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偶接线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8874阅读:2055来源:国知局
热电偶接线盒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公开涉及玻璃基板成型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热电偶接线盒。



背景技术:

在玻璃基板的成型过程中,测量点温度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玻璃液的温度变化,从而影响到玻璃液的黏度和单位时间内的流量,进而影响玻璃成型的厚度和长度,影响产品的质量。热电偶可实现测量点温度的测量,当热电偶接线盒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热电偶接线盒内连接点的电动势发生变化,终端系统的温度显示值就无法真实反映测量点的实际温度值,因此,设计一种能够保证测量值和实际值保持一致的热电偶接线盒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电偶接线盒,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该热电偶接线盒能够提升测量值和实际值的一致性,提高温度测量点的测量精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热电偶接线盒,热电偶通过转换开关连接于控制柜接线端子,以用于温度信号的输出,该接线盒包括外接线盒和容纳于该外接线盒内的内接线盒,所述转换开关置于所述内接线盒内,并且所述内接线盒的外壁与所述外接线盒的内壁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内接线盒和所述外接线盒之间通过隔热衬套间隔开。

可选地,所述内接线盒和外接线盒的空腔内填充有耐高温隔热材料。

可选地,所述外接线盒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外接线盒壳体和外接线盒盖,所述内接线盒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内接线盒壳体和内接线盒盖,所述内接线盒盖和外接线盒盖同侧设置并且对应地形成有用于所述转换开关的螺柱穿过的第一通孔,并且所述内接线盒盖和外接线盒盖间通过套设在所述转换开关的螺柱外的第一隔热衬套隔开。

可选地,所述转换开关为两个,对应地所述第一隔热衬套为两个。

可选地,所述内接线盒壳体和外接线盒壳体上对应形成有用于进出线的第二通孔,且所述内接线盒壳体和外接线盒壳体间通过抵顶在对齐的两个所述第二通孔之间的第二隔热衬套隔开。

可选地,所述第二通孔为两个并相反设置在所述接线盒的两侧以分别用于进线和出线,对应地所述第二隔热衬套为两个。

可选地,所述内接线盒壳体与外接线盒壳体通过螺栓相连接,所述内接线盒壳体与外接线盒壳体通过套设在所述螺栓外的第三隔热衬套隔开。

可选地,所述外接线盒壳体和内接线盒壳体均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一隔热衬套和所述第三隔热衬套相反布置在所述方形结构的两侧面,并分别与所述第二隔热衬套异面布置。

可选地,所述内接线盒壳体和内接线盒盖以及所述外接线盒壳体和外接线盒盖间通过螺钉相连,并且所述转换开关的螺柱依次穿过内接线盒盖、外接线盒盖通过螺母固定于所述内接线盒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外接线盒内容纳有内接线盒,且两者间隔设置,降低热传导的效率,有效降低了环境温度变化对热电偶接线盒的测量精度的影响,提高了该热电偶接线盒的抗干扰能力,保证测量值和实际值的一致性,提高温度测量点的测量精度。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电偶接线盒的组装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电偶接线盒电气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热电偶 2 转换开关

3 控制柜接线端子 41 外接线盒壳体

411 第二通孔 42 外接线盒盖

421 第一通孔 51 内接线盒壳体

52 内接线盒盖 6 第二隔热衬套

7 螺栓 8 第三隔热衬套

9 第一隔热衬套 10 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以相应附图的图面为基准定义的,“内、外”是指相对于该热电偶接线盒轮廓的内和外。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热电偶接线盒,尤其适用于白金通道的热电偶,热电偶1将测量点的温度信号转换成电动势信号,通过转换开关2连接于控制柜接线端子3,用于将温度信号输出至终端系统,该接线盒包括外接线盒和容纳于该外接线盒内的内接线盒,转换开关2置于内接线盒内,并且内接线盒的外壁与外接线盒的内壁间隔设置。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外接线盒内容纳有内接线盒,且两者间隔设置,降低热传导的效率,解决了传统热电偶接线盒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测量精度的缺陷,提高了该热电偶接线盒的抗干扰能力,保证测量值和实际值的一致性,提高温度测量点的测量精度。

其中,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内接线盒和外接线盒之间通过隔热衬套间隔开,提高该热电偶接线盒的保温性能和密封性能,进一步提高该热电偶接线盒的测量精度。另外隔热衬套能够通过其中空结构实现线束和连接件的穿过,不影响两个盒体之间的正常工作。具体地,如图1所示,外接线盒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外接线盒壳体41和外接线盒盖42,内接线盒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内接线盒壳体51和内接线盒盖52,上述接线盒均可以采用ABS塑料制成,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其中,内接线盒盖52和外接线盒盖42同侧设置并且对应地形成有用于转换开关2的螺柱穿过的第一通孔421,并且内接线盒盖52和外接线盒盖42间通过套设在转换开关2的螺柱外的第一隔热衬套9隔开,能够实现内接线盒盖52和外接线盒盖42间隔设置,且能够起到一定的隔热和密封作用,提高该热电偶接线盒的抗干扰能力,保证该热电偶接线盒的密封性。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转换开关2可以为两个,对应地第一隔热衬套9可以为两个。

进一步地,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内接线盒壳体51和外接线盒壳体41上对应形成有用于进出线的第二通孔411,且内接线盒壳体51和外接线盒壳体41间通过抵顶在对齐的两个第二通孔411之间的第二隔热衬套6隔开,一方面对接线盒内的进出线起到一定的规定和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将内接线盒沿上下方向间隔规定于外接线盒内,保证内接线盒不会沿上下方向发生晃动。具体地,第二通孔411可以为两个并相反设置在接线盒的两侧以分别用于进线和出线,对应地第二隔热衬套6为两个。

另外,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内接线盒壳体51与外接线盒壳体41通过螺栓7相连接,内接线盒壳体51与外接线盒壳体41通过套设在螺栓7外的第三隔热衬套8隔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接线盒壳体41和内接线盒壳体51均可以为方形结构,这样,第一隔热衬套9和第三隔热衬套8相反布置在方形结构的两侧面,即保证一个方向上两个壳体之间的结构,在图1中为将内接线盒沿左右方向间隔容纳于外接线盒内,保证内接线盒不会沿左右方向发生晃动,并且第一隔热衬套9和第三隔热衬套8分别与第二隔热衬套6异面布置,从而保证另一方向上两个壳体之间的稳定间隔,在图1中为上下方向上不会发生晃动。这样为了可以使得内接线盒体可以稳定地容纳在外接线壳体内。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隔热衬套6还可以在纸内和纸外方向上布置。

其中,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内接线盒和外接线盒的空腔内填充有耐高温隔热材料,例如可以采用耐高温隔热棉,其热传导系数小于0.05W/(m.k),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而且须保证均匀填充。

其中,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内接线盒壳体51和内接线盒盖52以及外接线盒壳体41和外接线盒盖42间通过螺钉相连,并且转换开关2的螺柱依次穿过内接线盒盖52、外接线盒盖42通过螺母10固定于内接线盒内,保证该热电偶接线盒便于拆装和检修。

在进行上述热电偶接线盒的组装时,如图2所示,热电偶1的四根线直接接入两个转换开关2的常开和常闭触电,转换开关2的出线短接后分别通过补偿导线和控制柜接线端子3连接,如图1所示,首先,将转换开关2的螺柱依次穿过内接线盒盖52、第一隔热衬套9和外接线盒盖42,通过将螺母10旋紧形成该热电偶接线盒的上组件;然后,将内接线盒壳体51加装第二隔热衬套6,放入外接线盒壳体41内,并通过螺栓7和套接于螺栓7上的第三隔热衬套8将内接线盒壳体51规定于外接线盒壳体41内形成该热电偶接线盒的下组件;最后,在内接线盒壳体51和外接线盒壳体41、内接线盒盖52和外接线盒盖42间填入耐高温隔热材料,将上下组件用螺栓组合成完整的热电偶接线盒。该热电偶接线盒能够保证温度测量点的测量精度,提高对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抗干扰能力。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