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部构造型地震动力减灾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59879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浅部构造型地震动力减灾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地震减灾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同样强度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2.5%,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其中,震源深度在30公里以内的占多数,对人类影响最大。我国是地震多灾区,绝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构造地震占总地震90%。构造地震主要与地层断层错动有关,主要发生在断层带上。世界范围内科学家主要精力用在对地震的预测预报上,虽然采取了各种手段与方法,但到目前为止,构造地震还没有达到可预报的程度,甚至有的科学家认为地震本身就不能预报。地震防灾减灾问题是世界级难题,地震伴随次级地质灾害,防治难度极大。我国1997年颁布防震减灾法,1998年3月1日,属于国家级危害管理标准。从科学意义上进行地震防治的研究与地震预报相伴而生,但就研究深度与广度远远没预报强,说明地震减灾防灾难度更大。地震防灾减灾研究,同样依据地震灾害发生机理与理论,结合我国实际进行长期而带有连续意义下的规划性试验研究,长期、规划性防灾减灾是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科学思路,充分利用地震预测网络,获取地震带更多信息,为地震动态治理提供支持。

城市化是发展方向,有些处于极大可能发生构造地震的断层带上或断层带周围,仅采取地震预报、救援、重建、建筑物减震等临时保安全的常规措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人们在技术、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从控制构造地震的发生上采取措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讲,人们对于浅部构造型地震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本发明所说的浅部构造型地震是指震源深度5000m以内的构造型地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浅部构造型地震动力减灾方法,起到对构造地震带城市及周边地区减少地震灾害的作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浅部构造型地震动力减灾方法,其特征在于,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根据历史地质资料,查清城市周围构造地震带的断层赋存分布情况,对未来可能发生强震的区域,再采用传统的三维地震勘探、钻孔勘探方法,定量查清断层尤其是主控断层构造情况,确定传导地震波最强的比较完整的那层关键岩层,在城市与断层带之间,规划设计出具体减震区域,进行有序释放地震断层能量;

第二、在减震区域内布置爆破孔与注水孔,爆破孔的直径150mm,孔深要求达到表土层以下的那层关键岩层中,对关键岩层进行装药爆破,使关键岩层破裂,在减震区域内形成可与断层破裂带贯通的裂隙带;从而减小关键岩层对地震波的传导性;

第三、在爆破孔之间布置注水孔,孔底深入到断层破裂带中,通过注水孔进行静压注水;如爆破孔的爆破段之上孔壁较完整时,还可通过爆破孔进行静压注水,通过注水使断层破裂带的岩层软化,形成海绵体,对地震波起到截流作用,从而减缓震动速度和强度。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法,截断震源与城市之间的地震波的传导,和降低性地震波的能量,从根本上降低地震对城市造成的灾害危险性,而且一次实施,长期有效。

附图说明

图1是减震区域布置示意图;

图2是爆破孔与注水孔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见发明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发明内容和附图即可实施,在此不再重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