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即用型血液检测试纸条及其试纸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04227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血液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实用性强的即用型血液检测试纸条及其试纸盒。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等也越来越重视,因此需要更准确便捷的诊断手段,尤其是针对血液检测,现有技术的血液检测主要是通过将血液采集至真空试管内,再使用滴管将血液从真空试管中抽取并滴至血液检测试纸上,检测试纸上发生检测反应后再通过检测仪器来对血液进行相关分析,过程操作较复杂。

同时由于血液凝固速度快,在采集血液病将血液转移至检测试纸上的过程较长,医护人员等在采集血液时往往需要往真空试管内加入抗凝剂,但如果采集血液和将血液滴至检测试纸上的时间跨度过长,仍无法确保血液在检测试纸上发生有效反应。

此外对于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来说,采血过程可能在救护车上完成,但采用真空试管采血时本身需要一个安稳的环境,而救护车在行驶过程中处于颠簸等状态,无法快速顺利完成真空试管采血等操作。

再者,用真空试管采血时,医护人员自身接触血液的几率较大,可能使医护人员感染某些疾病,给医护人员的身心带来较大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利于准确检测的、方便实用的即用型血液检测试纸条。

本发明同时提供一种含有所述即用型血液检测试纸条的安全卫生的试纸盒。

本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即用型血液检测试纸条,包括试纸条本体,所述试纸条本体含有抗凝剂。

进一步地,所述抗凝剂为肝素。

更进一步地,所述试纸条本体采用肝素溶液浸泡并风干。

同时也可为使所述试纸条本体中夹杂有肝素粉末。

进一步地,所述试纸条本体包括端部相互连接的采血段和检测段,抗凝剂设于采血段上,血液从采血段进入检测段。

更进一步地,所述试纸条端部还设有与检测段连接的吸收段,血液从采血段经检测段后再进入吸收段。

一种即用型血液检测试纸盒,包括盒体,盒体内设有上述即用型血液检测试纸条,盒体上还具有与外界贯通的采血孔,即用型血液检测试纸条可通过采血孔采集血液进行检测。

进一步地,所述盒体在即用型血液检测试纸条检测段的对应位置设有观察窗。

优选地,观察窗上覆盖有透明挡片。

更进一步地,所述检测段上设有液位警示线。

进一步地,盒体内还设有采血针结构,采血针结构包括针棒固定杆和固定于针棒固定杆第一端部的采血针,盒体在采血针针尖对应位置开设出针口,针棒固定杆第二端部凸出于盒体并与盒体间设有具备易裂口的连接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创造性地将血液检测试纸条设计为具有抗凝剂的试纸条,在进行血液检测时,可保证血液处于非凝固状态,利于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抗凝剂直接应用在试纸条上,试纸条可即取即用,实用性强,省去了采血针头、真空试管和滴管等部件的使用,节约了采血成本、避免了繁琐的采血操作;

3)可仅在试纸条的采血段放置抗凝剂,降低抗凝剂的使用成本;

4)试纸条上的吸收段可适时吸收过量吸入的血液,确保检测段用于反应的血液浓度,以保证血液检测准确;

5)设有即用型血液检测试纸条的试纸盒,通过采血孔与血液直接接触,试纸条即吸收血液用于检测,避免采血人员可能因为接触试纸条而接触到血液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6)观察窗、警示线的设置为采血人员在采血过程中量的把握提供有效依据,避免过量采血给患者带来痛苦,同时也可保证用于检测的血液浓度;

7)采血针结构与盒体的集成化设计,使本发明的血液检测试纸盒实用性大大增强,无需再取用采血针,通过盒体内的采血针结构即可刺破患者皮肤,随之将采血孔对准皮肤刺破处吸取血液用于检测即可,避免了采血针为独立个体时难以找寻取用的尴尬,同时采血人员全程只需接触血液检测试纸盒,可完全避免与患者血液接触,有利于采血人员的身心健康。

附图说明

图1为所述即用型血液检测试纸盒的主视图;

图2为所述即用型血液检测试纸盒的仰视图;

图3为所述即用型血液检测试纸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

如图1~3所示,提供一种即用型血液检测试纸盒,包括盒体1、设于盒体1内的含有抗凝剂的试纸条本体2,盒体1上具有与外界贯通的采血孔11,试纸条本体2可通过采血孔11采集血液进行检测。

具体地,试纸条本体2上具有抗凝剂,采血孔11接触血液后,试纸条本体2即吸收血液用于检测,可确保血液在试纸条本体2上发生反应时为非凝固状态,同时该试纸条本体2上的血液样本可供多次重复检测,有效辅助保证血液检测的准确性。

其中,试纸条本体2上的抗凝剂量的添加依试纸条本体2的实际使用要求确定,总的来说,抗凝剂的量需能保持需要检测的血液样本的非凝固状态。

试纸条本体2的端部可凸出于采血孔11,也可与采血孔11平齐,甚至可以设在采血孔11孔口内,但当其设在采血孔孔口内时,不宜凹进去太多,需保证采血孔11接触到血液时,试纸条本体2能吸收到血液,当试纸条本体2端部凸出于采血孔11时,则只需试纸条本体2接触血液直接吸收检测即可。

本实施例颠覆了现有技术中用采血针头、真空试管和滴管等部件来采血用于检测的理念,无需繁琐的采血操作,也无需投入多个上述部件来进行采血,节约采血成本。

其中试纸条本体2包括端部相互连接的采血段21和检测段22,为节约抗凝剂使用成本,可仅将抗凝剂设于采血段21上,采血孔11处血液依次流经采血段21和检测段22。

为确保检测段22吸收的用于反应的血液浓度,避免血液过量吸入时积聚在检测段22造成检验误差,可在试纸条端部连接吸收段23,血液从采血段21经检测段22后再流至吸收段23,即吸收段23可吸收过量血液。

吸收段23与采血段21可为同样的吸收血液的材质,吸收段23可无需加抗凝剂,加入抗凝剂有利于血液的反复多次检测,但考虑到成本问题,可不加。

抗凝剂可为肝素、水蛭素等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其中肝素的抗凝作用很强,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本实施例的抗凝剂优选肝素。

肝素添加至试纸条本体2中可采用多种方式,较简便且理想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采用肝素溶液浸泡试纸条本体2,待试纸条本体2浸透后风干即可;另一种为在试纸条本体2的制作过程中添加肝素粉末,即肝素粉末与试纸条材料混合均匀后再进行试纸条成品的制作。

根据上述两种肝素添加方式,可有效保证试纸条本体2的抗凝剂添加效果。

一般来说,采血人员在采血过程中对血液量的采集主要依靠自身主观判断,这样有可能导致血液采集过多或过少的问题,当采集过多或过少时,检测段22用于反应的血液浓度均可能不达标,这将直接影响到血液检测结果,因此为了便于采血人员在采集过程中有合理的度的把握,可在盒体上设置观察窗12,观察窗12与试纸条检测段22的位置对应,血液在从采血段21渗透至检测段22的过程中,采血人员可根据检测段22的被渗透情况来决定完成采血动作的时间。

为进一步使采血人员对采血量有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检测段22上还可设置液位警示线221,血液渗透至刚好没过液位警示线221,即可结束采血过程。

具体地,还可在观察窗上覆盖透明挡片13,以保证血液在检测段22上发生反应的安全卫生性,避免杂物落入检测段22上影响最终检测结果。

本实施例的血液检测试纸盒在使用时,需先用采血针或采血笔刺破患者皮肤,然而采血针或采血笔为独立个体,采血人员需要先拿起采血针等刺破皮肤,然后放下采血针,再拿起本实施例的血液检测试纸盒来对血液进行吸收检测,这样一来,操作麻烦,如出现特殊情况,如采血针或采血笔一时找不到,则将耽误采血进度,因此本实施例对血液检测试纸盒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即将采血针或采血笔与盒体1集成化设计,给采血人员的采血过程提供极大便利。

具体地,本实施例在盒体1内设有采血针结构,采血针结构包括针棒固定杆31和固定于针棒固定杆31第一端部的采血针32,盒体1在采血针32针尖对应位置开设出针口14,针棒固定杆31第二端部凸出于盒体1并与盒体1间设有具备易裂口的连接部15。

采血人员通过推动针棒固定杆31的第二端部,可使采血针32从出针口14伸出刺破患者皮肤。

为避免针棒固定杆31在被推动过程中发生方向偏移导致采血针32未从出针口14伸出,可在针棒固定杆31外周设置导向块311,同时在盒体1内设置与针棒固定杆31方向平行的挡板16,导向块311可设计成围绕针棒固定杆31整个外周一圈的整体结构,也可设计为对称设置于针棒固定杆31两侧的独立结构,总之,导向块311通过与挡板16及盒体1内壁抵接,可实现针棒固定杆31的推动方向不偏倚。

更具体地,为使采血针结构在刺破皮肤后可自动复位至盒体1内,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在挡板16和盒体1内壁上设置弹性复位部17,弹性复位部17位置与导向块311位置对应。

弹性复位部17远离与挡板16或盒体内壁连接端的端部朝向导向块311倾斜设置,以便导向块311其接触并下压弹性复位部时,弹性复位部17提供给导向块311足够的弹力保证其复位至盒体1内。

当然,也可将现有技术中其它结构形式的采血针、采血笔等连接至盒体内,也能达到与本实施例的采血针结构相同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血液检测试纸条(当单独用于血液检测时)和血液检测试纸盒需采用铝箔纸密封包装,以保证其在未使用状态下的安全卫生。

本发明的血液检测试纸条和血液检测试纸盒主要应用于心肌梗塞型急诊病人的血液检测,采集病人指尖血,检测血液中肌钙蛋白、脑钠肽等含量,通过快速、反复的检测对血液状况进行确诊。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