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镉还原柱再生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2456阅读:595来源:国知局
一种镉还原柱再生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镉还原柱再生系统。



背景技术: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人类环境中,是自然界中最普遍存在的含氮化合物。其中亚硝酸盐是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其具有毒性,食入0.3~0.5克的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3克即可导致死亡,因此监测食品中的硝酸盐含量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一环。

现有技术一般采用镉柱作为还原柱,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进行检测的。诸如GB 5009.3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即是采用镉柱。依据该国标要求,镉柱还原力要达到95%以上,但在检测过程中其还原力常会下降到95%以下,需要再生。

为了实现再生,中国专利文献CN 101665281 B公开了一种将水中硝酸根还原为亚硝酸根的方法及装置。该技术通过将蠕动泵与六通阀用聚四氟乙烯软管直接连接,六通阀再与镉还原柱的进液软管、出液软管连接组成的。上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再生镉还原柱,但镉还原柱采用玻璃滴管作为外壳,并在其内装填镉屑。上述设置中,玻璃滴管两端敞口设置,再生后,空气会从两端进入玻璃滴管内,难以有效保存其内镉屑,从而导致镉还原柱还原力下降;再者,玻璃滴管的出液端为小口端,不利于出液,导致再生过程耗费时间长,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是现有镉还原柱再生系统存在再生后镉 还原柱还原力易下降的缺陷,进而提供一种还原性不易下降、填料装填容易、结构简单、出液容易和工作效率高的镉还原柱再生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所提供的镉还原柱再生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储液装置、送液装置和镉还原柱,所述镉还原柱包括内部装填有镉的装填管,所述装填管的一端为第一开口端,另一端为第二开口端,

还包括第一密封头,其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开口端适于内嵌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第二密封头,其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开口端适于内嵌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所述第一密封头和第二密封头使所述装填管内形成密封空间。

进一步地,还包括切换阀,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储液装置和所述送液装置间;

第二储液装置,与所述切换阀连通,当需切换时,所述切换阀在所述第一储液装置和所述第二储液装置间切换,以保证两者的出液通道处于一开一闭状态;

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送液装置和所述切换阀连接,以控制所述送液装置的开启和流速以及所述切换阀的切换。

进一步地,还包括送液主管和若干送液支管,所述送液主管的一端与所述切换阀连通,另一端封闭或与所述送液支管连通;

所述送液主管上开设若干出液口,所述送液支管一端与所述出液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送液装置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流体口,开设于所述第一密封头上,用于流体 进出所述装填管;

第二流体口,开设于所述第二密封头上,用于流体进出所述装填管;

第一流体管,与所述第一流体口连通设置,其上设置第一阀门;

第二流体管,与所述第二流体口连通设置,其上设置第二阀门。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砂芯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密封头与所述第一开口端间,当所述第一开口端内嵌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时,所述第一砂芯层内嵌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第二砂芯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密封头与所述第二开口端间,当所述第二开口端内嵌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时,所述第二砂芯层内嵌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砂芯层的厚度为10-20mm;

所述第二砂芯层的厚度为10-20mm。

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填管为直管,且沿其轴向,其内径大小相等。

优选地,所述装填管的内径为10-13mm,外径为15-18mm,管长为120-140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第一开口端的外侧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内螺纹相适配的第一外螺纹;

所述第二凹槽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二内螺纹,所述第二开口端的外侧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内螺纹相适配的第二外螺纹。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密封圈,靠近第一开口端套设于所述装填管上,当第一开口端内嵌于第一凹槽内时,第一密封圈内嵌于第一凹槽侧壁与装 填管外壁间,并与两者紧密贴合以实现密封;

第二密封圈,靠近第二开口端套设于所述装填管上,当第二开口端内嵌于第二凹槽内时,第二密封圈内嵌于第二凹槽侧壁与装填管外壁间,并与两者紧密贴合以实现密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设置了第一储液装置和送液装置,可通过送液装置将第一储液装置中的再生液送至镉还原柱内,以对其冲洗再生;同时设置具有第一凹槽的第一密封头和设置具有第二凹槽的第二密封头,并将第一开口端内嵌于第一凹槽内和第二开口端内嵌于第二凹槽内,通过第一密封头和第二密封头使装填管内形成密封空间,避免外界杂质,诸如空气等,进入镉还原柱内,有效保存了其内的镉填料,保证了再生后的镉还原柱不会出现还原力下降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镉还原柱再生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镉还原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储液装置;2-第二储液装置;3-切换阀;4-送液装置;5-镉还原 柱;5-0-装填管;5-1-第一密封头;5-2-第一流体管;5-3-第一阀门;5-4-第一砂芯层;5-5-第二密封头;5-6-第二流体管;5-7-第二阀门;5-8-第二砂芯层;6-控制单元;7-固定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镉还原柱再生系统,如图1、2和3所示,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储液装置1、送液装置4和镉还原柱5,所述镉还原柱5包括内部装填有镉的装填管5-0,装填管5-0的一端为第一开口端,另一端为第二开口端,还包括,

第一密封头5-1,其具有第一凹槽,第一开口端适于内嵌于第一凹槽内;

第二密封头5-5,其具有第二凹槽,第二开口端适于内嵌于第二凹槽内,且第一密封头5-1和第二密封头5-5使装填管5-0内形成密封空间。

在本实施中,装填管5-0内装填的是镉粒;在另一实施例中,装填管5-0内装填的是海绵状的镉。镉的装填体积可为装填管5-0体积的0.5-0.8倍。

在本实施例中,装填管5-0为直管,且沿其轴向,其内径大小相等,例如可为圆形玻璃管。这样设置便于装填或更换镉,便于对装填管5-0进行快速冲洗,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装填管5-0制作工艺简单,节省了制作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头1和第二密封头5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材质,具有防酸腐蚀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储液装置1为储液罐,其内可储藏再生液,诸如稀盐酸或者无氨水;送液装置4可为液体泵。

在上述镉还原柱再生系统中,设置了第一储液装置1和送液装置4,可通过送液装置4将第一储液装置1中的再生液送至镉还原柱5内,以对其冲洗再生;同时设置具有第一凹槽的第一密封头1和设置具有第二凹槽的第二密封头5,并将第一开口端内嵌于第一凹槽内和第二开口端内嵌于第二凹槽内,通过第一密封头1和第二密封头5使装填管0内形成密封空间,避免外界杂质,诸如空气等,进入镉还原柱内,有效保存了其内的镉填料, 可长期保存,保证了再生后的镉还原柱5不会出现还原力下降的问题。同时使用过程简单,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了便于方便再生后的镉还原柱5用于检测硝酸盐,还包括切换阀3,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储液装置1和所述送液装置4间;该切换阀3可为六通阀;

第二储液装置2,与所述切换阀3连通,当需切换时,所述切换阀3在所述第一储液装置1和所述第二储液装置2间切换,以保证两者的出液通道处于一开一闭状态;该第二储液装置2可为储液罐,其内可储藏含硝酸盐的待检测液体;

控制单元6,分别与所述送液装置4和所述切换阀3连接,以控制所述送液装置4的开启和流速以及所述切换阀3的切换。在实际中,控制单元6可控制送液装置4的流速<6mL/min。通过控制单元6实现了自动化的再生和还原,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能批量再生镉还原柱5,还包括送液主管和若干送液支管,所述送液主管的一端与所述切换阀3连通,另一端封闭或与所述送液支管连通;

所述送液主管上开设若干出液口,所述送液支管一端与所述出液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送液装置4连通。

如图2所示,还包括第一流体口,开设于第一密封头5-1上,用于流体进出装填管5-0;第二流体口,开设于第二密封头5-5上,用于流体进出装填管5-0。通过设置第一流体口和第二流体口可方便待检测流体进出装填管5-0,提高检测速度。

为了在检测过程中有效控制流体的流速,保存时实现密封效果,避免 内部液体流出,同时便于更换装填管5-0,还包括第一流体管5-2,与第一流体口连通设置,其上设置第一阀门5-3;第二流体管5-6,与第二流体口连通设置,其上设置第二阀门5-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流体管5-2和第二流体管5-6均为玻璃导管;第一流体管5-2的进液端与送液装置4连通。

为了防止装填管内的镉流失,还包括第一砂芯层5-4,设置于第一密封头5-1与第一开口端间,当第一开口端内嵌于第一凹槽内时,第一砂芯层5-4内嵌于第一凹槽内;第二砂芯层5-8,设置于第二密封头5-5与第二开口端间,当第二开口端内嵌于第二凹槽内时,第二砂芯层5-8内嵌于第二凹槽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砂芯层5-4和第二砂芯层5-8均为圆形玻璃砂芯,如可为玻璃棉。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砂芯层的厚度为10-20mm;第二砂芯层的厚度为10-20mm。设置这样的厚度,即可有效防止镉流失,同时也能保证流体具有适宜的流通速度。

在本实施例中,装填管5-0的内径为10-13mm,外径为15-18mm,管长为120-140mm。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凹槽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一内螺纹,第一开口端的外侧壁设置有与第一内螺纹相适配的第一外螺纹;第二凹槽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二内螺纹,第二开口端的外侧壁设置有与第二内螺纹相适配的第二外螺纹。通过设置相适配的第一内螺纹和第一外螺纹,可使第一开口端旋转内嵌于第一凹槽内,实现密封效果;通过设置相适配的第二内螺纹和第二外螺纹,可使第二开口端旋转内嵌于第二凹槽内,同样实现密封效果。

如图1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装填管5-0在靠近第一开口端上套 设第一密封圈,当第一开口端内嵌于第一凹槽内时,第一密封圈内嵌于第一凹槽侧壁与装填管5-0外壁间,并与两者紧密贴合以实现密封;

装填管5-0在靠近第二开口端上套设第二密封圈,当第二开口端内嵌于第二凹槽内时,第二密封圈内嵌于第二凹槽侧壁与装填管5-0外壁间,并与两者紧密贴合以实现密封。

另外,还包括固定装置7,可将镉还原柱5固定其上,且保证镉还原柱5的轴向为竖直方向。

再生时,从镉还原柱5冲洗下来的废液存放于废液瓶中;还原时,从镉还原柱5下来的洗提液存放于容量瓶中。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