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菜褐茎病快速诊断方法

文档序号:6113154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青花菜褐茎病快速诊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蔬菜病害的诊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青花菜褐茎病的快速诊断方法。
背景技术
青花菜(broccoli)又名西兰花、绿花菜,是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属甘蓝种中以绿或紫色花球为产品的一个变种,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学名Brassica oleracea L.var.italica Planch,染色体数2n=2x=18。是由甘蓝演化而来,演化中心为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以绿色或紫色花球供食用,因其风味好、营养价值高、鲜绿脆嫩的质地、清爽适口的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欢,是国际市场畅销蔬菜五大品种之一。虽其栽培历史较短,但发展很快,英国、意大利、法国、荷兰等国广为种植。19世纪初传入美国,后传到日本。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传入中国。青花菜在我国栽培历史不长,八十年代开始才有零星种植,浙江省临海市于1989年开始成片试种,1995年在浙江全省形成规模化生产。浙江省是全国青花菜的主要产区,主栽区分布在台州的临海、三门,宁波的象山、慈溪、北仑,绍兴的上虞及杭州的萧山等地,2002年种植面积约1万公顷,占全国种植面积的70%以上。产品有保鲜、速冻、脱水,并以保鲜为主,全省有20多家专业生产出口保鲜青花菜的加工厂,主要出口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香港地区,日本是主要市场,年出口量为1万余吨。从1999年开始,种植区域零星发生花球病变,其后病情逐年加剧,至2002年发病面积已占25%左右,严重田块发病率达80%以上。该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花球主茎变褐至黑色和花球的小花梗表皮及维管束变褐至黑色,感病花球无商品价值,对青花菜主产区的农民和出口加工企业的利益造成极大的损失。
以往国内外对青花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花菜的遗传学、育种学、营养学及营养元素对青花菜产量的影响和缺硼引起的青花菜空心等方面,而对青花菜的褐茎病则尚未见有研究报道。由于国内外没有对青花菜褐茎病的发病机理和发生规律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而生产上青花菜褐茎病的发生即逐年加重,导致了近年来对该病的治理无策。
实际上,青花菜褐茎病是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霜霉属的寄生霜霉芸苔属变种甘蓝类型真菌(Peronospora parasiticaVar.brassica)侵染引起(《中国真菌总汇》戴芳澜,科学出版社,1997年;《真菌鉴定手册》魏景超,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79年)。病菌的卵孢子在病残体、土壤或附着在种子表皮上越冬,也可在其他寄主上为害过冬,土壤中的病菌萌发直接侵染幼苗,产生大量孢子囊,借风雨、气流传播,使病害扩展蔓延;孢子囊形成和萌发温度为8~12℃,侵入适温为16℃,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再侵染需要水滴或水膜。菌丝蔓延和吸器的发育适温为20~24℃。浙江青花菜主要在冬春季节栽培,12月至次年3月正值青花菜的花梗抽出或花球形成期,虽然冬季较为干燥,但连续几天阴雨天仍时有发生,同时冬天的清晨温度较低,植株表面经常积有露水,在这种情况下霜霉病菌孢子就很容易萌发浸染进入青花菜的主茎与花梗,菌丝在青花菜植株细胞间迅速繁衍延伸,并向细胞内长入霜霉病菌所特有的吸器,不断从细胞内吸取营养;至发病中、后期,在花茎与花梗的髓部组织、维管束已长满菌丝,由菌丝向植株分泌的酚类物质,导致植株发病部位呈现出褐色至黑色的病状。但感染该霜霉病菌的发病植株在必然表现褐色至黑色病状的同时,不一定在发病部位表面表现出白色霉状物(孢囊梗和孢子囊)的病症;因为该菌只有在田间5日平均气温6℃以上,5日平均相对湿度83%以上的情况下,才能在发病部位表面抽生孢囊梗和产生孢子囊,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病植株仅呈现褐至黑色的病状,而不表现白色霉状物的病症。所以至今为止,从事青花菜研究和生产的人们往往将其判断成缺硼等营养缺乏症,因该症也表现出相类似的褐黑色症状。如2002年冬季,浙江杭州市萧山区钱江回垦农场约有100亩青花菜褐茎病被误诊为营养缺乏症;2003年春上虞海涂约有1000亩青花菜褐茎病也被误诊为营养缺乏症,造成对青花菜褐茎病的诊断错误,贻误了有效防治,造成大量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针对上述青花菜褐茎病一般仅表现出褐至黑色的病状,很难表现出白色霉状物病症,而易与其它病害相混淆的诊断难题,利用该霜霉病菌在侵害植株细胞中能形成特有的吸器组织这一特征,研究提出一种技术简便、应用快速、判断准确的青花菜褐茎病快速诊断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青花菜褐茎病快速诊断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1)田间采样在生产田间随机分别采集带有褐至黑色病状和正常的青花菜花球为样品,备用;(2)机械或手工切片将步骤(1)样品的花茎或花球的花梗,切成长×宽×高分别为5mm×5mm×5mm的小方块,采用切片机或手工,经纵向和/或横向,切成厚度为0.01mm或小于0.01mm的切片;
(3)显微镜观察将步骤(2)切片置于放大100倍至100倍以上的显微镜下观察;(4)诊断以在显微镜下在寄主细胞里长有青花菜褐茎病所特有的病原菌结构吸器为标准进行诊断(见图2,吸器(2)),有吸器则诊断为由Peronospora parasitica Var.brassica引起的青花菜褐茎病;无吸器则诊断为正常植株或营养缺乏症植株。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一是应用简便快速,本方法使用非常简单,仅需一台光学显微镜和一把切片刀或一台切片机,即可在田间或室内进行操作。
二是准确可靠,该方法技术依据明确,在显微观察时只要观察切片中有无褐茎病特有的病原菌结构——吸器即可,有“吸器”则是褐茎病,无则不是,所以非常准确可靠。
三是试验表明,应用该方法能在1小时内,快速确诊青花菜褐茎病病因,使以往青花菜褐茎病一般仅表现出褐至黑色的病状,很难表现出白色霉状物病症,而易与其它病害相混淆的诊断难题得以解决,若早期就诊断明确为由褐茎病原引起,就能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青花菜褐茎病得到及时的治理,避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方法可在青花菜的种植栽培区广泛推广使用。


图1本发明方法快速诊断流程示意图。
图2青花菜褐茎病所特有的病原菌结构——吸器显微摄影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发明青花菜褐茎病快速诊断方法,主要由田间采样、切片、显微观察、诊断几个步骤组成,具体步骤过程按照附图1流程示意进行。
实施例1(室内切片机切片)(1)田间采样在生产青花菜的田间随机采集青花菜花球;(2)室内切片机切片取采集的青花菜花球标样的花茎,或花球的花梗,先切成长×宽×高分别为5mm×5mm×5mm的小方块,置于切片机上,分别进行纵向(从表皮组织向髓部组织)和/或横向切片,切片的厚度为0.01mm或小于0.01mm均可,以健康西兰花茎部组织为对照;(3)显微观察将切片置于100倍显微镜下进行镜检并显微摄影;(4)诊断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青花菜褐茎病特有的病原菌结构——吸器的,则是由Peronospora parasitica Var.brassica引起的青花菜褐茎病(见图2,其中,菌丝1、吸器2、寄主细胞3);若在显微镜下没有观察到“吸器”则为正常植株或营养缺乏症植株(因该症也表现出相类似的褐黑色症状)。
实施例2(田间手工切片)(1)田间采样在生产青花菜的田间随机采集青花菜花球。
(2)田间手工切片取采集的青花菜花球标样的花茎,或花球的花梗,直接在田间采用手工刀片,分别进行纵向(从表皮组织向髓部组织)和/或横向切片,切片的厚度为为0.01mm或小于0.01mm均可,以健康西兰花茎部组织为对照。
(3)显微观察将切片置于显微镜下进行镜检观察。
(4)诊断若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青花菜褐茎病特有的病原菌结构——吸器的,则是由Peronospora parasitica Var.brassica引起的青花菜褐茎病,若在显微镜下没有观察到“吸器”则为正常植株或营养缺乏症植株。
权利要求
1.青花菜褐茎病快速诊断方法,其特征是按如下步骤进行(1)田间采样在生产田间随机分别采集带有褐至黑色病状和正常的青花菜花球为样品,备用;(2)机械或手工切片将步骤(1)样品的花茎或花球的花梗,切成长×宽×高分别为5mm×5mm×5mm的小方块,采用切片机或手工,经纵向和/或横向,切成厚度为0.01mm或小于0.01mm的切片;(3)显微镜观察将步骤(2)切片置于放大100倍至100倍以上的显微镜下观察;(4)诊断以在显微镜下在寄主细胞里长有青花菜褐茎病所特有的病原菌结构吸器为标准进行诊断,有吸器则诊断为由Peronosporaparasitica Var.brassica引起的青花菜褐茎病;无吸器则诊断为正常植株或营养缺乏症植株。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青花菜褐茎病快速诊断方法,属于蔬菜病害的诊断技术领域。该方法由田间采样、切片、显微观察、诊断等几个步骤组成,该方法技术依据明确,只需在显微观察时观察切片中有或无褐茎病特有的病原菌结构——吸器即可作出是或否属于青花菜褐茎病的判断,具有设备要求简陋、应用简便快速、判断准确可靠的特点,适于在青花菜的种植栽培区广泛推广使用。
文档编号G01N1/06GK1844917SQ200610050539
公开日2006年10月11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27日
发明者王汉荣, 王连平, 茹水江, 方丽, 赵建阳 申请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