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体提取套件及检体提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29914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检体提取套件及检体提取方法与流程

本公开涉及在具有可挠性的筒状容器内提取检体的检体提取套件及检体提取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为了从有可能含有检体或者附着有检体的提取对象构件提取检体而使用的筒状容器中,期望从提取对象构件提取较多的检体。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提取方式中,筒状容器内的提取对象构件隔着筒状容器被用手指按压而夹住,由此从提取对象构件挤出检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7-218903号公报

但是,在提取对象构件仅仅被按压而夹住的方式中,有时由于提取对象构件使得按压力几乎没有作用于提取对象构件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检体提取效率提高的检体提取套件及检体提取方法。

按照本公开的一方式的检体提取套件具备:具有可挠性的筒状容器,其构成为收容提取液;提取对象构件,其收容于所述筒状容器中;多个夹持部,其以夹着所述筒状容器的周壁的方式相互对置;能弹性变形的连结部,其将相互对置的所述夹持部之间连结;以及折弯部,其设置于相互对置的所述夹持部各自上,构成为将所述筒状容器及所述提取对象构件折弯。

根据该构成,在提取对象构件收容于筒状容器内的状态下,筒状容器及提取对象构件被折弯部折弯。结果是,与提取对象构件被用手指等仅仅压扁的提取方式相比,提取对象构件中的变形程度大,因而,检体提取效率提高。

检体提取套件能具备挤压部,该挤压部设置于相互对置的所述夹持部上,进一步将所述折弯的所述筒状容器及所述提取对象构件挤压。

根据该构成,因为折弯的提取对象构件进一步被挤压,所以容易从变形的状态的提取对象构件进一步挤出检体。结果是,与提取对象构件仅仅被折弯的提取方式相比,检体提取效率提高。

在一例中,所述折弯部是突出部,该突出部从相互对置的所述夹持部各自朝向其它的所述夹持部突出,将所述筒状容器及所述提取对象构件折弯并挤压。

根据该构成,设置于相互对置的所述夹持部各自上的突出部体现将提取对象构件折弯的功能和将提取对象构件挤压的功能。因而,与这2个功能通过单独的部位构成的构成相比,检体提取套件的构成容易。

在一例中,设置于相互对置的所述夹持部上的所述突出部,配置于在所述筒状容器的延伸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通过相互对置的所述夹持部相互靠近,从而将所述筒状容器及所述提取对象构件折弯并挤压。

根据该构成,通过相互对置的夹持部相互靠近,从而设置于各夹持部的突出部将筒状容器折弯并挤压。因而,与提取对象构件的折弯和提取对象构件的挤压单独进行的提取顺序相比,可实现提取检体所需的顺序的简化。

在一例中,所述筒状容器具有朝向下侧端部逐渐变细的部分,在所述筒状容器中,在所述筒状容器的延伸方向上比所述筒状容器的中央靠下侧将所述筒状容器折弯并被挤压。

根据该构成,具有朝向下侧端部逐渐变细的部分的筒状容器在筒状容器的下侧被折弯,因此与筒状容器在筒状容器的上侧被折弯的构成相比,可减轻折弯筒状容器所需的使用者的负荷。

按照本公开的一方式的检体提取方法具备:通过相互对置的多个夹持部夹着构成为收容提取液的具有可挠性的筒状容器及收容于所述筒状容器中的提取对象构件,从而将所述筒状容器及所述提取对象构件折弯并从所述提取对象构件提取检体。

其它方式及优点与表示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例子的附图一起从以下的记载中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检体提取套件中筒状容器从夹持构件离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夹持构件的局部剖开主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筒状容器固定于夹持构件上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4是用于说明筒状容器和夹持构件的关系的夹持构件的侧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筒状容器固定于夹持构件上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6是用于说明筒状容器固定于夹持构件上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7是用于说明2个夹持片之间的间隙缩小的示意图。

图8是用于说明伴随2个夹持片之间的间隙缩小的筒状容器的折弯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关于第2折弯肋高度和灵敏度的关系的试验例的结果的图。

图10是表示关于第1折弯肋厚度和灵敏度的关系的试验例的结果的图。

图11是第1变形例中的夹持构件的侧视图。

图12是第2变形例中的夹持构件的侧视图。

图13是第3变形例中的夹持构件的侧视图。

图14是第4变形例中的夹持构件的侧视图。

图15是第5变形例中的夹持构件的侧视图。

图16是第6变形例中的夹持构件的侧视图。

图17是第7变形例中的夹持构件的侧视图。

图18是第8变形例中的夹持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接受各种各样的修改及代替形式,但是以特定的实施方式为例在附图中表示出,以下详细地说明。但是,不限定于记载本发明的特定的实施方式。当然,想要使本发明涉及处于通过权利要求书定义的本发明的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物、等同物以及替代物。

以下说明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检体提取套件。

[检体提取套件的构成]

如图1所示,检体提取套件由如下构成:构成为收容提取液的筒状容器10;辅助检体的提取的夹持构件20;以及提取构件em。提取对象构件em浸渍于筒状容器10内的提取液中,只要是能使检体溶出的构件即可,例如是纸尖、棉棒、植毛棉棒、海绵、纸、无纺布等。

筒状容器10是具有可挠性的筒体,在上侧端部具有开口,且在下侧端部具有底。筒状容器10具有朝向下侧端部逐渐变细的部分,且形成为如在长轴方向df上延长的扁平筒形状。在筒状容器10中的上侧端部形成有作为圆形孔的容器开口11,在容器开口11的周围形成有遍及筒状容器10的周向整体的凸缘部12。筒状容器10中的下侧端部的长轴方向df上的宽度设定为第1容器宽度w1,与长轴方向df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设定为第2容器宽度w2(参照图4)。另外,在筒状容器10中朝向下侧端部逐渐变细的部分,其上端的长轴方向df上的宽度设定为第3容器宽度w3,筒状容器10的壁厚设定为容器壁厚t。此外,提取对象构件em中的2个折弯肋23之间的短轴方向dv上的宽度设定为提取对象构件壁厚p。

筒状容器10的形成材料只要是具有可挠性的树脂即可,例如使用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氯乙烯、硅橡胶等。此外,筒状容器10无论是透明还是不透明都可以,但是为了使用者能通过目视确认提取对象构件em的位置或检体向提取液溶出的状态,优选为透明或者半透明。进一步地,在筒状容器10的上侧端部也可以装配有喷嘴,该喷嘴将收容于筒状容器10中的提取液向外部导出。

夹持构件20可以是侧视具有倒u字状截面的折弯的板状构件。夹持构件20的形成材料例如使用聚乙烯、聚丙烯、abs树脂、聚苯乙烯、as树脂、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氯乙烯、弹簧钢等。夹持构件20例如为倒u字状。夹持构件20包含:例如可以是弯曲的折弯部的连结部;以及2个夹持部21,其朝向位于远离该连结部的位置的2个自由端部延伸。2个夹持部21可以是相互对置的平板。2个夹持部21的外侧面对置于沿着夹持构件20或者筒状容器10的轴线或者延伸方向的1个平面可相互为面对称。各夹持部21的外侧面也可以粗面化,例如可以形成有与夹持部2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多个防滑肋22。

在2个夹持部21的内侧面形成有作为向内突出的突出部的折弯肋23。在与折弯肋23不同的位置上(例如折弯肋23的上侧)形成有从夹持部21的内侧面向内突出的引导肋24。各折弯肋23及各引导肋24沿着长轴方向df遍及夹持部21的整体形成。

各夹持部21的上侧端部与作为以朝向上侧突出的形式折弯的连结部的板簧部25连结。板簧部25在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遍及夹持部21的整体连结,这2个夹持部21和板簧部25一体成型。并且,在2个夹持部21的顶端部例如被手指掐住而如图1的空心箭头所示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受到外力时,板簧部25以板簧部25的曲率半径变小的方式弹性变形,2个夹持部21各自相互靠近。此时,2个夹持部21各自以板簧部25为大致摆动中心变位,2个夹持部21的顶端尤其相互靠近,2个夹持部21中相互靠近的程度从夹持部21的基端朝向顶端逐渐变大。

在板簧部25的外侧面连结有插入筒部26,插入筒部26形成为从板簧部25朝向上侧延伸的圆筒状。在插入筒部26的内部形成有插入孔27,插入孔27是贯通板簧部25在2个夹持部21之间的间隙中通过的圆形孔。插入孔27形成为筒状容器10能对置于插入孔27插入及拔出的大小,插入孔27的内径与凸缘部12的内径大致相等且比凸缘部12的外径小。在插入筒部26的周壁上,遍及插入筒部26的延伸方向的大致整体且在相互对置的位置上形成有沿着延伸方向延伸的2个切口28。各切口28例如形成为与使用者的指尖相同程度的大小。插入孔27是容器承口的一例。

在插入筒部26的上侧端部形成有限制部29。限制部29仅形成于插入筒部26的上侧端部中被2个切口28夹着的2个部位的一方。限制部29是从插入筒部26的上侧端面26a扩径的部分,形成为具有比插入筒部26的内径大的内径的圆弧朝向上方连续的圆弧面状。在限制部29的上侧端部形成有朝向插入筒部26的径向外侧延伸的操作片29a、与朝向插入筒部26的径向内侧延伸的卡止爪29b。

如图2所示,形成为圆弧面状的限制部29的内径di与筒状容器10中的凸缘部12的外径大致相等。并且,在限制部29的内侧面和凸缘部12的外周面面对时,凸缘部12向下侧的移动被插入筒部26的上侧端面26a限制,凸缘部12向上侧的移动被形成于限制部29的卡止爪29b限制。

如图3的空心箭头所示,在针对形成于限制部29上的操作片29a施加朝向插入筒部26的径向的外侧下方的力时,包含卡止爪29b的限制部29的大致整体弹性变形,限制部29的大致整体朝向径向的外侧下方挠曲。接着,当筒状容器10从限制部29挠曲的状态开始插入到插入孔27的内部时,凸缘部12的下侧面与插入筒部26的上侧端面26a抵接。并且,当从凸缘部12的下侧面和插入筒部26的上侧端面26a抵接的状态开始解除针对操作片29a的力时,限制部29的弹性变形被解除,凸缘部12的上侧面的一部分被卡止爪29b覆盖。由此,筒状容器10沿着筒状容器10延伸的方向的移动通过凸缘部12和限制部29的卡合来限制。

此外,当从凸缘部12和限制部29卡合的状态开始朝向径向的外侧下方的力再次施加于操作片29a时,包含卡止爪29b的限制部29的大致整体弹性变形,限制部29的大致整体朝向径向的外侧下方挠曲。由此,针对筒状容器10沿着筒状容器10延伸的方向的移动的限制被解除,筒状容器10对置于插入筒部26能插入及拔出。此外,这样的限制部29可以形成于插入筒部26的上侧端部中被2个切口28夹着的2个部位两者,而且与切口28的数量无关,也可以在插入筒部26的上侧端部形成有2个以上。

如图4所示,在作为一方夹持部21的第1夹持部21a的内侧面,朝向作为另一方夹持部21的第2夹持部21b突出有第1折弯肋23a和第1引导肋24a。在第2夹持部21b的内侧面,朝向第1夹持部21a突出有第2折弯肋23b和第2引导肋24b。在夹持构件20中,2个夹持部21相互对置的方向设定为夹持方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折弯肋23a和第2折弯肋23b作为兼备折弯部及挤压部的突出部发挥作用。

在第1夹持部21a中,第1夹持部21a的顶端与插入筒部26的上侧端面26a之间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设定为容器高度h,容器高度h是筒状容器10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另外,第1夹持部21a的顶端与第1折弯肋23a之间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设定为第1折弯肋高度h3a,第1夹持部21a的顶端与第1引导肋24a之间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设定为第1引导肋高度h4a。进一步地,第1折弯肋23a的沿着延伸方向的厚度设定为第1折弯肋厚度t3a,第1引导肋24a的沿着延伸方向的厚度设定为第1引导肋厚度t4a。

在第2夹持部21b中,第2夹持部21b的顶端与第2折弯肋23b之间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设定为第2折弯肋高度h3b,第2夹持部21b的顶端与第2引导肋24b之间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设定为第2引导肋高度h4b。另外,第2折弯肋23b的沿着延伸方向的厚度设定为第2折弯肋厚度t3b,第2引导肋24b的沿着延伸方向的厚度设定为第2引导肋厚度t4b。

第1折弯肋23a与第2折弯肋23b之间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设定为折弯宽度hc。第1折弯肋23a的顶端与第2折弯肋23b的顶端之间的夹持方向上的距离设定为夹持宽度wp。进一步地,第1引导肋24a的顶端与第2引导肋24b的顶端之间的夹持方向上的距离设定为引导宽度wg。

第1折弯肋23a和第2折弯肋23b配置于在延伸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第2折弯肋高度h3b比第1折弯肋高度h3a大。这些第1折弯肋高度h3a和第2折弯肋高度h3b在容易将筒状容器10折弯且提高检体提取效率的基础上,优选对置于容器高度h满足下述式1。

h3a+t3a<h3b<h3b+t3b<h/2(式1)

此外,即使是第1折弯肋高度h3a为0mm的构成,也能将筒状容器10折弯。其中,第1折弯肋23a和第2折弯肋23b将提取对象构件em折弯,而且将提取对象构件em挤压,由此进一步提高检体提取效率,在此基础上,特别优选第1折弯肋高度h3a和第2折弯肋高度h3b满足下述式2。

hc=h3b―(h3a+t3a)≦2t+p(式2)

第1引导肋24a和第2引导肋24b配置于相互对置的位置上,第1引导肋高度h4a和第2引导肋高度h4b大致相等。在抑制筒状容器10相对于夹持构件20的对置位置每当筒状容器10插入机时产生偏差的基础上,优选第1引导肋厚度t4a和第2引导肋厚度t4b相等,另外,优选引导宽度wg相对于筒状容器10中的第1容器宽度w1、第2容器宽度w2以及第3容器宽度w3满足下述式3。

w2<wg<w3,且w1<w3(式3)

并且,在筒状容器10相对于夹持构件20的插入顺利进行的基础上,优选夹持宽度wp相对于引导宽度wg及第2容器宽度w2满足下述式4。

w2<wp<wg(式4)

[检体提取套件的作用]

基于使用检体提取套件的检体提取方法说明检体提取套件的作用。

如图5所示,在从2个夹持部21a、21b的上侧朝向2个夹持部21a、21b之间插入筒状容器10时,筒状容器10的下侧端部在2个引导肋24a、24b之间的间隙通过。此时,在满足上述式3的构成中,在筒状容器10的长轴方向df和引导肋24a、24b的夹持方向大致一致的状态下,筒状容器10插入到2个引导肋24a、24b之间的间隙。并且,筒状容器10的朝向下侧端部逐渐变细的部分插入到2个引导肋24a、24b之间。

在此,当与长轴方向df正交的方向设定为短轴方向dv时,2个引导肋24a、24b之间的间隙的引导宽度wg比筒状容器10的下侧端部的短轴方向dv的第2容器宽度w2大,且筒状容器10朝向筒状容器10的下侧逐渐变细。因此,当进一步插入筒状容器10的力施加于筒状容器10时,如图5的箭头rf所示,以筒状容器10的长轴方向df和引导肋24a、24b的夹持方向交叉的方式,筒状容器10绕轴线(单点划线)旋转。

如图6所示,当筒状容器10绕轴线旋转时,在筒状容器10的短轴方向dv和2个引导肋24a、24b的夹持方向大致一致的状态下,筒状容器10继续插入到2个引导肋24a、24b之间的间隙。此时,如果是满足上述式3的构成,则2个折弯肋23a、23b之间的间隙的夹持宽度wp比短轴方向的第2容器宽度w2大。因此,在2个引导肋24a、24b之间通过的筒状容器10的下侧端部在短轴方向dv和夹持方向一致的状态下也在2个折弯肋23a、23b之间的间隙顺利地通过。结果是,筒状容器10中的扁平的面和引导肋24a、24b相互对置,且在筒状容器10中的扁平的面和折弯肋23a、23b相互对置的状态下,筒状容器10配置于2个夹持部21之间的间隙。

此外,在筒状容器10的长轴方向df和夹持方向正交的状态下筒状容器10插入到2个引导肋24a、24b之间的间隙时,筒状容器10不旋转,在筒状容器10中的扁平的面和引导肋24a、24b相互对置的状态下,筒状容器10配置于2个夹持部21之间的间隙。

因而,在筒状容器10的周向上,2个夹持部21和筒状容器10的对置位置每当筒状容器10插入时都会调节,因此每当筒状容器10插入时都可抑制由于2个夹持部21和筒状容器10的对置位置不同导致的提取结果的差异。

如图7所示,从筒状容器10配置于2个夹持部21之间的间隙的状态开始,2个夹持部21例如被手指掐住,沿着相互靠近的方向受到外力。并且,板簧部25以板簧部25的曲率变小的方式弹性变形,2个夹持部21各自相互靠近。此时,在2个夹持部21各自中,2个夹持部21各自的顶端尤其相互靠近,2个夹持部21中相互靠近的程度从夹持部21的基端朝向顶端逐渐变大。因而,如果是满足上述式4的构成,则2个折弯肋23a、23b之间的间隙自然变得比2个引导肋24a、24b之间的间隙小。

如图8所示,当2个夹持部21进一步靠近时,筒状容器10受到来自2个折弯肋23a、23b的按压而折弯。并且,收容于筒状容器10中的提取对象构件em也伴随筒状容器10的折弯而折弯,并且通过第1折弯肋23a的顶端挤压。结果时,与提取对象构件em被用手指等仅仅压扁而筒状容器10不折弯的构成相比,提取对象构件em的变形程度变大,而且,提取对象构件em中的检体被从提取液中挤出,因此检体提取效率提高。

另外,在提取对象构件em被用手指等仅仅压扁的方式中,提取对象构件em的压扁程度根据使用者的手指的大小或使用者的力而明显不同,因此检体提取效率按每个使用者的手艺而相互不同。另一方面,如果是提取对象构件em的压扁程度通过机械的加压器的按压来保持的方式,则检体提取效率也按每个提取对象构件em大体上保持。但是,在从提取对象构件em提取检体时,不得不使用用于驱动加压器的驱动源或用于控制加压器的驱动量的控制部。强迫使用者准备这样的驱动源或控制部。

在这方面,如果是使用夹持构件20将筒状容器10折弯的方式,则将筒状容器10折弯的支点及作用点是2个折弯肋23,所以除了检体提取效率提高之外,也能抑制检体提取效率按每个使用者的手艺相互不同。在此基础上,筒状容器10的延伸方向的位置通过凸缘部12和插入筒部26的卡合而相对于夹持构件20固定。另外,筒状容器10的周向的位置通过2个引导肋24a、24b对筒状容器10的引导而相对于夹持构件20固定。因而,也能进一步抑制检体提取效率按每个使用者的手艺相互不同。

在此,如果是满足上述式1的构成,则朝向下侧逐渐变细的筒状容器10在筒状容器10的下侧折弯,因此与筒状容器10在筒状容器10的上侧被折弯的构成相比,可减轻折弯筒状容器10所需的使用者的负荷。

另外,如果满足上述式2的构成,则在2个夹持部21相互靠近时,筒状容器10在2个折弯肋23a、23b之间的间隙中折弯,并被第1折弯肋23a的顶端挤压。并且,被筒状容器10的内侧面夹着的提取对象构件em也折弯,并被筒状容器10的内侧面挤压。因而,与提取对象构件em仅被折弯的构成相比,检体提取效率进一步提高。

[实施例]

使用实施例对检体提取效率进行说明。

在使2根纸尖(长度30mm)吸收一定浓度的菌液各4μl后,将这2根纸尖收容在筒状容器10(长度44mm)中,并在收容在筒状容器10中的400μl的提取液中浸渍前面的纸尖。接着,在对纸尖实施提取处理后,将提取处理后的50μl提取液在测试设备上滴下,在经过15分后测量作为检体浓度的指标的线强度,得到实施例的线强度、即灵敏度。此外,将菌液中的检体设为1.0,测量线强度。将筒状容器10的各构成要素中的尺寸及夹持构件20的各构成要素中的尺寸作为下述提取条件表示出。

另外,不使用夹持构件20,将浸渍有上述纸尖的筒状容器10用手搓20次,从而得到比较例的线强度。

[提取条件]

·提取次数(折弯次数):20次

[夹持构件]

·材质:聚苯乙烯

·第1折弯肋高度h3a:7.25mm

·第2折弯肋高度h3b:11.0mm

·第1折弯肋厚度t3a:2.5mm

·第1引导肋高度h4a:19.0mm

·第2引导肋高度h4b:19.0mm

·一般壁厚(肋以外的壁厚):1.5mm

·板簧部25的弯曲弹性率:2500mpa

·折弯宽度hc:1.25mm

·引导宽度wg:6.0mm

·夹持宽度wp:4.0mm

[容器]

·材质:聚乙烯

·容器高度h:44.0mm

·容器壁厚t:0.6mm

·提取液的高度:20.0mm

·第1容器宽度w1:4.0mm

·第2容器宽度w2:2.0mm

·第3容器宽度w3:8.0mm

·提取对象构件壁厚p:0.8mm

在作为现有技术的手搓的情况下,灵敏度为0.35,而在使用夹持构件20的情况下,灵敏度为0.80,可确认:通过上述检体提取套件可提高检体提取效率。

[试验例]

基于回归分析的结果说明检体提取套件中的各构成要素和检体提取效率的关系。

为了确定说明线强度、即灵敏度的因子(说明变量),使用下述第1说明变量至第5说明变量,使说明变量以外的条件与实施例相同,从而得到84种试验例中的线强度。并且,使用从84种试验例得到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多重回归分析得到的每个因子的多重回归系数和p值在表1中表示。此外,所谓p值是f鉴定或t鉴定等一般在统计学中使用的术语,在p值为小于0.01的值的情况下,是有效水准1%,可以说高度地有效(是99%的概率,可以是多重回归式完全合适)。

·第1说明变量:提取次数

将用手搓筒状容器10的次数、或者通过夹持构件20将筒状容器10折弯的次数变更为5次、10次、20次、30次,将这些提取次数作为第1说明变量使用。

·第2说明变量:第2折弯肋高度h3b

将第2折弯肋高度h3b变更为7mm、9mm、11mm、13mm,将这些第2折弯肋高度h3b作为第2说明变量使用。

·第3说明变量:一般壁厚

将夹持构件20中弯肋23a、23b及引导肋24a、24b以外的部位的壁厚变更为1.0mm和1.5mm,将这些一般壁厚作为第3说明变量使用。

·第4说明变量:第1折弯肋厚度t3a

将第1折弯肋厚度t3a变更为2.0mm和2.5mm,将这些第1折弯肋厚度t3a作为第4说明变量使用。

·第5说明变量:板簧部25的弯曲弹性率

将板簧部25的弯曲弹性率变更为800mpa、1200mpa、1600mpa、2500mpa,将这些板簧部25的弯曲弹性率作为第5说明变量使用。

提取次数为10次、第2折弯肋高度h3b为11mm、一般壁厚为1.5mm、第1折弯肋厚度t3a为2.0mm、板簧部25的弯曲弹性率为2500mpa的试验例的灵敏度为0.70。

提取次数为10次、第2折弯肋高度h3b为11mm、一般壁厚为1.5mm、第1折弯肋厚度t3a为2.5mm、板簧部25的弯曲弹性率为2500mpa的试验例的灵敏度为0.80。

提取次数为10次、第2折弯肋高度h3b为11mm、一般壁厚为1.5mm、第1折弯肋厚度t3a为2.5mm、板簧部25的弯曲弹性率为800mpa的试验例的灵敏度为0.75。

提取次数为10次、第2折弯肋高度h3b为11mm、一般壁厚为1.0mm、第1折弯肋厚度t3a为2.0mm、板簧部25的弯曲弹性率为2500mpa的试验例的灵敏度为0.80。

提取次数为20次、第2折弯肋高度h3b为11mm、一般壁厚为1.5mm、第1折弯肋厚度t3a为2.0mm、板簧部25的弯曲弹性率为2500mpa的试验例的灵敏度为0.80。

[表1]

如表1所示,求出各说明变量中的回归系数的结果是,多重相关系数r为0.8644,非常接近1,决定系数r平方值为0.7472,所以可以说采用多重回归分析的回归式的适用良好。第1说明变量至第5说明变量中的第2说明变量(第2折弯肋高度h3b)的回归系数为0.0626,针对该回归系数的p值为3.1364×10e-20(<0.01),是最小的值,所以可认定:是有效水准1%,第2折弯肋高度h3b高度影响灵敏度。

如图9所示,第2折弯肋高度h3b越大,灵敏度的预测值越高,在第2折弯肋高度h3b为11mm以上的范围内,灵敏度的预测值大致饱和。换言之,第2折弯肋高度h3b优选设定在容器高度h(44.0mm)的50%以下的范围,更优选设定在容器高度h的20.0%以上35.0%以下的范围。另外,第2折弯肋高度h3b优选设定在提取液的高度(20.0mm)的75%以下的范围,更优选设定在提取液的高度的50%以上70%以下的范围。

如表1所示,第4说明变量(第1折弯肋厚度t3a)的回归系数为0.1700,该回归系数的p值为5.1238×10e-5(<0.01),是第二小的值,所以可认定如下:是有效水准1%,第1折弯肋厚度t3a也影响灵敏度。

如图10所示,第1折弯肋厚度t3a为2.5mm的标本的分散比第1折弯肋厚度t3a为2.0mm的标本的分散小。并且,在第1折弯肋厚度t3a为2.0mm的45个标本中,分散为0.02,另一方面,在第1折弯肋厚度t3a为2.5mm的42个标本中,分散为0.003。

在此,当进行基于f鉴定的分散性的鉴定时,可认定:单侧p值为1.05×10e-09(<0.01),是有效水准1%,这2种标本的偏差具有差。即,可认定:由于第1折弯肋厚度t3a为2.0mm而导致的灵敏度的偏差为0.02,与此相对,由于第1折弯肋厚度t3a为2.5mm而导致的灵敏度的偏差约为其1/10的0.003,变得良好。

进一步地,进行基于上述分散的2种标本的平均值的差的鉴定的结果是,也可认定如下:是有效水准1%,第1折弯肋厚度t3a为2.0mm的情况下的灵敏度的平均值为0.70,与此相对,第1折弯肋厚度t3a为2.5mm的情况下的灵敏度的平均值提高到0.75。因而,可认定如下:第1折弯肋23a与第2折弯肋23b的间隔缩窄,通过将提取对象构件em挤压,从而灵敏度提高。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可得到以下效果。

(1)伴随筒状容器10的折弯,提取对象构件em也被折弯并被挤压,因此与提取对象构件em被用手指等仅仅压扁而筒状容器不折弯的构成相比,检体提取效率提高。

(2)朝向下侧逐渐变细的筒状容器10在筒状容器10的下侧被折弯,因此与筒状容器10在筒状容器10的上侧被折弯的构成相比,可减轻折弯筒状容器10所需的负荷。

(3)折弯宽度hc比容器壁厚t和提取对象构件壁厚p的和小,因此提取对象构件em有效地被挤压。

(4)在筒状容器10的周向上,2个夹持部21和筒状容器10的对置位置每当筒状容器10插入都调节,因此由于2个夹持部21和筒状容器10的对置位置的不同导致的提取结果的差异每当筒状容器10插入时都被抑制。

(5)在筒状容器10的延伸方向上,2个夹持部21和筒状容器10的对置位置按每个筒状容器10调节,因此由于2个夹持部21和筒状容器10的对置位置的不同导致的提取结果的差异按每个筒状容器被抑制。

(6)提取液的高度与引导肋高度h4a、h4b大致相等,因此在重复进行筒状容器10的折弯时,引导肋24a、24b对筒状容器10的周壁的按压重复进行,收容于筒状容器10中的提取液被搅拌。结果是,检体提取效率进一步提高。

(7)2个夹持部21的厚度越厚,与筒状容器10的接触面积越增加,结果是,检体提取效率进一步提高。

(8)在图7及图8的例子中,折弯肋23a、23b使筒状容器10曲折变形。例如,变形的筒状容器10沿着筒状容器10的轴线(参照图5、图6的单点划线)交替地具有凹状弯折及凸状弯折。在图8的例子中,折弯肋23a的顶端以与折弯肋23b的非顶端部(例如基端部)协作将筒状容器10压扁的方式构成。根据这些构成中的任一个,有可能含有检体或者附着有检体的提取对象构件em都浸渍于筒状容器10内的提取液中,同时通过折弯肋23a、23b曲折地变形。因此,从提取对象构件em到提取液的检体提取效率提高。此外,当针对2个夹持部21的外力解除且折弯肋23a、23b远离时,筒状容器10也可以恢复为原来的形状。

上述实施方式也能按如下变更并实施。

·限制部29只要是通过与凸缘部12的卡合来限制筒状容器10的沿着延伸方向的移动的构成即可,例如,也可以在插入筒部上另外设置遍及凸缘部12的全周将凸缘部12锁紧的夹具。此外,限制部29也可以省略,即使是这样的构成,也可得到按照上述(1)至(4)及上述(6)及(7)的效果,而且,与具备限制部29的构成相比,能简化筒状容器10的构成或夹持构件20的构成。

引导宽度wg可以比第1容器宽度w1大,只要比筒状容器10的长轴方向df的宽度的最大值小即可。即使是这样的构成,也可得到基于上述(4)的效果。此外,引导宽度wg也可以比筒状容器10的长轴方向df的宽度的最大值大,而且也可以是2个引导肋24a、24b自身被省略的构成。此时,筒状容器可以是朝向下侧较细的圆筒形状,而且也可以是在下侧膨大的筒形状。即使是这样的构成,也可得到按照上述(1)至(3)及上述(7)的效果。

·在2个夹持部21相互靠近前可以不满足上述式2,只要是2个夹持部21相互靠近时满足上述式2的构成即可。即使是这样的构成,也可得到按照上述(3)的效果。此外,在2个夹持部21变位的所有范围内,折弯宽度hc可以比容器壁厚t的2倍大。即使是这样的构成,也可得到基于上述(1)、(2)、(4)至(7)的效果。另外,被筒状容器10的内侧面夹着的提取对象构件em被筒状容器10的内侧面折弯并挤压,因此与提取对象构件em仅被折弯的构成相比,检体提取效率进一步提高。

·筒状容器10中被折弯的部位可以是在延伸方向上比筒状容器10的中央靠上侧。即使是这样的构成,收容于筒状容器10中的提取对象构件em与筒状容器10一起被折弯,而且可得到基于上述(1)、(3)至(7)的效果。另外,除了筒状容器中被折弯的部位是在筒状容器的延伸方向上比筒状容器的中央靠下侧的构成之外,折弯肋的配置位置的范围扩大,进而,适用于检体提取套件的提取对象构件em的范围扩大。

·如图11所示,也可以在第1夹持部21a上设置有2个折弯肋23a、34a,且在第2夹持部21b上设置有2个折弯肋23b、34b。此时,2个折弯肋34a、34b间的延伸方向上的宽度可以与折弯宽度hc相同,而且也可以相互不同。另外,2个引导肋24a、24b可以被省略。如果是这样的构成,可得到按照上述(6)的效果,且筒状容器10中的折弯部位的数量增加,因此检体提取效率进一步提高。

·如图12所示,也可以在筒状容器10的延伸方向上,在2个折弯肋23a、34a之间配置有2个折弯肋23b、34b。即使是这样的构成,也可得到按照上述(6)的效果,且筒状容器10中的折弯部位的数量增加,因此检体提取效率进一步提高。

·如图13所示,形成于第1夹持部21a上的突出部不限于第1折弯肋23a,也可以是,第1夹持部21a自身以朝向第2夹持部21b突出的方式折弯,第1夹持部21a的包含向内角部的折弯部位作为突出部43a发挥作用。另外,形成于第2夹持部21b上的突出部不限于第2折弯肋23b,也可以是,第2夹持部21b自身以朝向第1夹持部21a突出的方式折弯,第2夹持部21b的包含向内角部的折弯部位作为突出部43b发挥作用。总之,只要是一方夹持部具有朝向另一方夹持部突出的突出部,2个突出部配置于在筒状容器10的延伸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通过2个夹持部相互靠近从而将筒状容器10折弯的构成即可。

·第1折弯肋23a和第2折弯肋23b也可以配置于在延伸方向上相互相同的位置,第1折弯肋23a和第2折弯肋23b只要是将筒状容器10折弯的构成即可。

例如,如图14所示,也可以是第1折弯肋23a的顶端和第2折弯肋23b的顶端配置于相互对置的部位,第1折弯肋23a的突出量比第2折弯肋23b的突出量大的构成。即使是这样的构成,如图14的双点划线所示,第1折弯肋23a的摆动轨迹也配置于比第2折弯肋23b的摆动轨迹靠下侧,因此在第1折弯肋23a和第2折弯肋23b相互靠近时,筒状容器10及提取对象构件em折弯。另外,通过第1折弯肋23a和第2折弯肋23b相互进一步靠近,从而筒状容器10及提取对象构件em被折弯并挤压。

如上所述,第1折弯肋23a针对固定于夹持构件20上的筒状容器10的按压程度和第2折弯肋23b针对固定于夹持构件20上的筒状容器10的按压程度相互不同的构成也能变更为以下构成。

例如,如图15所示,也可以是如下构成:第1折弯肋23a的顶端和第2折弯肋23b的顶端配置于相互对置的部位,第2折弯肋23b的基端配置于比第1折弯肋23a的基端靠下侧。即使是这样的构成,如图15的双点划线所示,第1折弯肋23a的摆动轨迹配置于比第2折弯肋23b的摆动轨迹靠下侧。

例如,如图16所示,也可以是如下构成:第1折弯肋23a的顶端和第2折弯肋23b的顶端配置于相互对置的部位,第2夹持部21b和筒状容器10的距离比第1夹持部21a和筒状容器10的距离大。即使是这样的构成,如图16的双点划线所示,第1折弯肋23a的摆动轨迹配置于比第2折弯肋23b的摆动轨迹靠下侧。此外,在上述构成中,也可以是在筒状容器10及提取对象构件em被折弯后筒状容器10及提取对象构件em被挤压的构成,而且也可以是筒状容器10及提取对象构件em被折弯时筒状容器10及提取对象构件em被挤压的构成。

·以将筒状容器10及提取对象构件em折弯的方式构成的折弯部与以将筒状容器10及提取对象构件em挤压的方式构成的挤压部也可以形成于相互不同的部位。

如图17所示,在第2夹持部21b上,且在第2折弯肋23b的下侧另外形成有朝向第1夹持部21a突出的肋,该肋和筒状容器10的距离比第2折弯肋23b和筒状容器10的距离短。如果是这样的构成,则在第1夹持部21a和第2夹持部21b相互靠近时,通过第1折弯肋23a和另外形成于第2夹持部21b上的肋的协作,筒状容器10被折弯。并且,通过第1夹持部21a和第2夹持部21b进一步靠近,从而第2折弯肋23b作为挤压部发挥作用。如果是这样的构成,则筒状容器10及提取对象构件em被折弯、与筒状容器10及提取对象构件em被挤压在各个不同的时间进行。此外,在上述构成中,也可以为,以筒状容器10及提取对象构件em被折弯、与筒状容器10及提取对象构件em被挤压同时进行的方式设定各肋的高度。另外,也可以是第2折弯肋23b被省略、筒状容器10及提取对象构件em仅被折弯的构成,也可以是使用这样的检体提取套件将筒状容器10及提取对象构件em仅折弯的方法。

·如图18所示,也可以是其它的2个夹持部21与1个夹持部21对置的构成。总之,只要是设置有夹着筒状容器10的周壁相互对置的多个夹持部、相互对置的夹持部间通过能弹性变形的连结部连结的构成即可。

·夹持部21的形状不限于平板状,也可以是弯板状或块状,而且2个夹持部21也可以是相互不同的形状。总之,2个夹持部21只要是与连结部连结且能夹着筒状容器的周壁的形状即可。

·板簧部25可以是螺旋弹簧或块状的弹性体,而且也可以由与2个夹持部21不同的构件构成。总之,板簧部25只要在能使2个夹持部21在相互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连结2个夹持部21即可。

·2个夹持部21不限于以板簧部25为摆动支点相互靠近的构成,例如也可以是仅1个夹持部21以板簧部25为摆动支点摆动的构成,而且也可以是通过沿着夹持方向的单纯的平移相互靠近的构成。

本公开能包含以下典型的实施方式。

按照一例的检体提取套件具备:具有可挠性的筒状容器(10),其构成为收容提取对象构件(em)和提取液;以及能弹性变形的夹持构件(20),其构成为能拆卸地承受所述筒状容器,所述夹持构件(20)包含用于使所述筒状容器(10)变形的至少2个突出部(23a、23b;43a、43b),所述至少2个突出部(23a、23b;43a、43b)构成为在所述夹持构件(20)弹性变形时按压所述筒状容器(10)并使所述筒状容器(10)曲折变形。例如,所述至少2个突出部(23a、23b;43a、43b)构成为使所述筒状容器(10)沿着所述筒状容器(10)的轴线交替地凹状弯折及凸状弯折。

在几个例子中,也可以为,所述夹持构件(20)包含将所述筒状容器(10)夹在中间的第1夹持板(21a)及第2夹持板(21b)、和弹性地连结所述第1及第2夹持板(21a、21b)的连结部(25),所述至少2个突出部(23a、23b;43a、43b)包含分别形成于所述第1夹持板(21a)及第2夹持板(21b)上的第1突出部(23a;43a)及第2突出部(23b;43b)。

在几个例子中,也可以为,所述第1突出部(23a)的顶端构成为与所述第2突出部(23b)的非顶端部(例如基端部)协作地将所述筒状容器(10)部分压扁。

在几个例子中,也可以为,所述第1突出部(23a)及所述第2突出部(23b)是分别形成于所述第1夹持板(21a)及第2夹持板(21b)的内表面的向内突出片。

在几个例子中,也可以为,所述第1突出部(43a)及所述第2突出部(43b)包含分别形成于所述第1夹持板(21a)及第2夹持板(21b)上的向内角部。

所述第1突出部(23a;43a)和所述第2突出部(23b;43b)也可以相对于所述筒状容器(10)的轴线(图5、图6的单点划线)以非对称的位置(例如图8)、非对称的长度(例如图14)、非对称的角度(例如图15)、或者那些的任意组合的方式设置。例如,也可以为,所述连结部(25)包含能拆卸地承受所述筒状容器(10)的容器承口(27),所述第1突出部(23a;43a)和所述容器承口(27)的距离与所述第2突出部(23b;43b)和所述容器承口(27)的距离不同。

在几个例子中,也可以为,所述至少2个突出部(23a、23b;43a、43b)构成为使浸渍于所述筒状容器(10)内的所述提取液中的、有可能含有检体或者附着有检体的所述提取对象构件(em)曲折变形。

本发明也可以在不脱离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以其它特有的形式具体化,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也可以将在实施方式(或者其一个或者多个方式)中说明的部件和/或部分中的一部分省略或者将几个部件和/或部分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h:容器高度、t:容器壁厚、df:长轴方向、di:内径、dv:短轴方向、hc:折弯宽度、w1:第1容器宽度、w2:第2容器宽度、w3:第3容器宽度、wg:引导宽度、wp:夹持宽度、h3a:第1折弯肋高度、h3b:第2折弯肋高度、h4a:第1引导肋高度、h4b:第2引导肋高度、p:提取对象构件壁厚、t3a:第1折弯肋厚度、t3b:第2折弯肋厚度、t4a:第1引导肋厚度、t4b:第2引导肋厚度、10:筒状容器、11:容器开口、12:凸缘部、20:夹持构件、21:夹持部、21a:第1夹持部、21b:第2夹持部、22:防滑肋、23a:第1折弯肋、23b:第2折弯肋、24a:第1引导肋、24b:第2引导肋、25:板簧部、26:插入筒部、26a:上侧端面、27:插入孔、28:切口、29:限制部、29a:操作片、29b:卡止爪、34a,34b:折弯肋、43a,43b:突出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