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管检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049220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软管检测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暖产品检测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软管检测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软管拉力、拉伸试验设备多是自动化程度不高,可试验项目单一,人为因素影响大,导致产品试验的准确性和精度较低,针对上述问题专利号为201120004523提供的一种多功能软管测试装置,该装置通过定滑轮、绳索、气缸、砝码、拉力传感器配合实现对软管的反复拉伸试验或提供拉力用于测试软管所能承受的拉力,采用定滑轮、绳索和气缸向被测软管提供拉力,存在如下缺点:绳索的长度无法根据被测软管的实际长度进行调整或调整不方便,当被测软管的长度过长或太短则无法进行测试,降低了软管检测机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应性强和经济实用的软管检测机。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软管检测机,包括机架和设置于机架上的拉伸试验机构、拉力检测机构和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伸试验机构包括可升降活动地设置于机架上垂直延伸的第一升降导轨、设置于机架上连接驱动第一升降导轨升降移动的第一气缸、设置于第一升降导轨上用于固定被测软管的第一软管固定件,第一软管固定件可升降调整地设置于第一升降导轨上,被测软管一端连接第一软管固定件另一端连接砝码;所述拉力检测机构包括可升降活动地设置于机架上垂直延伸的第二升降导轨、设置于机架上连接驱动第二升降导轨升降移动的第二气缸、设置于第二升降导轨上用于固定被测软管的第二软管固定件、相对设置于第二软管固定件下方机架上的拉力传感器,第二软管固定件可升降调整地设置于第二升降导轨上,被测软管一端连接第二软管固定件另一端连接拉力传感器;所述控制装置分别连接第一、第二气缸和拉力传感器,其上设置有智能人机界面。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第二升降导轨上分别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形孔,所述第一、第二软管固定件上分别设置有穿过长形孔的螺杆、配设于螺杆一端的锁紧螺母、设置于螺杆另一端的操作手柄,所述第一、第二软管固定件上分别设置有可与被测软管接头对接的定位头。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还包括180度弯曲试验机构,该弯曲试验机构包括设置于机架上的安装座、通过轴承水平设置于安装座上的横梁、设置于安装座上连接驱动横梁转动的旋转气缸、间隔设置于横梁上的若干第三软管固定件,被测软管一端连接第三软管固定件另一端连接砝码,第三软管固定件上设置有可与被测软管接头对接的定位头。进一步的,所述机架上设置有360度弯曲试验机构,该弯曲试验机构包括可在水平工作位置和垂直藏置位置之间摆动的摆架和设置于摆架上的试验圆柱。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采用升降导轨、气缸和软管固定件配合向被测软管提供拉力,软管固定件可升降调整地设置于升降导轨上,这样可根据被测软管的实际长度调整软管固定件在升降导轨上的位置,从而使本实用新型适应各种长度的被测软管,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适应性和实用性;软管固定件上设置有穿过升降导轨的长形孔的螺杆、配设于螺杆一端的锁紧螺母、设置于螺杆另一端的操作手柄,软管固定件通过螺杆和锁紧螺母配合可松开地锁紧在升降导轨上,当需要调整软管固定件位置时,只需旋转操作手柄以转动螺杆使锁紧螺母松动,然后移动软管固定件在升降导轨上的位置,调节好后旋转操作手柄使锁紧螺母锁紧即可,操作十分方便简单;360度弯曲试验机构中采用摆架支承试验圆柱,使试验圆柱在不用时可藏在机架中,从而减少360度弯曲试验机构在非工作状态的占用空间,防止360度弯曲试验机构干扰其他机构的正常工作。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180度弯曲试验机构的立体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180度弯曲试验机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所示,一种软管检测机,包括机架1、控制装置4、拉伸试验机构、拉力检测机构、180度弯曲试验机构和360度弯曲试验机构。拉伸试验机构设置于机架I左侧,包括可升降活动地设置于机架上垂直延伸的第一升降导轨21、垂直设置于机架I上连接驱动第一升降导轨21升降移动的第一气缸25、设置于第一升降导轨21上用于固定被测软管23的第一软管固定件22,第一软管固定件22可升降调整地设置于第一升降导轨21上,被测软管23 —端连接第一软管固定件22另一端连接砝码24,第一升降导轨21上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形孔211,第一软管固定件22上设置有穿过长形孔211的螺杆221、配设于螺杆221 —端的锁紧螺母222、设置于螺杆221另一端的操作手柄223,第一软管固定件22上设置有可与被测软管23的接头231对接的定位头224,接头231和定位头224为螺纹连接,在测试时,预先根据被测软管23长度调整第一软管固定件22在第一升降导轨21的位置,具体调整方式为通过锁紧螺母222、螺杆221和操作手柄223进行调整,然后通过接头231和定位头224将被测软管23上端与第一软管固定件22连接,被测软管23下端与砝码24连接,然后第一气缸25驱动第一升降导轨21反复升降移动,以测试软管的拉伸强度。拉力检测机构设置于机架I右侧,包括可升降活动地设置于机架I上垂直延伸的第二升降导轨51、垂直设置于机架I上连接驱动第二升降导轨51升降移动的第二气缸(图中未示出)、设置于第二升降导轨51上用于固定被测软管53的第二软管固定件52、相对设置于第二软管固定件52下方机架上的拉力传感器54,第二软管固定件52可升降调整地设置于第二升降导轨51上,被测软管53 —端连接第二软管固定件52另一端连接拉力传感器54,第二升降导轨51上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形孔511,第二软管固定件52的结构与第一软管固定件22的结构相同在这里不再详细说明,拉力检测试验中,被测软管53上端连接第二软管固定件52,下端连接拉力传感器54,第二气缸驱动第二升降导轨51向上移动,以向被测软管53提供拉力,当被测软管53被拉损坏时停止试验,在试验过程中拉力传感器54将拉力数值传递给控制装置4,由控制装置4记录并显示拉力数值,控制装置4根据拉力数值的突变而判断被测软管53所能承受的临界拉力。机架I中部形成有一试验室,试验室设置有防护网门,180度弯曲试验机构设置于机架I的中部试验室中,180度弯曲试验机构包括设置于机架I上的安装座64、通过轴承611水平设置于安装座64上的横梁61、设置于安装座64上连接驱动横梁61转动的旋转气缸65、间隔设置于横梁61上的若干第三软管固定件66,被测软管62 —端连接第三软管固定件66另一端连接砝码63,第三软管固定件66上设置有可与被测软管62的接头621对接的定位头661,接头621和定位头661为螺纹连接,通过旋转气缸65驱动横梁61在180度内往复回转,从而使被测软管62摆动,在试验后观察被测软管62的疲劳情况。机架左侧设置有360度弯曲试验机构,包括可在水平工作位置和垂直藏置位置之间摆动的摆架31和设置于摆架31上的试验圆柱32。控制装置分别连接第一、第二气缸、拉力传感器和旋转气缸65,其上设置有智能人机界面。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软管检测机,包括机架和设置于机架上的拉伸试验机构、拉力检测机构和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伸试验机构包括可升降活动地设置于机架上垂直延伸的第一升降导轨、设置于机架上连接驱动第一升降导轨升降移动的第一气缸、设置于第一升降导轨上用于固定被测软管的第一软管固定件,第一软管固定件可升降调整地设置于第一升降导轨上,被测软管一端连接第一软管固定件另一端连接砝码; 所述拉力检测机构包括可升降活动地设置于机架上垂直延伸的第二升降导轨、设置于机架上连接驱动第二升降导轨升降移动的第二气缸、设置于第二升降导轨上用于固定被测软管的第二软管固定件、相对设置于第二软管固定件下方机架上的拉力传感器,第二软管固定件可升降调整地设置于第二升降导轨上,被测软管一端连接第二软管固定件另一端连接拉力传感器; 所述控制装置分别连接第一、第二气缸和拉力传感器,其上设置有智能人机界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管检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升降导轨上分别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形孔,所述第一、第二软管固定件上分别设置有穿过长形孔的螺杆、配设于螺杆一端的锁紧螺母、设置于螺杆另一端的操作手柄,所述第一、第二软管固定件上分别设置有可与被测软管接头对接的定位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软管检测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180度弯曲试验机构,该弯曲试验机构包括设置于机架上的安装座、通过轴承水平设置于安装座上的横梁、设置于安装座上连接驱动横梁转动的旋转气缸、间隔设置于横梁上的若干第三软管固定件,被测软管一端连接第三软管固定件另一端连接砝码,第三软管固定件上设置有可与被测软管接头对接的定位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软管检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设置有360度弯曲试验机构,该弯曲试验机构包括可在水平工作位置和垂直藏置位置之间摆动的摆架和设置于摆架上的试验圆柱。
专利摘要一种软管检测机,包括机架、拉伸试验机构、拉力检测机构和控制装置,拉伸试验机构包括第一升降导轨、第一气缸、第一软管固定件,第一软管固定件可升降调整地设置于第一升降导轨上,被测软管一端连接第一软管固定件另一端连接砝码;所述拉力检测机构包括第二升降导轨、第二气缸、第二软管固定件、拉力传感器,第二软管固定件可升降调整地设置于第二升降导轨上,被测软管一端连接第二软管固定件另一端连接拉力传感器,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应性强和经济实用等优点。
文档编号G01N3/20GK203053793SQ201320037118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1日
发明者洪培英, 李绍鑫 申请人:蔡金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