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光开关的电力电缆分布式测温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67267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缆测温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光开关的电力电缆分布式测温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电网改造的实施以及电缆应用成本的下降,电力电缆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国内的一些城市已经逐步取代架空线路,但是接踵而来的电缆应用,导致其数量剧增以及运行时间过长引发的故障问题。

为了实现对电缆的实时监测,人们研发出了电缆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能够实现多点、在线的分布式测量。它是利用光纤来感应温度信息同时又可以传输温度信息,具有耐高温、防电磁辐射、高带宽等特点,从而大幅度提升了温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能够有效地解决高温等应急不备的问题。虽然这种方法对电缆的温度实现了实时在线监测,但是电缆线路有许多的分支电缆,要对每条线路进行与电缆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连接,显然不具备经济性。这也就是说,对电缆多条线路的监测也尽可能的采取最少的光纤分布式测温系统通道,以便来节省成本,实现经济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光开关的电力电缆分布式测温系统,通过接入光开关来实现对多条线路的有序实时监控。

本实用新型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基于光开关的电力电缆分布式测温系统,包括第一光开关、第二光开关和光学转换器;第一光开关的输入端口连接电缆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第一光开关的输出端口连接主电缆的一端,主电缆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光开关的输入端口,第二光开关的输出端口对应连接分支电缆;光学转换器连接一电脑PC,电脑PC通过光学转换器控制第一光开关、第二光开关的工作状态;第二光开关放置在电缆的组合式开关或者变压器处。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光开关具有2个输入端口,6个输出端口;第二光开关具有6个输入端口,18个输出关口;第一光开关的2个输入端口直接与电缆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相连接,6个输出端口两两一组对应连接3条主电缆的一端;第二光开关的6个输入端口两两一组对应连接3条主电缆的另一端,第二光开关的18个输出端口分成三组,每组6个输出端口对应连接三条分支电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光开关实现多对条电缆温度的实时监测,同时对一条主干线接入光开关,把它分成多条分支电缆,从而达到更加有效经济的监测手段;安装方便、抗干扰、可靠性强,灵敏度高、精度高、可实现实时监测,且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光开关的电力电缆分布式测温系统,包括第一光开关1、第二光开关2和光学转换器4;第一光开关的输入端口连接电缆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3,第一光开关1的输出端口连接主电缆的一端,主电缆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光开关2的输入端口,第二光开关2的输出端口对应连接分支电缆;光学转换器4 通过UTP线6连接一电脑PC 5,电脑PC 5通过光学转换器4控制第一光开关1、第二光开关2的工作状态;第二光开关2放置在电缆的组合式开关或者变压器处。

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开关具有2个输入端口,6个输出端口;第二光开关具有6个输入端口,18个输出关口。

第一光开关1的两个输入端口与电缆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DTS)相连接,第一光开关1的6个输出端口两两一组对应与三条电缆A、B、C 的一端相连,通过第一光开关1的切换,从而实现对三条电缆A、B、C进行有序的监控。三条电缆线A、B、C的另一端与第二光开关2的输入端相连接,将第二光开关2放置在电力电缆组合式开关或者变压器上的,第二光开关2的输出端口共有18个,其中6个输出端口组成一组共三组;第一组的输出端口与电缆A分成的三条分支线相连接,也就是A1,A2,A3三条分支电缆;第二组的输出端口与电缆B分成的三条分支线相连接,也就是B1,B2,B3三条分支电缆;第三组的输出端口与电缆C分成的三条分支线相连接,也即是C1,C2,C3三条分支电缆;通过光开关2的控制可以选择任意一条主电缆线路,并对其三条分支电缆进行有序的监测。同时,所述的光学转换器与光开关建立起联系,通过UTP线6与电脑5连接,可以实现对光开关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点在于,根据电缆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中的弊端,提出了一种利用光开关切换线路的方法来实现对多条电缆线路实现有序监测,同时又针对一条主线路的分支处键入光开关,实现了对多条分支电缆的有序监测,达到了同等分布温度监测效果的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经济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的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