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体件、内镜清洗效果检测装置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91525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载体件、内镜清洗效果检测装置和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内镜清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载体件、内镜清洗效果检测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内镜又称“内窥镜”,其被广泛用于微创医疗、管路探查等领域。

显然,用于医疗领域的内镜的卫生状况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医用内镜在每次使用后都必须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其中,内镜外部的清洗比较简单。但由于内镜的内部相对封闭且结构很复杂,故其清洗很困难。如图1所示,现有的内镜清洗方法是用内镜清洗设备8(例如OER自动清洗机)将清洗液从内镜9的开口中注入,清洗液在内镜9内部流动后从内镜9的其它开口中流出,并再次进入内镜清洗设备8循环使用,从而形成“内镜清洗回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循环后,即可将内镜9的内部清洗干净。

但是,由于内镜上的开口都很小,故难以直接通过开口对其内部进行观察,也就是无法对内镜(内部的)清洗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而且,由于污染程度、温度、清洗液状态、内镜清洗设备状态等的不同,故也不能保证经过特定时间的清洗后内镜就一定会被洗干净。由此,目前很难保证将内镜被完全清洗干净,故由内镜清洗不干净而导致的感染等医疗事时有发生。

现有的一种检测内镜清洗效果的方法是在内镜清洗设备中预先设置载有预定数量的无害细菌的检测板,待清洗完成后,对检测板上的细菌进行培养,通过观察培养后的菌群确定清洗后残留的细菌比例,以此判断内镜清洗效果。但是,以上检测板是平板状的,而内镜内部有复杂的结构,这导致流过检测板和流过内镜的清洗液的状态不同,清洗效果也不同,故检测板被清洗干净不代表内镜就一定也被清洗干净,检测板不干净也不代表内镜就一定没洗干净,也就是说,其检测结果是很不准确的。同时,由于需要进行细菌培养,故以上方法至少要经过48小时才能得出结果,耗时长,无实时性,操作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载体件,其用于在内镜清洗过程中检测内镜清洗效果,并可通过简单的检测方法得到可靠的检测结果。

本发明的载体件用于设在内镜清洗回路中,且具有承载面,所述承载面上附着有模拟污物,所述载体件的结构至少能使流过所述承载面的流体产生紊流。

本发明的载体件被设于内镜清洗回路中,且其能使流过承载面的流体产生紊流,故流过承载面和内镜内部的清洗液的流动状况相似,因此若模拟污物被清洗干净则内镜必然也被清洗干净,从而可通过残留模拟污物的状况判断内镜清洗效果;同时,承载面上设置的是模拟污物而非细菌,残留模拟污物可容易的被观察而不用进行培养等,因此其检测耗时短,实时性好,操作简单,可通过简单的检测方法得到可靠的检测结果。

作为本发明的载体件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模拟污物包括生物分子,所述生物分子包括三磷酸腺苷、生物碱、核苷酸、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酶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发明的载体件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模拟污物为肉眼可见的模拟污物;更优选的,所述模拟污物包括有色染料。

作为本发明的载体件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承载面为具有能对清洁形成挑战模式的结构的面;更优选的,所述承载面为粗糙面,或具有孔的面,或具有槽的面。

作为本发明的载体件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载体件包括用于使流体流过的通孔。

作为本发明的载体件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载体件为变径管。

作为本发明的载体件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载体件为圆锥形变径管。

作为本发明的载体件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变径管的内侧面和/或外侧面为所述承载面。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内镜清洗效果检测装置,其包括上述的载体件,由此其检测结果准确,实时性好,操作简单。

本发明的内镜清洗效果检测装置包括:

载体件,其用于设在内镜清洗回路中,且具有承载面,所述承载面上附着有模拟污物,所述载体件的结构至少能使流过所述承载面的流体产生紊流。

作为本发明的内镜清洗效果检测装置的一种优选方式,其还包括:固定件,其用于连接到所述内镜清洗回路中,并定位所述载体件。

作为本发明的内镜清洗效果检测装置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固定件包括管状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用于与内镜的开口连接;所述第二部件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用于与所述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端用于与内镜清洗设备的开口连接;所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内侧面上还分别设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用于将所述载体件定位在二者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内镜清洗效果检测装置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载体件为圆锥形变径管;所述载体件被定位在所述固定件中时,其底面朝向流体流入方向,顶面朝向流体流出方向,且其外侧面与所述固定件的内表面间有间隙。

作为本发明的内镜清洗效果检测装置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载体件为圆锥形变径管;所述内镜清洗效果检测装置还包括取样件,所述取样件具有取样部和连杆部,所述取样部包括圆台部和收缩部,所述圆台部的底面与所述连杆部相连,顶面与所述收缩部的底面相连,所述圆台部能卡在所述圆锥形变径管的底部内,所述收缩部能伸入所述圆锥形变径管中,且其外侧面与圆锥形变径管的内表面间有间隙。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优选的内镜清洗效果检测装置,其包括:

载体件,其为圆锥形变径管,所述圆锥形变径管的内侧面和/或外侧面上附着有模拟污物,所述模拟污物包括三磷酸腺苷;

固定件,其包括管状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一端与用于与内镜的开口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二部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部件的另一端用于与内镜清洗设备的开口连接;

所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内侧面上还分别设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用于将所述载体件定位在二者之间;

所述载体件被定位在所述固定件中时,其底面朝向流体流入方向,顶面朝向流体流出方向,且其外侧面与所述固定件的内表面间有间隙。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内镜清洗效果检测方法,其使用上述的载体件进行,由此其检测结果准确,实时性好,操作简单。

本发明的内镜清洗效果检测方法包括:

将载体件设于内镜清洗回路中,所述载体件具有承载面,所述承载面表面附着有模拟污物,所述载体件的结构至少能使流过所述承载面的流体产生紊流;

向内镜清洗回路中通入清洗液,开始对内镜进行清洗;

清洗结束,根据所述载体件承载面上残留的模拟污物的状况判断内镜清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用内镜清洗设备清洗内镜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载体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载体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其它具有不同的挑战模式的载体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固定件拆分时和载体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固定件将载体件装在其中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固定件连接在内镜清洗回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取样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取样件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的取样件从第一部件中取出固定件时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载体件;11、承载面;2、固定件;21、第一部件;211、第一凸起;22、第二部件;221、第二凸起;3、取样件;31、取样部;311、圆台部;312、收缩部;32、连杆部;8、内镜清洗设备;9、内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用语解释

在本发明中,下列术语或描述方式的意义如下:

“A和/或B”的描述表示其中任意一种或两种同时的情况都可能发生,即包括“A和B”、“A”、“B”三种情况。

“A基本为B”、“A约为B”、“A整体B”的描述表示A从整体上看是符合B条件的,但与B间又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且该差别在B的尺度上看是很小的。

“模拟污物”是指附着在承载面上的用于模拟污染物状况的物质,其经过一定时间的清洗后可被逐渐从承载面上除去或发生性质变化,且本身无毒害作用。

“流体”,是液体和气体的总称,其由大量不断作热运动且无固定平衡位置的分子构成的,从而没有固定形状并且具有流动性;在本发明中,流体通常指“液体”,尤其是用于清洗内镜的清洗液。

“紊流”又称湍流、乱流、扰流等,通常是相对层流而言的,是指有至少部分流体分子除沿流体的整体流动方向运动外,还沿其它方向运动。

“变径管”是指沿长度方向内径和外径均逐渐发生变化的管。

在本发明附图中,各器件的数量、尺寸、尺寸比例、相对位置关系等仅仅是示例性的表达,而不是对相应器件具体结构的限定。

载体件

如图2至图10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载体件1;该载体件1用于设在内镜清洗回路中,且具有承载面11,承载面11上附着有模拟污物,载体件1的结构至少能使流过承载面11的流体产生紊流。

在对内镜9进行清洗时,载体件1被设于内镜清洗回路中,清洗液也会流过载体件1。而且,载体件1能使流过承载面11的流体产生紊流,也就是使流过承载面11的清洗液的流动状况与流过内镜9内部的清洗液的流动状况相似,形成“挑战模式(Challenge)”。因此,若设于承载面11上的模拟污物被清洗干净,则内镜9必然也被清洗干净了,由此使用该载体件1可对内镜清洗效果进行可靠、准确的检测。

优选的,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方式,以上模拟污物包括三磷酸腺苷(ATP,adenosine triphosphate),即模拟污物中包括三磷酸腺苷成分。

也就是说,可使用含有三磷酸腺苷成分的模拟污物。具体的,可将三磷酸腺苷溶解在溶液(例如以聚乙烯醇为溶剂的1微克/毫升的三磷酸腺苷溶液)中,之后涂布在承载面11上,待溶液干燥后即可在承载面11上形成包括三磷酸腺苷的模拟污物。

使用含有三磷酸腺苷成分的模拟污物的优点在于:一方面三磷酸腺苷具有与内镜9中的常规污物(例如细菌、人体分泌物等)比较类似的附着能力,故用其判断内镜清洗效果比较准确;另一方面,三磷酸腺苷属于生物分子,而不是细菌,其可通过现有的荧光检测法直接进行简单、迅速的检测,而不用预先进行培养,因此其检测实时性好,耗时短,操作简单。其中,荧光检测法利用荧光素和荧光素酶与三磷酸腺苷反应发出荧光(波长约550nm至620nm),并通过分析荧光强度确认三磷酸腺苷的量;具体的,荧光检测可利用现有设备进行,例如使用3M Clean-Trace ATP荧光检测仪(购自3M公司,圣保罗,明尼苏达州,美国)。

由于以上形成包括三磷酸腺苷成分的模拟污物的操作,以及对三磷酸腺苷进行检测的操作的具体方法均是已知的,故在此不再详细描述,其可参考US2015257844A1、US2014099233A1、WO2014058652A2等专利。

优选的,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另一种方式,模拟污物也可包括其它的生物分子,具体可用的生物分子包括但不限于生物碱、核苷酸、蛋白质(例如血红蛋白)、核酸、碳水化合物、酶等,当然也包括以上的三磷酸腺苷。这些生物分子也可通过现有的方法实现快速、准确的检测,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当然,如果采用微生物(例如细菌)作为模拟污物,也是可行的。

优选的,模拟污物也可为肉眼可见的模拟污物;更具体的,模拟污物中可包括有色染料。

也就是说,也可使用能被肉眼直接看到的物质作为模拟污物,从而可通过肉眼直接判断清洗结果,而不用再使用其它设备。例如,模拟污物可为本身就具有明显颜色的物质,或者,也可向原本难以肉眼见到的模拟污物中添加有色染料等。其中,具体可用的肉眼可见的模拟污物包括但不限于有色油墨、动物血液、酱油、番茄酱等。

其中,优选的,载体件1的承载面11为具有能对清洁形成挑战模式的结构的面。

也就是说,该承载面11可具有特定的结构,该结构能使承载面11上的模拟污物比内镜9中的污物更难被清洗掉,即可对清洁形成挑战模式。

具体的,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方式,载体件1的承载面11为粗糙面。

也就是说,以上承载面11可具有大量的微小凸起、凹陷等,以使其表面变得粗糙。显然,载体件1被清洗干净的时间至少应当与内镜9被清洗干净的时间相当(或也可比其更长);同时,不同应用环境的内镜9的污染程度不同,故其实际被清洗干净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对不同的内镜9进行清洗时应使用不同的载体件1,以使其被清洗干净的时间与内镜9被清洗干净的时间匹配。而通过改变承载面11的粗糙度可模拟不同的挑战模式,也就是可调整模拟污物的附着力,从而改变载体件1被清洗干净的时间,使载体件1可与不同的内镜9相适应。

当然,载体件1被清洗干净的时间也可通过对载体件1的形状、载体件1的设置位置、模拟污物成分、模拟污物附着量等进行调整而实现,只要其能与内镜9的实际状况匹配即可,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具体的,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方式,载体件1的承载面11也可为具有孔的面,或具有槽的面。

也就是说,以上承载面11上用于形成挑战模式的结构也可为具有特定分布形式的孔(例如圆孔、方孔、条形孔)、槽(例如条形槽、环槽)等其它的形式,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优选的,载体件1包括用于使流体流过的通孔。

也就是说,载体件1中可包括能让流体流过的通孔,从而当其被设置在内镜清洗回路中时,有至少一部分清洗液是从通孔中流过的,故通过改变通孔的形状、内径等,可容易的产生紊流。

更优选的,载体件1为变径管;进一步优选的,变径管的内侧面和/或外侧面为承载面11。

其中,变径管的内径和外径沿其长度方向都在逐渐变化,由此,在其管腔内部和外部流动的流体都必然会产生紊流,其内侧面和外侧面均可作为承载面11。而且,由于这样的载体件1的内侧面和外侧面的紊流状况不同,故它们可产生不同的模拟清洗效果(或者说不同的挑战形态),因此,可根据内镜9的具体结构决定应当如何在载体件1上设置模拟污物,以起到最好的检测内镜清洗效果的作用。

进一步优选的,以上载体件1为圆锥形变径管。

也就是说,如图2、图3所示,以上载体件1可具有圆台状(或者说被截去头部的圆锥形)的外形,且具有沿轴向分布的通孔,该通孔的形状也是圆台形的,以使载体件1具有均匀的壁厚。

当流体从以上载体件1较宽的一端流入其管腔(通孔)中时,由于管腔内径逐渐减小,故流体流速逐渐加快,产生紊流,形成挑战模式;同时,从载体件1外侧流过的流体也经过载体件1逐渐收缩的外侧面,从而产生紊流,形成挑战模式。

当然,以上描述的载体件1具体形式不应视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只要该载体件1能设于内镜清洗回路中,并使其承载面11产生紊流,就是可行的。例如,载体件1的通孔也可以是弯折的;或者,载体件1的通孔的内表面也可设有凸起、挡板、沟槽等结构;或者,载体件1的外表面也可为各种不同的形状,例如圆形、枣弧形等;或者,载体件1的外表面上也可设有凸起、挡板、沟槽等结构;或者,载体件1中也可具有多个通孔;或者,载体件1中也可没有通孔等。图4示出了部分其它形式的载体件1的例子,但应当理解,这些例子同样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内镜清洗效果检测装置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内镜清洗效果检测装置,该内镜清洗效果检测装置包括上述的载体件1,该载体件1用于设在内镜清洗回路中,且具有承载面11,承载面11上附着有模拟污物,载体件1的结构至少能使流过承载面11的流体产生紊流。

优选的,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方式,该内镜清洗效果检测装置还包括固定件2,其用于连接到内镜清洗回路中,并定位载体件1。

显然,载体件1要设在内镜清洗回路中才能起到效果,但现有的内镜清洗设备8和内镜9中可能没有合适的用于设置载体件1的位置。故如图7所示,可将以上载体件1设在固定件2中,再将固定件2接入内镜清洗回路中,从而可在不改变现有内镜清洗设备8和内镜9结构的情况下将载体件1设于内镜清洗回路中。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方式,如图5、图6所示,固定件2包括管状的第一部件21和第二部件22,第一部件21具有第一端(图5中左端)和第二端(图5中右端),第一端用于与内镜9的开口连接;第二部件22具有第三端(图5中左端)和第四端(图5中右端),第三端用于与第一部件21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端用于与内镜清洗设备8的开口连接;第一部件21和第二部件22的内侧面上还分别设有第一凸起211和第二凸起221,第一凸起211和第二凸起221用于将载体件1定位在二者之间。

也就是说,固定件2是由两个管状部件组成的。其中,第一部件21一端可连接在内镜9的开口(例如清洗液入口)上,而第二部件22的一端可连接在内镜清洗设备8的开口(例如出液管道的开口)上,且两部件的另一端可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管状结构,并将载体件1“套”在其中。同时,在第一部件21和第二部件22的内侧面还分别设有第一凸起211和第二凸起221(例如多个凸块或一个环形凸起),且要保证载体件1不能通过凸起所在位置,由此当第一部件21和第二部件22连接后,载体件1即被限定在两个凸起之间的位置处。

如图6、图7所示,当要进行内镜9清洗时,可先将载体件1放在固定件2的一个部件(以第一部件21为例)中,之后将两部件的一端连接在一起形成整体的管状结构,并将载体件1固定在其中的两个凸起之间;再将第一部件21的另一端连接在内镜9的清洗液入口上,将第二部件22的另一端连接在内镜清洗设备8的出液管道开口上。由此,固定件2即被连接到了内镜清洗回路之中(或者说成为内镜清洗回路的一部分),相应的,载体件2也就自然被设于内镜清洗回路中。而当清洗完成后,只要将固定件2取下并拆开,即可将载体件1取出。

其中,为实现固定件2的重复利用,故以上的各“连接”优选均为“可拆卸连接”,即可在不对连接结构进行破坏的情况下,反复进行连接和断开的连接结构。例如,“可拆卸连接”可采用“卡接”的方式。但应当理解,可拆卸连接的具体形式并不限于此,其也可为螺纹连接等其它方式。

当然,应当理解,以上固定件2的具体形式也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例如,也可对内镜9或内镜清洗设备8的结构进行调整,在其中直接设置用于定位载体件1的结构,从而不再使用固定件2(也可理解为固定件2与内镜9或内镜清洗设备8形成一体);或者,固定件2也可不分为两个部件,而只是一个可连接在内镜清洗回路中的部件,而载体件1通过卡接等方式连接在固定件2上;或者,固定件2也可与载体件1形成一体结构(也可理解为载体件1的结构变化);或者,固定件2也可设在内镜清洗回路的其它位置(例如内镜9的出液开口与内镜清洗设备的进液管道之间)。

优选的,载体件1为圆锥形变径管;且载体件1被定位在固定件2中时,其底面朝向流体流入方向,顶面朝向流体流出方向,且其外侧面与固定件2的内表面间有间隙。

也就是说,如图7所示,当采用以上的圆锥形变径管形式的载体件1时,载体件1优选较宽的一端朝向流体流入方向,从而使流体由其较宽的一端流向较窄的一端。经研究发现,这样的载体件1设置方式更有利于产生紊流。

同时,如图6所示,载体件1的外侧面与固定件2的内表面间有间隙,例如,圆锥形变径管的最大外径应小于其所在位置的固定件2的内径,从而可保证载体件1外侧也有流体流过,其外侧面也可作为承载面11。

显然,以上的内镜清洗效果主要是通过对承载面11的模拟污物进行观察得到的,而在放置、取出载体件1的过程中,很容易碰到承载面11而引入外来污染,或改变模拟污物的情况,从而对最终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因此,优选可采用专用的取样件3对载体件1进行操作。

具体的,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式,载体件1为圆锥形变径管;内镜清洗效果检测装置还包括取样件3,取样件3具有取样部31和连杆部32,取样部31包括圆台部311和收缩部312,圆台部311的底面与连杆部32相连,顶面与收缩部312的底面相连,圆台部311能卡在圆锥形变径管的底部内,收缩部312能伸入圆锥形变径管中,且其外侧面与圆锥形变径管的内表面间有间隙。

也就是说,如图8、图9所示,对于以上圆锥形变径管形式的载体件1,与其对应的取样件3一端为取样部31,取样部31包括一个圆台部312,该圆台部312外侧可卡在载体件1(圆锥形变径管)的底部中,而圆台部312顶面上设有在远离圆台部312的方向上直径逐渐收缩的收缩部312(例如近似圆锥形的结构),该收缩部312能插入载体件1内,且不与载体件1的内侧面接触,或者说其外侧面与载体件1的内侧面间有间隙;同时,圆台部311的底面连接有用于进行操作的连杆部32,该连杆部32可包括一定长度的连杆和用于方便手持的手柄等,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这样,当清洗完成后,可将如图6所示的固定件2从内镜清洗回路中拆下,之后将固定件2的第一部件21和第二部件22拆开,并使载体件1留在第一部件21内,此时如图10所示,可手持取样件3的连杆部32,将取样部31从载体件1的底部开口插入,使圆台部311被载体件1的底部卡住,之后即可用取样件3将载体件1从第一部件21中带出,并伸入用于检测以上模拟污物(例如三磷酸腺苷、生物碱、核苷酸、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酶等)的腔室中;其中,由于收缩部312外侧面与载体件1内侧面间有间隙,故溶剂可从该间隙进入而将设于载体件1内侧面上的模拟污物溶解,以用于检测。由此,即可在完全不用手接触载体件1的情况下,通过简单的操作完成取样、检测的全部操作。

当然,以上取样件3的具体形式也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能在不污染承载面11的情况下对载体件1进行取放操作,其它形式的取样件3也是可行的。

或者,若没有专门的取样件3,而通过手动操作进行取放载体件1的操作,也是可行的。

具体的,综上所述,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优选的内镜清洗效果检测装置,其包括:

载体件1,其为圆锥形变径管,圆锥形变径管的内侧面和/或外侧面上附着有模拟污物,模拟污物包括三磷酸腺苷;

固定件2,其包括管状的第一部件21和第二部件22,第一部件21一端与用于与内镜9的开口连接,另一端用于与第二部件22的一端连接,第二部件22的另一端用于与内镜清洗设备8的开口连接;

第一部件21和第二部件22的内侧面还分别设有第一凸起211和第二凸起221,第一凸起211和第二凸起221用于将载体件1定位在二者之间;

载体件1被定位在固定件2中时,圆锥形变径管的底面朝向流体流入方向,顶面朝向流体流出方向,且载体件1的侧面与固定件2的内表面间有间隙。

当然,若以上内镜清洗效果检测装置还包括上述的取样件3,也是可行的。

其中,以上各内镜清洗效果检测装置中的载体件1、固定件2、取样件3等部件的材料并无特殊限定,它们均可采用金属和/或塑料等常规的材料构成,只要其能实现各自的功能且不会对内镜9的清洗过程造成不良影响即可。

内镜清洗效果检测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内镜清洗效果检测方法,其采用以上的载体件1进行,该方法具体包括:

S101、将载体件1设于内镜清洗回路中,载体件1具有承载面11,承载面11表面附着有模拟污物,载体件1的结构至少能使流过承载面11的流体产生紊流。

S102、向内镜清洗回路中通入清洗液,开始对内镜9进行清洗。

S103、清洗结束,根据载体件1的承载面11上残留的模拟污物的状况判断内镜清洗效果。

也就是说,可将载体件1设于内镜清洗回路(例如通过固定件2)中,之后开始用内镜清洗设备8向内镜清洗回路中循环通入清洗液,以对内镜9进行清洗,在一段时间的循环后,清洗结束,通过观察载体件1的承载面11上残留的模拟污物的状况,即可判断出内镜清洗效果。

其中,对于以上包括三磷酸腺苷的模拟污物,可如前所述,采用荧光检测法进行检测(例如使用3M Clean-Trace ATP荧光检测仪),通过检测得到的残留三磷酸腺苷的量判断内镜清洗效果(以没有残留或残留小于预定量为合格)。

而对于以上肉眼可见的模拟污物,则可直接用肉眼观察残留的模拟污物的量,以判断内镜清洗效果。

或者,如果所采用的模拟污物在清洗过程中会产生性质变化(例如与清洗液反应而逐渐变色),则也可通过观察其性质的变化判断内镜清洗效果。

由于对残留模拟污物的分析可采用不同的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