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传感器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5497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氧气传感器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氧气传感器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婴儿培养箱内的氧气浓度保持在一定的标准范围,通常配备了氧气传感器用以检测培养箱内氧气浓度。

目前市面上所用的氧气传感器基本都是采用化学反应方式的氧电池,其原理是采用某种对氧气有规律变化的化学材料,将变化情况以电信号输送出来。然而化学材料都有使用寿命和损耗,为避免因氧气传感器的材料的损耗导致氧气传感器检测出现错误,氧气传感器在使用24小时之后要校准一次,以确保氧气浓度检测准确。

目前对氧气传感器校准多是采用一点式空气校准方法,将氧气传感器丢到空气中几分钟,空气中氧气含量比较稳定,为21%左右,将对应的输出值与出厂设定值进行比较。虽然空气中的氧含量比较稳定,但可能存在偏差,从而导致检测值的误差偏大,不利于患者的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准确率高的氧气传感器监测装置。

一种氧气传感器监测装置,包括:切换阀门和检测箱体;

所述切换阀门具有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用于接入第一浓度氧气,所述第二进气口用于接入第二浓度氧气,所述第一出气口与所述检测箱体连接;

所述检测箱体包括箱体本体、充气口和泄气出口,所述充气口与所述切换阀门的第一出气口连接;所述箱体本体用于放置氧气传感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T型管道,所述T型管道包括第三进气口、第二出气口和第三出气口;所述T型管道的第三进气口用于接入第二浓度氧气;所述第二出气口与培养箱的氧气进气口连接;所述第三出气口与所述切换阀门的第二进气口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过滤器、减压阀、第一切换开关和第二切换开关;所述过滤器的输入端用于接入第二浓度氧气,所述过滤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减压阀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减压阀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切换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切换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T型管道的第三进气口连接;所述第一切换开关的一端与所述T型管道的所述第二出气口连接,所述第一切换开关的另一端与培养箱的氧气进气口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人机交互单元,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切换阀门、第一切换开关和所述第二切换开关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报警器,所述氧气传感器用于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切换阀门为三通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切换开关和所述第二切换开关为电磁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报警器为声光报警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泄气出口为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的通孔。

上述的氧气传感器监测装置,检测箱体通过切换阀门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分别接入不同浓度氧气,从而为检测箱体提供不同浓度的氧气,通过切换阀门控制检测箱体使用已知的不同两种浓度的氧气对位于检测箱体内的氧气传感器进行两次检测,将氧气传感器的检测值与已知实际浓度进行比较,能够判断氧气传感器是否异常。尤其通过两次检测,能够提高检测次数,提高检测的准确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氧气传感器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另一个实施例的氧气传感器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又一个实施例的氧气传感器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氧气传感器监测装置,包括:切换阀门50和检测箱体70。

切换阀门50具有第一进气口51、第二进气口52和第一出气口53,第一进气口51用于接入第一浓度氧气,第二进气口52用于接入第二浓度氧气,第一出气口53与检测箱体70连接。检测箱体70包括箱体本体71、充气口72和泄气出口73,充气口72与切换阀门50的第一出气口连接,箱体本体用于放置氧气传感器20。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切换阀门为三通阀。采用上述的氧气传感器监测装置,切换阀门的第一进气口51与和第二进气口52分别用于接入不同浓度的氧气,例如,分别与不同氧气浓度的氧气泵连接。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已知浓度的第一浓度氧气通过第一供氧管道10进入切换阀门50的第一进气口51,将切换阀门的第一进气口51打开,第二进气口52关闭,氧气通过切换阀门的第一出气口53进入检测箱体70。检测箱体70的充气口72与切换阀门的第一出气口53连接,氧气传感器20放置在检测箱体70内。氧气传感器20对进入检测箱体70氧气进行检测,得到检测的氧气浓度。检测箱体还设置有泄气出口73,使氧气经过氧气传感器后排出到大气中。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泄气出口为设置在箱体本体的通孔。

然后,将切换阀门的第二进气口52打开,第一进气口51关闭。已知浓度的第二浓度氧气通过第二供氧管道30进入切换阀门50的第二进气口52,通过第一出气口53进入检测箱体70。检测箱体70的充气口72与切换阀门的第一出气口53连接,氧气传感器20放置在检测箱体70内。氧气传感器20对进入检测箱体70氧气进行检测,得到检测的氧气浓度。

由于两次检测的氧气浓度是已知的,根据每次氧气传感器检测的氧气浓度与已知浓度数据进行比较,能够对氧气传感器进行监测。使用两种不同浓度的氧气对氧气传感器检测,只有当检测值与实际浓度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才认为氧气传感器正常。若任意一次的检测值和实际浓度相差较大,则认为氧气传感器异常。通过两次检测,能够提高检测次数,提高检测的准确率。

上述的氧气传感器监测装置,检测箱体通过切换阀门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分别接入不同浓度氧气,从而为检测箱体提供不同浓度的氧气,通过切换阀门控制检测箱体使用已知的不同两种浓度的氧气对位于检测箱体内的氧气传感器进行两次检测,将氧气传感器的检测值与已知实际浓度进行比较,能够判断氧气传感器是否异常。尤其通过两次检测,能够提高检测次数,提高检测的准确率。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氧气传感器监测装置采用的已知浓度的氧气分别为21%和100%,培养箱所采用的氧气浓度为100%,本实施例中,监测所需的100%浓度的氧气的气路可与培养箱共用一条气路。如图2所示,还包括T型管道31,T型管道包括第三进气口311、第二出气口312和第三出气口310。T型管道的第三进气口311用于接入第二浓度氧气。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T型管道31设置在第二供氧管道30上,第二出气口312与培养箱100的氧气进气口连接,第三出气口310与切换阀门50的第二进气口52连接。当需要进行100%浓度的氧气检测时,关闭切换阀门的第一进气口51,打开切换阀门的第二进气口52,氧气经T型管道31的第三进气口311、第三出气口310进入切换阀门的第二进气口52、第一出气口53,通过检测箱体70的充气口72进入检测箱体70,氧气传感器20检测氧气浓度,输出检测到的氧气浓度值。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供氧管道上设置T型管道,能够使氧气传感器监测装置与培养箱共用一条气路以及氧气,从而节约资源。

在实际应用中,大部分的培养箱使用氧气瓶,相对于氧气泵,氧气瓶的瓶口较大,请继续参阅图2,在这种情况下的氧气传感器监测装置还包括过滤器33、减压阀34、第一切换开关32和第二切换开关3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切换开关32和第二切换开关35为电磁阀。过滤器33的输入端用于接入第二浓度氧气,本实施例中与氧气瓶瓶口连接,过滤器33的输出端与减压阀34的输入端连接,减压阀34的输出端与第二切换开关35的输入端连接,第二切换开关35的输出端与T型管道的第三进气口311连接。第一切换开关32的一端与T型管道31的第二出气口312连接,第一切换开关32的另一端与培养箱的氧气进气口连接。第二切换开关35可用于控制第二供氧管道的打开或关闭。当需要使用21%浓度的氧气进行检测且无需使用培养箱时,关闭第二切换开关35。当需要使用100%浓度的氧气进行检测且无需使用培养箱时,打开切换开关35,关闭第一切换开关32,关闭切换阀门的第一进气口51,打开切换阀门的第二进气口52,氧气经T型管道31的第三进气口311、第三出气口310进入切换阀门的第二进气口52、第一出气口53,通过检测箱体70的充气口72进入检测箱体70,氧气传感器20检测氧气浓度,输出检测到的氧气浓度值。第一切换开关32可用于控制是否需向培养箱输入氧气。当不需要向培养箱100输入氧气时,关闭第一切换开关32。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还包括控制器90和人机交互单元20,控制器90和人机交互单元20连接,控制器90还分别与切换阀门50、第一切换开关32和第二切换开关35连接。控制器根据用户通过人机交互单元选择的工作模式,控制切换阀门50、第一切换开关32和第二切换开关35的开启和关闭,进而实现第一供氧通道或第二供氧通道接入氧气传送至检测箱体内进行氧气传感器的检测。本实施例中的人机交互单元20可以为设置在检测箱体的按键,或是与控制连接的输入设备,包括触摸屏输入设备、鼠标或键盘等。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控制器还可以与氧气瓶的开关阀门连接,实现通过控制器控制氧气瓶的开关阀门的开启或关闭。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控制器连接的报警器40,报警器40为声光报警器。氧气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实时获取氧气传感器的检测值。在控制器根据对两个已知浓度的氧气得到氧气传感器的输出值,判断氧气传感器异常后,控制报警器发出报警,以通知相关工作人员及时更换氧气传感器。

本实施例中的氧气传感器监测装置,通过采用控制器和报警器,能够实现对氧气传感器的自动检测,并在检测到异常后发出警报提醒,简化了检测过程。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