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泵用压力变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14450阅读:128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领域,涉及一种压力变送器,具体涉及一种水泵用压力变送器。



背景技术:

压力变送器是工业实践中最为常用的一种传感器,其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自控环境,涉及水利水电、铁路交通、智能建筑、生产自控、航空航天、军工、石化、油井、电力、船舶、机床、管道等众多行业。

压力变送器主要有电容式压力变送器和扩散硅压力变送器,陶瓷压力变送器,应变式压力变送器等。压力变送器根据测压范围可分成一般压力变送器(0.001MPa~35MPa)、微差压变送器(0~1.5kPa)和负压变送器三种。

压力变送器的主要作用把压力信号传到电子设备,进而在计算机显示压力其原理大致是:将水压这种压力的力学信号转变成电流(4-20mA)这样的电子信号压力和电压或电流大小成线性关系,一般是正比关系。

水泵用压力变送器一直采用将传感器装入基座内的方法进行安装,在膜片部位未加入任何缓冲装置,并且在部分变送器中常使用挡圈来定位传感器,安全系数低,在压力过载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膜片击穿和传感器定位失效的状况。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泵用压力变送器。

技术方案:一种水泵用压力变送器,包括基座、缓冲片、泡棉、钢丝、O型密封圈、传感器、壳体、电路板、硅胶线、赫斯曼接头、导气管和绝缘套筒,

所述传感器的外圆设有容纳O型密封圈的凹槽,所述O型密封圈与所述传感器通过该凹槽卡接,

所述传感器的顶部设有金属管,所述导气管与该金属管插接,

所述基座设有顶部敞开的腔体,所述传感器设于该腔体内,所述基座的腔体底部与所述传感器的底部之间设有所述缓冲片,在所述缓冲片与所述传感器的底部之间设有所述泡棉,所述缓冲片与所述泡棉通过所述钢丝卡接,

所述电路板通过灌封硅橡胶的方式固设于所述绝缘套筒中,所述绝缘套筒通过过盈配合方式固设于所述壳体中,所述电路板与所述赫斯曼接头通过所述硅胶线相连,

所述基座的顶部与所述壳体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壳体的另一端与所述赫斯曼接头通过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的外侧壁中部还套设有矩形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的底部设有螺孔,该螺孔的内径为3mm。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水泵用压力变送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性能可靠、稳定性高、没有出现膜片击穿和损坏的现象;

2、耐管道杂质腐蚀;

3、抗结冰性能好;

4、体积小、功耗低;

5、抗水泵电机电磁干扰性能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水泵用压力变送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基座 2-矩形密封圈

3-缓冲片 4-泡棉

5-钢丝 6-O型密封圈

7-传感器 8-壳体

9-电路板 10-硅胶线

11-赫斯曼接头 12-导气管

13-绝缘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水泵用压力变送器,包括基座1、缓冲片3、泡棉4、钢丝5、O型密封圈6、传感器7、壳体8、电路板9、硅胶线10、赫斯曼接头11、导气管12和绝缘套筒13,

传感器7的外圆设有容纳O型密封圈6的凹槽,O型密封圈6与传感器7通过该凹槽卡接,

传感器7的顶部设有金属管,导气管12与该金属管插接,

基座1设有顶部敞开的腔体,传感器7设于该腔体内,基座1的腔体底部与传感器7的底部之间设有缓冲片3,在缓冲片3与传感器7的底部之间设有泡棉4,缓冲片3与泡棉4通过钢丝5卡接,

电路板9通过灌封硅橡胶的方式固设于绝缘套筒13中,绝缘套筒13通过过盈配合方式固设于壳体8中,电路板9与赫斯曼接头11通过硅胶线10相连,

基座1的顶部与壳体8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壳体8的另一端与赫斯曼接头11通过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基座1的外侧壁中部还套设有矩形密封圈2。

进一步地,基座1的底部设有螺孔,该螺孔的内径为3mm。

鉴于变送器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因过压和结冰而造成膜片损坏的现象,发明了一种水泵用压力变送器,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如图1所示,在水压抵达变送器时,加入缓冲片3,起到缓冲作用,使水流分散,从各个方向到达传感器7,这样就可避免过压而造成膜片击穿。而且钢丝5可以使泡棉4不与传感器7接触,

天气寒冷的情况下,被测介质(也就是水)结冰体积膨胀,因此加入泡棉4,在液体结冰体积膨胀时,压缩泡棉4,从而使膜片受到的压力减小,保护膜片因受到过大压力而变形。

传感器7使用壳体8肩端定位,增加强度,在基座1和壳体8之间使用螺纹连接,牢固可靠,并且加入O型密封圈6,起到密封作用,保证整个变送器的密封性。

采用轴端密封,加入矩形密封圈2,在测量时密封可靠。

整个变送器使用标准件赫斯曼接头11,增加了产品的互换性。

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