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流互感器特性分析仪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0396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流互感器特性分析仪外壳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流互感器测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流互感器特性分析仪外壳。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发电机组、变压器容量不断增大,输电线路电压等级越来越高。相应地,电力系统中的CT 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例如:一次电流达到10000A~35000A,封闭式组合电器(GIS)的应用日益广泛,一般保护用CT(P级),适用于较低电压等级、较低容量的系统中,或对动作时间要求不高的场所,接在P级CT上的继电保护装置是在上述暂态过程衰减基本结束后动作的,而对于高电压、大容量系统,由于暂态过程衰减时间较长,动作时间要求很短,要求保护装置在上述暂态过程中动作,也就是要求CT在此暂态过程铁心不饱和,满足一定的准确度等级,因而在高电压、大容量系统中,快速保护装置中必须采用满足暂态误差要求的CT(满足暂态误差要求的CT的等级有TPX、TPY、TPZ、TPS几种)。在500kV、380kV、220kV(部分)及以后的800kV或1000kV系统中满足暂态误差要求的CT使用比较广泛。

CT作为电流信号传变元件,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监控、保护、录波和测距等技术领域。在电力系统暂态过程中,如果一次电流很大,尤其是含有较大的非周期分量时,CT将严重饱和,无法线性传变一次侧电流,导致二次侧电流波形失真。这必然会直接影响监控系统的决策正确性、继保动作的可靠性以及故障测距的精度;同样,CT的饱和会特别是差动保护正确动作。

因此,判断事故时,CT是否处于饱和状态是极为重要的,这也是长期以来继电保护领域的测试难点与困惑所在。由于事故后CT的实际剩磁能准确反映 CT是否处于饱和状态,因此,实际剩磁的测试具有非常现实的价值,能够帮助消除目前事故分析中对于CT状态判断的死区,非常有利于提高继电保护动作的可靠性。

目前,常规CT的现场校验方法在许多条件下已不能满足要求,但是CT作为电力系统的主设备之一,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监控、保护、录波和测距等技术领域,为了保证运行中、新投运的CT性能,确保系统安全、稳定,有必要对互感器的现场校验方法进行专门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传统测量电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设计一种电流互感器分析仪;能测量校核CT励磁特性、稳态误差、暂态误差及二次负载等,能够在一次短路电流变化后,重新校验CT的准确度与暂态特性;同时,该分析仪需要携带方便,结构紧凑,连接电路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电流互感器特性分析仪外壳,所述分析仪可用于测量电流互感器的磁化曲线、线圈电阻、变比、相位和极性,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呈长方体,顶部设置有提手;左右两个侧面设置有通风孔,用于设备散热;正面为操作控制面板,正面的中部靠上位置设置有LCD显示器,正面的中部靠下位置设置有键盘,正面靠近侧边的位置从上到下设置有第一、第二、第三三组接口。

所述第一接口用于输出交流测量电源,所述第二和第三接口分别用于连接电流互感器的原边和副边绕组。

所述右侧面的中部靠上位置设置有电源连接单元和接地单元,所述右侧面的中部靠下位置设置有通风孔,所述右侧面靠近左侧边的位置设置有CF卡槽和调试接口。

所述电源连接单元为一个结构件,从上到下依次分布有电源插孔、电源熔丝和开关按钮;所述接地单元为金属插孔结构,用于等电位接地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涉及的分析仪外壳使得设备携带方便,结构紧凑,连接电路简单。

附图说明

图1电流互感器特性分析仪整体外观图;

图2电流互感器特性分析仪正面及右侧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1是电流互感器特性分析仪整体外观图,外壳呈长方体,顶部设置有提手;左右两个侧面设置有通风孔,用于设备散热;正面为操作控制面板,正面的中部靠上位置设置有LCD显示器,正面的中部靠下位置设置有键盘,带有光标和测试卡选择键,正面靠近侧边的位置从上到下设置有发生器输出接口,用于输出交流测量电源;二次和一次测量输入接口分别用于连接电流互感器的原边和副边绕组,所述分析仪可用于测量电流互感器的磁化曲线、线圈电阻、变比、相位和极性。

右侧面的中部靠上位置设置有电源连接单元和接地单元,所述右侧面的中部靠下位置设置有通风孔,所述右侧面靠近左侧边的位置设置有CF卡槽和调试接口;CF卡用于存储测试数据,卡槽下部还设置有弹出按钮,按下可以弹出CF卡。

电源连接单元为一个结构件,从上到下依次分布有电源插孔、电源熔丝和开关按钮;所述接地单元为金属插孔结构,用于等电位接地连接。

外壳正面的右下边缘还设置有状态指示LED灯,可用于指示设备工作状态。

上述具体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和应用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的工程设计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涵实质并加以应用,但并不能因此而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实际应用时的任何物理位置均在此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无论在上文中出现了如何详细的说明,也可以用许多方式实施本实用新型。上述控制方式的细节在其执行细节中可以进行相当多的变化,然而其仍然包含在这里所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中。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