明在相同注入条件下,聚驱控制程度对聚驱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聚驱控制程度越低,聚驱最终效果越差;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井网对油层的控制程度结果差异是很大的,使用传统的水驱控制程度来代替聚驱油田的控制程度显然从意义上就不可取,对于聚驱开发油层来讲使用聚驱控制程度要比沿用传统的水驱控制程度更能体现油层地质条件对聚驱效果的影响程度。
表1五点法面积井网单一井组水驱、聚驱控制程摩及聚驱效果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比

以五点法面积井网四注一采井组为例,假设有4个小层,各井小层数据见表2,沿用厚度法计算的水驱控制程度为100%。仅考虑油层平面上注采井间连通方向数,而不考虑渗透率的影响,计算得出聚驱控制程度为76.9%,比水驱控制程度低23.1%。考虑油层平面上注采井间连通方向数,若使用的聚合物分子量可以进入有效渗透率大于50×10-3μm2的油层,那么计算得出聚驱控制程度为69.2%,比水驱控制程度低30.8%,比不考虑渗透率影响计算得出的聚驱控制程度值低7.7%;若考虑聚合物分子量可进入有效渗透率大于100×10-3μm2的油层,那么计算得出聚驱控制程度为53.8%,比水驱控制程度低46.2%,比不考虑渗透率影响计算得出的聚驱控制程度值低23.1%。上述示例说明油层发育状况的差异对聚驱控制程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使用的聚合物分子量越小,油层允许聚合物分子进入的渗透率界限越低,聚驱控制程度越大,但同时也制约了聚合物驱油效果。
表2 五点法面积井网单一井组水驱、聚驱控制程度计算结果对比

以大庆油田为例,从1996-1999年投入的目前即将结束的8个葡一组油层聚驱工业化区块的聚驱控制程度和聚驱采收率提高值的关系可看出(图2)由于受到井网井距及地质条件的影响,导致注聚区块聚驱控制程度不同,从而产生较大的聚驱效果差异。例如,聚驱控制程度较低的喇南中块东部(65.8%),采收率提高值只有9.1%;而采收率提高值较高的北二西东块(15.4%),它的聚驱控制程度达到79.7%。
对应上述地质模型,用得到的基础数据利用下面公式计算η聚=V聚/V总式中的V聚可由下公式计算得出 N水驱=η水驱·NN聚驱=η聚驱·NQ水驱=N水驱·γ水驱Q聚驱=N聚驱·γ聚驱+(N水驱-N聚驱)γ聚水该计算结果与表1所列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应用上述公式计算出的采收率与数模经计算机计算得出的采收率的误差很小,说明用本方法计算得到的产量,可以用于预测油田产量。
预测实例(1)大庆油田喇南一区SIII3-10油层聚合物驱试验区喇南一区SIII3-10油层以低弯曲分流河道沉积为主,河道宽度一般在300m~500m,最窄小的河道宽度为100m。该油层有效渗透率分布范围多在200~300×10-3μm2。喇南一区试验中心区在212m注采井距条件下,选用1500万分子量聚合物注入。以1500万分子量聚合物可以进入有效渗透率大于100×10-3μm2的油层计算,计算结果(见表4)表明该试验区中心井区聚驱可控制SIII3-10油层组80.1%的孔隙体积。说明喇南一区在现井网条件下SIII3-10油层组的连通状况比较好,其聚驱控制程度均较高,这为将来取得较好的驱油效果准备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根据该区块密闭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统计SIII3-10油层组纵向非均质变异系数为0.65,聚驱初期含水94.5%,以聚合物用量为640PV.mg/L预计聚驱可提高采收率10%。
表4 喇南一区中心井区SIII3-10油层聚驱控制程度统计表

注面积0.54km2,注采井距212m。
(2)大庆油田北一区一、二排西部中新201站SIII组油层聚合物驱试验区该区SIII组油层主要以三角洲内前缘相沉积,按照细分沉积相研究结果,将其归纳为三种沉积类型条带状分布的河道砂体、大面积分布的主体薄层砂和零散分布的砂体。试验区采用175m注采井距,由于油层连续性差,平面矛盾突出,注采关系难以完善。采用1000-1200万分子量的聚合物,以该分子量可以进入有效渗透率大于50×10-3μm2的地层孔隙计算,计算结果(见表5)表明该区块聚驱可控制SIII组65.9%的孔隙体积,油层组纵向上只有SIII5+6、SIII8、SIII9层的聚驱控制程度超过或接近70%。根据该区块密闭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统计SIII油层组纵向非均质变异系数为0.62,聚驱初期含水90%,以聚合物用量为540PV.mg/L预计聚驱可提高采收率6.8%。
表5 北一、二排西部中新201站上返SIII油层组聚驱控制程度统计表

注面积1.8km2,注采井距175m。
本发明具有如下特点(1)体积法计算聚合物驱控制程度,不仅考虑了油层平面上的连通状况,而且还考虑了聚合物分子能够进入的孔隙空间大小,从而实现了聚合物驱油层主要特性的量化。
(2)对于聚驱开发油层来讲使用聚驱控制程度要比沿用传统的水驱控制程度更能体现油层地质条件对聚驱效果的影响程度。
(3)在相同注入条件下,聚驱控制程度对聚驱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聚驱控制程度越低,聚驱效果越差。
权利要求
1.一种油田产量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考察油田的地质情况,得到油田基础数据;第二步,根据第一步中的数据,计算出该油田的聚驱控制程度,所述聚驱控制程度为在一定聚合物分子量条件下以聚合物溶液可波及的油层孔隙体积占油层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比,具体公式如下η聚=V聚/V总式中的V聚可由下公式计算得出 其中,η聚----聚驱控制程度V聚----聚合物分子可波及的油层孔隙体积,m3S聚i----第j油层第i井组聚驱井网可波及面积,m2H聚i----第j油层第i井组聚合物分子可波及的注采井连通厚度,mV总----总孔隙体积,m3Ф----孔隙度,小数第三步,根据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数据,采用如下公式计算出开采量,以此作为油田产量的预测值N水驱=η水驱·NN聚驱=η聚驱·NQ水驱=N水驱·γ水驱Q聚驱=N聚驱·γ聚驱+(N水驱-N聚驱)γ聚水,其中,N水驱----水驱可及储油空间的储量N聚驱----聚驱可及储油空间的储量Q水驱----水驱过程中采出的油量Q聚驱----聚驱过程中采出的油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田产量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步中的公式可简化为Q聚驱=N聚驱·γ聚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油田产量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全区的储油空间,采用聚合物驱的最终阶段采出程度就为γ’聚驱=η聚驱·γ聚驱采用水驱的最终阶段采出程度就为γ’水驱=η聚驱·γ水驱采用聚驱比水驱提高采收率幅度就为Δγ’=η聚驱·Δγ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田产量的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考察油田的地质情况,得到油田基础数据;第二步,根据第一步中的数据,根据公式计算出该油田的聚驱控制程度;第三步,根据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数据,采用公式计算出开采量,以此作为油田产量的预测值。该方法计算简便,准确度高。
文档编号G01V3/38GK1712996SQ200410049748
公开日2005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25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25日
发明者付天郁, 牛金刚, 邵振波, 陈福明, 陈鹏 申请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