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酸蓄电池铅膏的视密度检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27361阅读:152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铅酸蓄电池管式正极板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铅酸蓄电池铅膏的视密度检验方法。



背景技术:

铅酸蓄电池管式正极板是将铅锑合金的骨芯作为集流体,插入固化管或排管中,然后进行灌粉、浸水、干燥、封底等操作而制得。

按铅粉加到管中的方式,管式极板分为灌粉式、剂搞式、灌粒式和灌浆式,目前国内、外主要以前两种生产方式为主。

灌粉式正极板的铅粉灌入是在灌粉机上进行的,灌粉时铅粉直接通过灌粉机的灌粉口进入固化管或排管中,生产时噪音大,环境污染严重,但由于生产设备价格低廉、工艺简单,容易操作,因此目前在国内被广泛使用。

挤膏式正极板的生产首先是将铅粉和制成低视密度铅膏,然后经挤膏机将铅膏挤入固化管或排管中。由于生产效率高,环境污染小,目前在发达国家已被广泛使用。

从国内外铅酸蓄电池的发展来看,一方面人们越来越注重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另一方面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采用挤膏方式生产管式正极板已成为蓄电池厂的首选。极板剂膏量是极板挤膏工序中需要控制的工艺参数,是影响极板性能的关键因素。用挤膏方式生产铅酸蓄电池管式正极板,由于挤膏前后的铅膏变化比较复杂,从挤膏前视密度到挤膏后视密度,再到极板干燥后的干铅膏的变化,因此能否正确控制极板的剂膏量,对蓄电池的设计能否达到预期性能起到决定性影响。而精确控制铅膏的视密度和含水率是挤膏量控制的关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铅酸蓄电池铅膏的视密度检验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铅酸蓄电池铅膏的视密度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和制铅膏,铅膏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和制而成:

铅粉500kg、红丹167kg、稀硫酸49kg、去离子水125kg,

将铅粉与红丹混合,干拌4分钟以上,缓慢加入稀硫酸,加入稀硫酸的时间不少于9分钟,加酸结束后继续搅拌不少于8分钟;加入去离子水后,继续搅拌时间不少于5分钟,和制均匀,和膏温度不高于65℃,出膏温度不高于48℃,

取和制好的铅膏,用刮刀将其装入干净的膏杯周边,除去铅膏中的空气,然后将铅膏装入膏杯的中央,并使膏杯中心位置的铅膏高于膏杯边缘,轻轻振动膏杯,使铅膏沉实,而后再刮掉溢出膏杯边缘的铅膏,使铅膏面与膏杯边缘齐平,放在天平上称重量,

铅膏视密度按式(1)计算:

X=(G1-G2)/V (1)

式中:

X——铅膏视密度,g/cm3

G1——膏杯和铅膏的总重量,g;

G2——膏杯重量,g;

V——膏杯内腔体积,cm3

计算后得到的铅膏视密度X,数值在3.19g/cm3~3.21g/cm3的范围内;即可判断为合格。

进一步的,所述铅粉氧化度的质量百分比为70%~80%。

进一步的,所述硫酸25℃下的密度为1.4g/cm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铅酸蓄电池铅膏的视密度检验方法,该方法能够定量检测和制铅膏的视密度,并根据检测检验结果,精确确定铅膏配置比例和方法,对精确控制剂膏量提供精确的基础,从而确保能够达到蓄电池设计的预期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铅酸蓄电池铅膏的视密度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和制铅膏,铅膏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和制而成:

铅粉500kg(氧化度70%~80%)、红丹167kg、稀硫酸49kg(1.4g/cm3,25℃)、去离子水125kg,

将铅粉与红丹混合,干拌4分钟以上,缓慢加入稀硫酸,加入稀硫酸的时间不少于9分钟,加酸结束后继续搅拌不少于8分钟;加入去离子水后,继续搅拌时间不少于5分钟,和制均匀,和膏温度不高于65℃,出膏温度不高于48℃,

取和制好的铅膏,用刮刀将其装入干净的膏杯周边,除去铅膏中的空气,然后将铅膏装入膏杯的中央,并使膏杯中心位置的铅膏高于膏杯边缘,轻轻振动膏杯,使铅膏沉实,而后再刮掉溢出膏杯边缘的铅膏,使铅膏面与膏杯边缘齐平,放在天平上称重量,

铅膏视密度按式(1)计算:

X=(G1-G2)/V (1)

式中:

X——铅膏视密度,g/cm3

G1——膏杯和铅膏的总重量,g;

G2——膏杯重量,g;

V——膏杯内腔体积,cm3

计算后得到的铅膏视密度X,数值在3.19g/cm3~3.21g/cm3的范围内;即可判断为合格。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