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直机QASS系统工作状态验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2484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校直机QASS系统工作状态验证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校直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校直机QASS系统工作状态验证机构。



背景技术:

校直机QASS系统的工作状态一直是通过专业设备和技术人员采用有偿服务来进行标定,标定周期1次/2年。每一套系统标定一次费用高达万元以上,而且需要预约供应商来进行标定。在实际工作中,现场没有有效验证QASS系统工作状态的手段,发现设备工作异常、裂纹比例明显上升也无从下手,对控制校直裂纹非常不利,造成较高的校直裂纹废品。现场迫切需要有一个可以方便快捷有效的手段在需要时对QASS系统进行验证,确保QASS系统工作异常时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方便快捷的校直机QASS系统工作状态验证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校直机QASS系统工作状态验证机构,包括定量敲击导向管,所述定量敲击导向管固定在校直机的驱动轴防护罩上,所述定量敲击导向管包括敲击球入口和敲击球出口,所述敲击球出口与校直机压头的侧壁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定量敲击导向管包括上部直管段、下部直管段和连接上部直管段与下部直管段的弯管段。

进一步的,所述定量敲击导向管的敲击球入口为上部直管段的入口,所述敲击球出口为下部直管段的出口。

进一步的,所述定量敲击导向管通过管箍固定在驱动轴防护罩的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定量敲击导向管的内径为9-12mm。

进一步的,所述上部直管段的长度为500-600mm。

进一步的,所述下部直管段的长度为150-200mm。

进一步的,所述弯管段的弯曲角度为97°。

进一步的,所述敲击球出口与校直机压头的侧壁距离为1-2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定量敲击导向管对定量敲击钢球进行导向,使钢球对校直机的压头进行敲击。通过进行多次定量敲击求敲击试验,读取多组声波数值,能够判断出校直机QASS系统的好坏。整个机构结构简单,且使用时方便快捷,无需预约供应商来进行标定,可以保证校直裂纹废品率维持在正常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定量敲击导向管的结构示意图;

1—定量敲击导向管,2—驱动轴防护罩,3—驱动轴,4—连接块,5—压头,6—传感器,7—放大器,8—QASS系统,9—敲击球入口,10—敲击球出口,11—定量敲击球,12—上部直管段,13—下部直管段,14—弯管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校直机的驱动轴3设置在驱动轴防护罩2下部,驱动轴3与校直机的压头5之间通过连接块4进行连接。连接块上设有用于检测声波值的传感器6,传感器6输出的信号经过放大器7放大后输入到QASS系统8中显示输出。定量敲击导向管1通过管箍固定在驱动轴防护罩2的侧壁上,定量敲击导向管1的底部与压头5侧壁相接触。

如图2所示,定量敲击导向管1由上部直管段12、下部直管段13和连接上部直管段12与下部直管段13的弯管段14组成,定量敲击导向管1的敲击球入口9为上部直管段12的入口,敲击球出口10为下部直管段13的出口。其中,定量敲击导向管1的内径为10mm,由一根长度为900mm的铜管弯曲而成。上部直管段的长度为560mm,下部直管段的长度为185mm,弯管段的弯曲角度为97°。

本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需要对QASS系统8进行检测时,松开定量敲击导向管1的管箍,将定量敲击导向管1从与驱动轴防护罩2侧壁平行的角度调整至与驱动轴防护罩2侧壁垂直的角度,此时,定量敲击导向管1的敲击球出口10与压头5间距为1-2mm。将Φ8mm的钢球(即定量敲击球11)从定量敲击导向管1的敲击球入口9中央放入,这时钢球顺定量敲击导向管1下落敲击压头5,与压头5相连的连接块4上的传感器6检测到该冲击信号(即声波信号),并将该信号竟放大器7放大后输入到QASS系统8上。QASS系统上MAX后面会显示一个声波值,这个值就是本次钢球敲击机床压头的声波值,记录该声波值。将QASS系统测试功能关闭后再打开,取出钢球进行第二次敲击并记录数据。同样的方法共敲击五次,计算五次的平均值应在30±5范围内,若超出此范围,说明裂纹传感器可能损坏或安装不正确。测试完成后,将测试功能关闭,使裂纹检测仪回到正常工作状态,将定量敲击导向管1转回原来的位置,机床恢复正常工作状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