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四轮定位仪转角盘承载力检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188233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四轮定位仪转角盘承载力检验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工业领域的检验设备,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汽车四轮定位仪转角盘承载力检验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操纵稳定性和直线行驶性是由汽车四轮定位参数的合理匹配保证的,参数的任何一项失准便会导致汽车失去操纵稳定性和直线行驶能力,加快轮胎磨损,油耗上升,安全性下降等问题。四轮定位仪是检验四轮定位最重要的检测设备。目前全国四轮定位仪的保有量达20多万台,并且以每年30%的速度在递增,然而不论是其生产过程还是其使用过程,目前均不能对四轮定位仪的性能进行有效的检验,无法保证四轮定位仪本身的检测精度。四轮定位仪转角盘是四轮定位仪主要附件。四轮定位仪对主销主销后倾角和主销内倾角的测量是通过数学模型间接测量得至IJ,在模型中主销主销后倾角和主销内倾角为车轮水平转角的函数,四轮定位仪通过水平放置在两前车轮下方的转角盘完成对车轮水平转角的测量进而得到主销后倾角和主销内倾角,同时四轮定位仪在测量车轮最大转向角时也需通过转角盘测量。因此,为保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四轮定位仪转角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最新的国家标准要求必须对四轮定位仪转角盘的承载能力进行检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具有模拟汽车车轮在转角盘上对转角盘施加载荷的功能,并能够通过高精度测力传感器读取四轮定位仪转角盘的实际转角,其模拟车轮施加载荷的大小可直接读出,可满足国家质量监督部门以及生产厂家对四轮定位仪转角盘的制造质量进行实地快速检验的要求。参阅图1至图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本发明所提供的汽车四轮定位仪转角盘承载力检验系统包括有底座、长螺栓、丝套、施力丝杠、测力传感器与钢球组。底座放置在平整的地面上,三个螺栓分别穿过丝套的三个圆形通孔及底座的三个螺纹通孔与底座螺纹固定连接,施力丝杠的上部丝杠穿过丝套的螺纹通孔与丝套螺纹连接,长螺栓穿过丝杠顶部的圆形通孔与螺母螺纹连接,四个螺栓分别穿过施力丝杠底部圆盘的四个圆形通孔与测力传感器顶部的螺纹孔螺纹固定连接,钢球组放置于底座的圆形凹槽内与圆形凹槽底部面接触。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底座主要由底部的矩形钢板和上部的Π型钢板支架焊接而成,底部的矩形钢板的顶面中部加工一个圆形凹槽,圆形凹槽内表面硬度不小于HRC60,圆形凹槽的直径不小于200mm,圆形凹槽的深度为钢球组中钢球直径的1/2 4/5,底座上部的Π型钢板支架顶部中心加工有一个圆形通孔,Π型钢板支架顶部加工三个围绕该圆形通孔均匀布置的螺纹通孔。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丝套为阶梯圆柱型零件,丝套沿轴向加工有一个螺纹通孔,底面加工有三个均匀布置的圆形通孔。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施力丝杠由上部的丝杠和底部的圆盘焊接而成,丝杠顶部沿径向加工一个圆形通孔,圆盘加工有四个均匀布置的圆形通孔。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钢球组由相同的钢球组成,钢球硬度不小于HRC60,钢球组的承载力不小于2000kg。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I)本发明在对四轮定位仪转角盘承载力进行检验时采用丝杠可以快速准确的产生向下的模拟载荷,并以丝套进行导向,可以在向下移动时,其作用力垂直作用在转转盘上,加载时间短,检验效率高。(2)本发明底座的上部采用对称的Π型钢板支架与底部的矩形钢板组成的环状闭合结构,使施加载荷时转角盘通过施力丝杠传反向递到底座的反作用力更好的分解到底座的环状结构上,使底座受力分布更加均匀,增加了设备的可靠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3)本发明的主要零件采用标准钢材进行加工,首先,标准钢材产量大,机械加工工序少,生产成本较低;其次,作为测量仪器的重要附件,采用标准钢材具有一定的强度,能够在长期使用中不变形,保证测量的精度,可以满足国家标准对检验的要求;最后,以上主要零件为钢材组成的空心结构,大大降低了检验设备的重量,提高了设备安装调整操作的灵活性。


图1是汽车四轮定位仪转角盘承载力检验系统工作状态的轴测图;图2是汽车四轮定位仪转角盘承载力检验系统的轴测图;图3是底座I轴测图;图4是丝套3轴测图; 图5是施力丝杠4的轴测图;图中:1.底座,2.长螺栓,3.丝套,4.施力丝杠,5.测力传感器,6.钢球组,7.待
检转角盘。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本发明具有模拟汽车车轮在转角盘上对转角盘施加载荷的功能,并能够通过高精度测力传感器读取四轮定位仪转角盘的实际转角,其模拟车轮施加载荷的大小可直接读出,可满足国家质量监督部门以及生产厂家对四轮定位仪转角盘的制造质量进行实地快速检验的要求。本发明在对四轮定位仪转角盘承载力进行检验时采用丝杠可以快速准确的产生向下的模拟载荷,并以丝套进行导向,可以在向下移动时,其作用力垂直作用在转转盘上,加载时间短,检验效率高。本发明底座的上部采用对称的Π型钢板支架与底部的矩形钢板组成的环状闭合结构,使施加载荷时转角盘通过施力丝杠传反向递到底座的反作用力更好的分解到底座的环状结构上,使底座受力分布更加均匀,增加了设备的可靠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本发明的主要零件采用标准钢材进行加工,首先,标准钢材产量大,机械加工工序少,生产成本较低;其次,作为测量仪器的重要附件,采用标准钢材具有一定的强度,能够在长期使用中不变形,保证测量的精度,可以满足国家标准对检验的要求;最后,以上主要零件为钢材组成的空心结构,大大降低了检验设备的重量,提高了设备安装调整操作的灵活性。参阅图1至图5,汽车四轮定位仪转角盘承载力检验系统包括有底座1、长螺栓2、丝套3、施力丝杠4、测力传感器5与钢球组6。底座I主要由底部的矩形钢板和上部的Π型钢板支架焊接而成,底座I放置在平整的地面上,底座I用标准钢板制成,一是为了减轻底座I的重量,二是可以减少机械加工量,底座I底部的矩形钢板的顶面用来放置待检转角盘7,底部的矩形钢板的顶面中部加工一个圆形凹槽,圆形凹槽内表面硬度不小于HRC60,圆形凹槽的直径不小于200mm,钢球组6放置于底座I的圆形凹槽内与圆形凹槽底部面接触,圆形凹槽的深度为钢球组6中钢球直径的1/2 4/5,底座I上部的Π型钢板支架顶部中心加工有一个圆形通孔,Π型钢板支架顶部加工三个围绕该圆形通孔均匀布置的螺纹通孔,三个螺栓分别穿过丝套3的三个圆形通孔及底座I的三个螺纹通孔与底座I螺纹固定连接。丝套3为阶梯圆柱型零件,丝套3沿轴向加工有一个螺纹通孔,底面加工有三个均匀布置的圆形通孔。施力丝杠4由上部的丝杠和底部的圆盘焊接而成,丝杠顶部沿径向加工一个圆形通孔,圆盘加工有四个均匀布置的圆形通孔,施力丝杠4的上部丝杠穿过丝套3的螺纹通孔与丝套3螺纹连接,长螺栓2穿过丝杠顶部的圆形通孔与螺母螺纹连接,四个螺栓分别穿过施力丝杠4底部圆盘的四个圆形通孔与测力传感器5顶部的螺纹孔螺纹固定连接。钢球组6由相同的钢球组成,钢球硬度不小于HRC60,钢球组6的承载力不小于2000kgo汽车四轮定位仪转角盘承载力检验系统的使用方法:逆时针旋转长螺栓2,使施力丝杠4向上运动到高度大于待检转角盘7的高度,将待检转角盘7放置在底座I的中部,顺时针旋转长螺栓2,使施力丝杠4向下运动置测力传感器5压紧待检转角盘7,然后从测力传感器5读出压力数值,调整施力丝杠4到模拟载荷达到标准规定的数值,转动待检转角盘7使其在钢球组6上移动和转动,最后,逆时针旋转施力丝杠4,将待检转角盘7取出并拆解,观察检转角盘7内部的导轨磨损量,即可完成对待检转角盘7的检验。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四轮定位仪转角盘承载力检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四轮定位仪转角盘承载力检验系统包括有底座(I)、长螺栓(2)、丝套(3)、施力丝杠(4)、测力传感器(5)与钢球组(6); 底座(I)放置在平整的地面上,三个螺栓分别穿过丝套(3)的三个圆形通孔及底座(I)的三个螺纹通孔与底座(I)螺纹固定连接,施力丝杠(4)的上部丝杠穿过丝套(3)的螺纹通孔与丝套(3)螺纹连接,长螺栓(2)穿过丝杠顶部的圆形通孔与螺母螺纹连接,四个螺栓分别穿过施力丝杠(4)底部圆盘的四个圆形通孔与测力传感器(5)顶部的螺纹孔螺纹固定连接,钢球组(6)放置于底座(I)的圆形凹槽内与圆形凹槽底部面接触。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四轮定位仪转角盘承载力检验系统,所述的底座(I)主要由底部的矩形钢板和上部的Π型钢板支架焊接而成,底部的矩形钢板的顶面中部加工一个圆形凹槽,圆形凹槽内表面硬度不小于HRC60,圆形凹槽的直径不小于200mm,圆形凹槽的深度为钢球组(6)中钢球直径的1/2 4/5,底座(I)上部的Π型钢板支架顶部中心加工有一个圆形通孔,Π型钢板支架顶部加工三个围绕该圆形通孔均匀布置的螺纹通孔。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四轮定位仪转角盘承载力检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丝套(3)为阶梯圆柱型零件,丝套(3)沿轴向加工有一个螺纹通孔,底面加工有三个均匀布置的圆形通孔。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四轮定位仪转角盘承载力检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施力丝杠(4)由上部的丝杠和底部的圆盘焊接而成,丝杠顶部沿径向加工一个圆形通孔,圆盘加工有四个均匀布置的圆形通孔。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四轮定位仪转角盘承载力检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球组(6)由相同的钢球组成,钢球硬度不小于HRC60,钢球组(6)的承载力不小于2000kg。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四轮定位仪转角盘承载力检验系统,旨在克服无法实现快速并准确检验汽车四轮定位仪转角盘承载能力的问题。该系统包括底座(1)、长螺栓(2)、丝套(3)、施力丝杠(4)、测力传感器(5)与钢球组(6)。该检测系统的底座(1)采用圆形闭合结构,使承受的载荷反力在底座(1)上的分布更加均匀,可完成对汽车四轮定位仪转角盘的承载能力的快速准确检验。
文档编号G01M17/013GK103105301SQ201310031018
公开日2013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6日
发明者徐观, 苏建, 宋年秀, 李晓韬, 千承辉, 陈熔, 潘洪达, 张立斌, 刘玉梅, 戴建国, 林慧英, 卢雪, 孙丽娜, 王秀刚, 崔怀宇, 田宗举 申请人:吉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