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面室内环境监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6528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面室内环境监测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监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面室内环境监测设备。



背景技术:

环境监测设备是环境保护监测先行,自动化、信息化是做好环境监测的前提和保障,随着国家制定的各种环境保护政策及法规的颁布实施,各级地方政府在对辖区内的环境治理日益重视的同时,加大了对环境监测及应急监测的投资力度,室内环境监测设备是监测室内环境信息的一种设备,但是传统的室内环境监测设备,功能较为单一,只能监测单一元素,且不具有报警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全面室内环境监测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全面室内环境监测设备,包括主体外壳、电源开关、湿度感应探头和连接轴,所述主体外壳沿长度方向的顶部从左至右依次设有氧气感应探头、湿度感应探头和温度感应探头,主体外壳的表面安装有方形显示屏,所述显示屏的下方从左至右依次设有播音器、电源开关和指示灯,且电源开关的输出端与指示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主体外壳左右两侧的表面上端均安装有连接轴,支撑架通过左右两侧的连接轴与主体外壳固定连接,且支撑架和连接轴之间设有转动轴,主体外壳的左侧下方安装有电源线;所述主体外壳内部安装有信息处理模块,信息处理模块的输入端分别与信息采集模块和电源模块电性连接,信息处理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显示模块和语音播放模块电性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电源开关的输出端与显示屏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电源线的输出端与电源开关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主体外壳的底部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支撑脚。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安装有温度感应探头,湿度感应探头和氧气感应探头对空气中环境信息进行采集,使得该室内环境监测设备采集的信息可以更加全面,以此满足消费者更多的需求,提高了该监测设备的品质,增加了市场的竞争力,通过安装有播音器,当空气环境信息超过预定值时,播音器就会进行提醒,使得该监测设备具有报警的功能,使得使用者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室内环境的具有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全面室内环境监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全面室内环境监测设备的流程框图。

图例说明:1-主体外壳、2-指示灯、3-电源开关、4-显示屏、5-温度感应探头、6-湿度感应探头、7-氧气感应探头、8-连接轴、9-转动轴、10-支撑架、11-播音器、12-电源线、13-支撑脚、14-电源模块、15-显示模块、16-信息处理模块、17-信息采集模块、18-语音播放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全面室内环境监测设备,包括主体外壳1、电源开关3、湿度感应探头6和连接轴8,主体外壳1沿长度方向的顶部从左至右依次设有氧气感应探头7、湿度感应探头6和温度感应探头5,目的在于,采集室内空气中温度、湿度及氧气浓度的信息,以便于传送给信息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主体外壳1的表面安装有方形显示屏4,显示屏4的下方从左至右依次设有播音器11、电源开关3和指示灯2,且电源开关3的输出端与指示灯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主体外壳1左右两侧的表面上端均安装有连接轴8,支撑架10通过左右两侧的连接轴8与主体外壳1固定连接,且支撑架10和连接轴8之间设有转动轴9,目的在于,可以将支撑架10任意转动一定角度,使之在使用时更加方便灵活,主体外壳1的左侧下方安装有电源线12;主体外壳1内部安装有信息处理模块16,信息处理模块16的输入端分别与信息采集模块17和电源模块14电性连接,信息处理模块16的输出端分别与显示模块15和语音播放模块18电性连接。

电源开关3的输出端与显示屏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电源线12的输出端与电源开关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主体外壳1的底部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支撑脚13,目的在于,隔绝设备与接触面直接摩擦,防止设备因长期使用而造成磨损。

工作原理:当使用该一种全面室内环境监测设备时,首先通过支撑架10将该监测设备进行安装固定,再将电源线12接入到外界的电源中,打开电源开关3,这时指示灯2变为绿色,表示该监测设备,此时温度感应探头,湿度感应探头和氧气感应探头开始采集空气环境中温度、湿度以及氧气浓度的信息,并通过信息处理模块16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数据会在显示屏4中以数值的形式显示,且当超出额定浓度时,播音器11就会进行播报提醒。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