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机房中的热量扫描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67174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IDC机房中的热量扫描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监控系统,具体涉及一种IDC机房中的热量扫描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的发展,IDC(Internet Data 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简称IDC)机房建设的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机房作为各单位信息交换及存储的枢纽,科学管理尤为重要。以往用户对于机房管理的重点都集中在防黑客或非法入侵、电脑病毒、网络故障、数据备份等方面,往往忽略了机房的环境变化,可能致使产生不可预见的后果,如机房的温度、湿度过高、电力系统不稳定、机房安全措施不完善致使非核心工作人员进出机房操作,造成的隐患或者故障而引发机房事故,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目前许多机房的管理人员不得不采用24小时专人值班,定时巡查机房环境设备,这样不仅加重了管理人员的负担,而且更多的时候,不能及时排除故障,对事故发生的时间及责任也无科学的管理。尤其目前国内普遍缺乏机房环境设备的专业管理人员,在许多地方的机房不得不安排软件人员或者不太懂机房设备管理甚至根本不懂机房设备维护的人员值班,这对机房的安全运行无疑又是一个不利因素。

另一方面,随着机房设备高度的集成化,机房散热量日渐增高的现象开始受到了各界强烈关注。IDC机房的热负荷主要来源于机柜内的IT设备,而IT设备中服务器、工作站里的CPU发热量尤其高。例如,英特尔公司2000年11月发布的Pentium4 CPU的功率在50W以上,发热量很大,满负荷工作时芯片温度接近80℃,从而形成了CPU热点。如果未能及时发现IDC机房中的异常热源点并及时采取散热措施,作为“大脑或心脏”的CPU将无法正常工作,并将导致其所属IT设备发生死机等现象。

由此可见,环境监控是IDC建设运营中的关键环节,作为IDC运营商都面临着如何提升环境监控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IDC机房中的热量扫描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通过在IDC机房的室内墙壁上设置走行有红外热视扫描装置的监测轨道,从而实现对IDC机房中散热情况的自动扫描监测。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IDC机房中的热量扫描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系统包括沿所述IDC机房的墙壁呈水平并行设置的定频监测轨道和实时监测轨道,所述监测轨道上设置有可移动式的红外热视扫描装置。

所述监测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红外热视扫描装置通信连接的PLC控制模块,所述PLC控制模块连接控制所述IDC机房中的空调系统。

所述监测轨道沿所述IDC机房的四周墙壁呈环形布置。

所述IDC机房的室内顶板上设置有空中监测轨道,所述空中监测轨道上设置有可移动式的红外热视扫描装置。

所述红外热视扫描装置安装于所述监测轨道的走行机构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热量扫描监测系统自动化程度高,结构组成简单,能够实时扫描获取IDC机房内的红外热成像图以及热量流动图,以便于及时监测到IDC机房内的异常热源点以及相应的流动方向,从而采取相应的温控措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IDC机房中的热量扫描监测系统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IDC机房的A向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IDC机房的B向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热量扫描监测系统的组成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安装有空中监测轨道的IDC机房的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5,图中标记1-9分别为:IDC机房1、机柜2、走行机构3、红外热视扫描装置4、定频监测轨道5、实时监测轨道6、PLC控制模块7、空调系统8、空中监测轨道9。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具体涉及一种IDC机房中的热量扫描监测系统,在IDC机房1中间隔布置有若干排的机柜2,机柜2中IT设备(即服务器、工作站等)的发热量较大,因此需要利用本实施例中的热量扫描监测系统对各排机柜2的发热量进行扫描监测,以便于PLC控制模块7根据扫描所获得的数据利用空调系统8进行相应的温控调节措施。

如图1-4所示,在IDC机房1的墙壁上安装有两条监测轨道,分别是定频监测轨道5和实时监测轨道6,两者在水平方向上并行设置,监测轨道的安装高度应居于墙壁中间高度,以确保其上的红外热视扫描装置扫描范围能够恰好覆盖到IDC机房1的整个高度范围,一般情况下,IDC机房1中的各面墙壁上均需设置上述的两条监测轨道,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只选择在与各排机柜2相垂直的两面墙壁上设置监测轨道;其中,在定频监测轨道5上设置有可沿其轨道自由滑动的走行机构3,在走行机构3上固定有红外热视扫描装置4;而在实时监测轨道6上,同样设置有可沿其轨道自由滑动的走行机构3以及安装在走行机构3上的红外热视扫描装置4;需要说明的是,走行机构3以及红外热视扫描装置4均同监控室内的PLC控制模块7构成通信连接,也就是说,PLC控制模块7可控制走行机构3以及红外热视扫描装置4。

如图1-4所示,根据PLC控制模块7的控制指令,红外热视扫描装置4在走行机构3的驱动下以固定频率在定频监测轨道5上进行巡检,红外热视扫描装置4在移动过程中进行红外热成像扫描,从而获取IDC机房1中各排机柜2在每个时刻的红外热成像图,并传送至PLC控制模块7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以及时获知IDC机房1中产生异常热源的位置,此外,通过将各个时刻的红外热成像图叠加组合后形成热量流动图,可获知热量在IDC机房1的室内空间中的实时流动路径以及之后的流动趋势,以便于采取相应的温控措施。

与此同时,PLC控制模块7根据异常热源的发生位置,向实时监测轨道6上的走行机构3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走行机构3驱动其上的红外热视扫描装置4移动至异常热源的发生位置并静止在该处,红外热视扫描装置4对该异常热源实行实时监控,也就是说,实时监测轨道6上的红外热视扫描装置4用于对IDC机房1中的局部位置进行实时热成像扫描监测,直至异常热源位置处降温至正常水平为止。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PLC控制模块7还连接控制IDC机房1中的空调系统8,PLC控制模块7可根据红外热视扫描装置4所监测获得的IDC机房1中的红外热成像图,向空调系统8发送控制指令,使其加大向异常热源位置处的温控调节措施,尽快消除IDC机房1中的异常热源。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热量扫描监测系统自动化程度高,结构组成简单;相较于以往采用温度计等设备进行的温度采集监测,本实施例中的热量扫描监测系统能够实时远距离自动化扫描获取IDC机房内的红外热成像图以及热量流动图,以便于及时监测到IDC机房内的异常热源点以及相应的流动方向,从而采取相应的温控措施,监测范围大且效率高。

实施例2:

如图1、3、4、5所示,本实施例具体涉及一种IDC机房中的热量扫描监测系统,该热量扫描监测系统与实施例1中的不同之处在于:在IDC机房1的室内天花板上还安装有至少一条空中监测轨道9,空中监测轨道9的布设方向与各排机柜2相垂直,且在空中监测轨道9上设置有可沿其轨道自由滑动的走行机构3以及固定在走行机构3上的红外热视扫描装置4,走行机构3和红外热视扫描装置4均同PLC控制模块7相连接并由其进行控制。需要说明的是,空中监测轨道9上的红外热视扫描装置4采用与定频监测轨道5上的红外热视扫描装置4相同的巡检频率,从而实现同步扫描监测。

如图1、3、4、5所示,安装在IDC机房1中墙壁上的红外热视扫描装置4扫描所获得的热成像图是竖直平面上的,也就是说,实施例1中所获得的热成像图仅仅是二维图像,工作人员无法获知其沿机柜2纵深方向上的具体位置;为此,本实施例通过在IDC机房1的室内天花板上增设空中监测轨道9,以实现对IDC机房1内水平平面上的热成像图扫描;PLC控制模块7在接收到竖直平面上的热成像图以及水平平面上的热成像图之后,将两者进行组合,可获得IDC机房1内的三维热成像图,以便于精确获知异常热源的发生位置,使PLC控制模块7能够控制空调系统8在局部区域内进行精确的降温调控,降低能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