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容量检测仪及电池容量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56450阅读:572来源:国知局
电池容量检测仪及电池容量检测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仪器,特别是一种用于快速测量电池容量的电池容量检测仪及电池容量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变电站中为了防止值班人员误操作,用于开刀闸、开关、接地刀闸的电编码锁和机械锁都配备智能钥匙。智能钥匙是防误操作监控系统的主要开锁工具,它通过通讯接收主机下达的操作票或操作指令,根据操作员的操作步骤或操作指令对设备执行解锁动作,指导正确操作设备,防止误操作。为了保证操作的顺利,变电站的电脑钥匙一般常年处于充电状态,因此对电脑钥匙的锂电池损害极大。这样锂电池未达到使用寿命容量就已经严重不足,经常出现因为电脑钥匙没电而中断操作的情况,造成停送电时间过长,影响供电用户的可靠供电。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出现,大多变电站每年都会对所有的电脑钥匙的电池全部更换一遍。然而,由于每一个变电站的情况不同,一部分变电站的操作不是很多,电脑钥匙的电池还是可以继续使用的,但是无法判断电池的优劣,为了保证操作,还是要全部更换,消耗过大。而且过多的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影响很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容量检测仪,该电池容量检测仪能够快速对锂电池的容量进行检测,判断是否需要对电池进行充电操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池容量检测仪,包括:

用于供电的外接电源;

供待测电池接入并对其电压下降率进行测量的动态检测回路;

指示回路,用于将所述动态检测回路测定的电压下降率与预设值进行比较以判断待测电池容量,如所述电压下降率大于预设值,判断待测电池容量低,反之则判断待测电池容量正常。

作为优选,还包括一延时回路,其与所述动态检测回路并联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指示回路包括用于分别指示待测电池的放电状态、欠压状态或正常状态的指示灯。

作为优选,所述指示灯为发光二极管。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容量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

步骤1,测量待测电池的电压下降率;

步骤2,将所述电压下降率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如所述电压下降率大于预设值,判断待测电池容量低,反之则判断待测电池容量正常。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电池容量检测仪,可以对使用锂电池的设备的电池模块进行快速的电量测试。例如,在变电站中对电脑钥匙的锂电池进行检测,将容量不足的和严重劣化的电池及时进行更换,保证稳定供电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电池更换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电池电量检测仪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电池电量检测仪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池容量检测仪,包括:

用于供电的外接电源1,这里通常可以直接接入220V市电,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供电将被变压器转化为15v以进行相关检测工作;供待测电池接入并对其电压下降率进行测量的动态检测回路2;在检测回路当中,待测电池进行放电,检测电路可以动态获得du/dt的数值,即电压下降率的数值。这一数值在坐标系中可体现为放电曲线的斜率的不同;本发明进一步通过指示回路3,将所述动态检测回路2测定的电压下降率与预设值进行比较以判断电池容量,如所述电压下降率大于预设值,判断电池容量低,反之则判断电池容量正常。

参照本发明的图2,可以看出,优选地,电池容量检测仪还包括一延时回路,其与所述动态检测回路并联设置用于进行指示回路3的延时控制。

另外,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指示回路3可具体包括用于分别指示电池的放电状态、欠压状态或正常状态的指示灯5。该指示灯可根据不同的电池状态设置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分,例如,红、绿或多彩的发光二极管。

再者,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容量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

步骤1,测量待测电池的电压下降率;

步骤2,将所述电压下降率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如所述电压下降率大于预设值,判断电池容量低,反之则判断电池容量正常。

具体地,使用方法步骤可参照如下:

一、把待测锂电池放入测试盒内。

二、把电池容量检测仪接通220V市电。

三、按一下检测触发键,检测仪进入检测状态,放电指示灯闪烁。

四、在检测期间内,如果红灯亮,则表示该电池已失效,应终止本次检测,方法是拔下电源插头,取下被测电池。

五、在检测结束后(约5分钟),绿灯依然点亮,表明该锂电池性能良好,可放心使用。

六、被检测性能良好的蓄电池应及时补充充电。

1、在检测期间内,如果正常灯亮(如图1),并且在检测结束后(约5分钟),正常灯依然亮,表明该锂电池性能良好,可放心使用。

2、在检测期间内,如果欠压灯亮(如图2),则表示该电池已失效,应终止本次检测,方法是拔下电源插头,取下被测电池。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