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41023发布日期:2018-09-04 22:11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CT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CT检查系统。



背景技术:

除了被应用于医疗领域,CT检查系统还被广泛应用于物品检测等技术领域,且不仅能够检测行包及航空箱等较小物品,还能够检测集装箱和车辆等较大物品。工作时,CT检查系统利用其产生高能X 射线的辐射源和能接收穿过待检物X射线的探测装置对待检物进行扫描,根据X射线强度变化,来反映待检物密度分布变化,并将射线强度变化转换成图像灰度,获得待检物的透视图像。

现有的CT检查系统,其放射源和探测装置通常对待检物进行转动扫描,并且,在转动过程中,通常存在加速度,即,通常进行非匀速转动扫描。基于目前的常规图像采集方案,重构处的CT图像存在形变,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对待检物进行非匀速转动扫描的CT检查系统所重构的CT图像存在形变,检测结果准确性较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CT检查系统,其包括放射源装置、探测装置、旋转监控装置和成像装置,其中:

放射源装置和探测装置在对待检物进行扫描的至少部分过程中同步地进行非匀速转动,且探测装置获取探测数据的频率为放射源装置出束频率的N倍,N大于或等于2;

旋转监控装置检测探测装置的旋转角度并在探测装置每旋转预设角度时向成像装置发送信号;

成像装置根据旋转监控装置所发送的信号以及探测装置的探测数据确定放射源装置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的转动位置信息,并基于放射源装置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的探测数据及转动位置信息生成CT图像。

可选地,成像装置根据旋转监控装置所发送的信号、探测装置的探测数据以及放射源装置的出束信息确定放射源装置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的转动位置信息。

可选地,成像装置包括信息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信息处理装置接收旋转监控装置所发送的信号及探测装置的探测数据并基于旋转监控装置所发送的信号及探测装置的探测数据确定放射源装置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的转动位置信息,图像处理装置则基于放射源装置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的探测数据及转动位置信息生成CT图像。

可选地,信息处理装置还获取放射源装置的出束信息,且信息处理装置基于旋转监控装置所发送的信号、探测装置的探测数据以及放射源装置的出束信息确定放射源装置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的转动位置信息。

可选地,成像装置根据探测装置在旋转监控装置每发送相邻两个信号之间的探测数据确定放射源装置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的转动位置信息。

可选地,CT检查系统还包括倍频装置,倍频装置对放射源装置的出束频率进行N倍倍频,探测装置基于倍频装置倍频后的频率获取探测数据,以使探测装置获取探测数据的频率为放射源装置出束频率的N倍。

可选地,旋转监控装置包括位置检测装置,位置检测装置检测探测装置在扫描过程中的转动角度,根据位置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旋转监控装置在探测装置每旋转预设角度时向成像装置发送信号。

可选地,旋转监控装置还包括旋转控制装置,根据位置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旋转控制装置并在探测装置每旋转预设角度时向成像装置发送信号。

可选地,旋转控制装置还控制放射源装置和探测装置的旋转速度和/或对放射源装置进行出束控制。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CT检查系统,其在放射源装置、探测装置、旋转监控装置和成像装置的配合作用下,能够较为准确地确定放射源装置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的转动位置信息,从而相对于传统的图像采集方案,可以有效减少图像形变,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CT检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图1所示CT检查系统的图像生成原理图。

图中:

1、放射源装置;2、探测装置;3、支架;41、位置检测装置;

42、旋转控制装置;51、倍频装置;52、信息处理装置;53、图像处理装置;a、待检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开展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

成像装置对图像进行重构时,需要知道所获取到的探测装置的数据是在哪个位置上获得的。现有CT检查系统的成像装置,只能在扫描装置匀速转动时,根据旋转速度及起始位置,判断出每一次的探测装置数据的位置,而对于存在非匀速转动的扫描过程,却无法再有效确定所获取到的探测装置数据与实际位置的对应关系,以致于会造成CT重构图像出现形变,增加识别难度,甚至可能导致无法判图。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CT检查系统。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CT检查系统的一个实施例。

参照图1-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CT检查系统包括放射源装置1、探测装置2、旋转监控装置和成像装置,其中:放射源装置1和探测装置2在对待检物a进行扫描的至少部分过程中同步地进行非匀速转动,且探测装置2获取探测数据的频率为放射源装置1出束频率的N 倍,N大于或等于2;旋转监控装置检测探测装置2的旋转角度并在探测装置2每旋转预设角度时向成像装置发送信号;成像装置根据旋转监控装置所发送的信号以及探测装置2的探测数据确定放射源装置 1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2的转动位置信息,并基于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2的探测数据及转动位置信息生成CT图像。

在本实用新型中,CT检查系统的探测装置2不再与放射源装置1 等频率地获取探测数据,而是以放射源装置1出束频率的N倍频率获取探测数据,且CT检查系统中设置旋转监控装置在探测装置2每旋转预设角度时向成像装置发送信号,使得成像装置可以基于探测数据和旋转监控装置所发送的信号来较为准确地获知探测装置2在放射源装置1 每次出束时的实际转动位置,从而成像装置可以不受非匀速转动扫描过程的影响,重构生成形变较小、甚至没有形变的CT图像,进而降低识别难度,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

如前所述,成像装置对图像进行重构时,需要知道探测装置所获取的探测数据具体是在哪个位置上获得的,而在非匀速转动扫描过程中,现有CT检查系统无法有效确定探测装置2在放射源装置1出束时的实际转动位置,以致于会造成图像变形。虽然单独增设旋转监控装置对探测装置2的转动角度进行检测,相对于不设置旋转监控装置的情况,可以粗略确定探测装置2在放射源装置1出束时的实际转动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图像变形,但由于旋转监控装置检测精度等原因的限制,导致并非探测装置2每旋转预设角度时放射源装置1恰好出束,也即并非旋转监控装置每次发送信号时所对应的角度位置恰好为探测装置2 获取放射源装置1出束时的探测数据(简称为有用探测数据)的实际角度位置,因此,仅基于旋转监控装置的信号仍有可能无法准确获知探测装置2在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的实际转动位置,以致于仍然会引起图像变形问题。

例如,可能在旋转监控装置发送信号之前或之后,放射源装置1 才发出射线(即出束),探测装置2才真正获取有用探测数据,也即,探测装置2可能在转动至旋转监控装置所发送相邻两个信号之间的角度位置时才获取有用探测数据,此时若仍直接将旋转监控装置发送信号时的角度位置作为探测装置2获取有用探测数据的实际位置,则显然存在误差,影响图像真实性。

而本实用新型的CT检查系统,其不仅设有旋转监控装置,还将探测装置2设置为不再与放射源装置1等频率地获取探测数据,而是以 N倍出束频率获取探测数据,使得在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2可以不再只获取一组探测数据,而是可以获取N组探测数据,其中包括放射源装置1出束时对应的有用探测数据和放射源装置1实际未出束时对应的无用探测数据,由于探测数据增多,因此,旋转监控装置在探测装置2每旋转预设角度时所发送的每个信号可以对应更多的探测数据,使得多组探测数据可以将探测装置2每次旋转的预设角度分成多份儿,甚至当探测数据足够多时,即N的数量足够大时,可以认为多组探测数据均分探测装置2每次旋转的预设角度,这就便于成像装置更准确地确定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2的实际转动位置,提高探测装置2在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实际位置的确定精度,而无需再受限于旋转监控装置的检测精度等实际条件的制约。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中,成像装置可以根据探测装置2在旋转监控装置每发送相邻两个信号之间的探测数据确定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2的转动位置信息。如前所述,探测装置2获取有用探测数据时可能恰好转动至旋转监控装置发送相邻两个信号之间的某个角度位置,因此,将成像装置设置为根据探测装置2在旋转监控装置每发送相邻两个信号之间的探测数据来确定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2的转动位置信息,准确度更高。其中,由于探测装置2在每次出束时获取N组探测数据,因此,旋转监控装置每发送相邻两个信号之间不止存在一组探测数据,而是存在多组探测数据,这多组探测数据可以对相邻两个角度信号之间的转动角度(即预设转动角度)进行细分,使得其中有用探测数据所对应的角度位置精度更高,因此,可以降低确定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2实际转动位置时的误差,更准确地确定探测装置2每次获取有用探测数据时的实际空间位置,进而更有效地减少图像变形,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成像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成像装置可以包括信息处理装置52和图像处理装置53,信息处理装置52接收旋转监控装置所发送的信号及探测装置2的探测数据,并基于旋转监控装置所发送的信号及探测装置2的探测数据确定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2的转动位置信息;图像处理装置53则基于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2的探测数据及转动位置信息生成CT图像。这样,在信息处理装置52和图像处理装置53的配合作用下,成像装置可以方便准确地确定探测装置2在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的转动位置信息并生成形变较小、甚至没有形变的CT图像。而且,由于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2的探测数据及转动位置信息由信息处理装置52确定,而无需图像处理装置53确定,因此,图像处理装置53 的结构较为简单,相对于现有的图像处理装置53无需做过多改变,有利于节约成本,降低改进难度。

其中,信息处理装置52还可以进一步设置为:能够获取放射源装置1的出束信息,且基于旋转监控装置所发送的信号、探测装置2 的探测数据以及放射源装置1的出束信息确定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2的转动位置信息。在该设置中,成像装置不仅可以获取旋转监控装置所发送的信号及探测装置2的探测数据,还同时可以获取放射源装置1的出束信息,由于根据放射源装置1是否出束,可以确定探测装置所获取的数据是否为有用探测数据,即是否为放射源装置1实际出束时对应的探测数据,因此,便于成像装置确定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的探测数据,并进而便于成像装置结合旋转监控装置所发送的信号及探测装置2的探测数据来确定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2的转动位置信息。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方便探测装置2以N倍出束频率来获取探测数据,即为了使探测装置2获取探测数据的频率为放射源装置1出束频率的N倍,CT检查系统可以还包括倍频装置51,倍频装置51 对放射源装置1的出束频率进行N倍倍频,探测装置2基于倍频装置52倍频后的频率获取探测数据。通过设置倍频装置51对出束频率进行倍频并将倍频后的出束频率传送至探测装置2,可以方便地使探测装置2在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获取N组探测数据,增多探测数据数量,提高探测装置2在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实际位置的确定精度;并且,无需对探测装置2的已有结构进行过多改变,相对于通过改变探测装置2自身结构来使探测装置2以N倍出束频率获取探测数据的情况,实现难度更低。

下面结合图1-2所示的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地说明。

如图1-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CT检查系统包括扫描装置、成像装置、旋转监控装置、倍频装置51和支架3。

其中,扫描装置用于对待检物a进行扫描,其包括放射源装置1 和探测装置2。放射源装置1用于产生穿透待检物a的X射线。探测装置2用于接收穿过待检物的X射线,并将所接收到的X射线转换为可供记录的电信号(即探测数据),以供成像装置生成CT图像使用。

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的扫描装置设置在支架3上,并包括放射源装置1和探测装置2。支架3呈圆环状。放射源装置1和探测装置 2均设置在支架3上,且放射源装置1与探测装置2相对设置,以便于探测装置2能够充分接收对应的放射源装置1所发出的X射线。支架3的中部空间形成待检物a的通过通道。待检物a从圆环中间穿过,放射源装置1发射X射线穿透待检物a,且穿透待检物a的X 射线射至与放射源装置1相对的探测装置2上。具体地,由图1可知,在该实施例中,待检物a为集装箱。每次扫描时,待检物a的一个切面置于通过通道中,以待扫描装置对待检物a的相应切面进行扫描。每完成一个切面的扫描,待检物a被CT检查系统的牵引装置牵引至下一个切面位置位于通过通道中,以便完成下一个切面的扫描。如此继续,直至完成整个待检物a的扫描。

放射源装置1可以采用X光机或者加速器。该实施例以加速器作为放射源装置1。探测装置2包括探测器阵列结构。另外,虽然图 1中仅示出一组放射源装置1和探测装置2,但应当理解,扫描装置也可以包括两组以上放射源装置1和探测装置2。

在该实施例中,扫描装置往复摆动地对待检物a进行扫描。具体地,对待检物a进行扫描时,放射源装置1会从起始位置开始,顺时针旋转到终止位置。在该顺时针旋转过程中,放射源装置1一直出束,完成一个切面的断层扫描。之后,牵引装置(图中未示出)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拖动待检物a运动至下一个切面位置。此时,放射源装置 1会再从终止位置开始,逆时针旋转回到起始位置。在该逆时针旋转过程中,放射源装置1也一直出束,从而完成下一个切面的断层扫描。

在放射源装置1往复摆动的过程中,探测装置2也同步地进行往复摆动,这样,放射源装置1产生的射线束流覆盖在对应探测装置2 上的位置能够始终保持不变,有利于保证探测装置2接收到放射源装置1发出的射线束流,确保扫描装置扫描功能的顺利实现。

由于在上述往复摆动的过程中,放射源装置1和探测装置2均存在加速度,例如摆动开始阶段存在加速过程,摆动结束阶段又存在减速过程,因此,该实施例的扫描装置在每次扫描过程中均存在非匀速的转动过程。如果按照传统的图像采集方案,成像装置重构出的CT 图像会存在形变。因此,为了使成像装置能够准确地重构CT图像,减少图像变形,该实施例在CT检查系统中增设了倍频装置51和旋转监控装置,并对成像装置进行了改进。在倍频装置51、旋转监控装置和成像装置的配合下,该实施例的CT检查系统能够较为准确地获知探测装置2在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的实际转动位置,并基于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2的探测数据及转动位置信息重构 CT图像,减少图像变形。

下面重点对该实施例的倍频装置51、旋转监控装置和成像装置予以说明。

倍频装置51用于对放射源装置1的出束频率进行倍频,并将倍频后的出束频率发送给探测装置2,以便于探测装置2根据倍频后的出束频率获取探测数据,增加探测装置2在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所获取的探测数据数量,便于提高探测装置2在出束时实际位置的确定精度。具体地,在该实施例中,倍频装置51可以将放射源装置1 的出束脉冲倍频100倍,即,在该实施例中,N为100,这样,每次放射源装置1出束时,探测装置2不再获取一组探测数据,而是获取 100组探测数据,其中包括1组对应放射源装置1实际出束时的有用探测数据和99组对应放射源装置1未真正出束时的无用探测数据,探测数据数量为倍频前的100倍,探测数据数量有效增加。

在扫描过程中,无需考虑探测装置2当前的旋转位置和旋转速度,而是可以利用探测装置2直接按照倍频后的出束频率获取探测数据,并将每个倍频后的出束频率下获取到的探测数据全部发送至成像装置,再由成像装置从中确定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2 的探测数据(即有用探测数据)及转动位置信息,这样无需对现有探测装置2进行过多改变,成本较低。

旋转监控装置用于检测探测装置2的旋转角度并在探测装置2 每旋转预设角度时向成像装置发送信号,以便于成像装置确定探测装置2在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的实际角度位置。如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旋转监控装置包括位置检测装置41和旋转控制装置42。其中,位置检测装置41检测探测装置2在扫描过程中的转动角度;而旋转控制装置42则基于位置检测装置41的检测结果在探测装置2 每旋转预设角度时向成像装置发送信号。

虽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由旋转控制装置42在探测装置 2每旋转预设角度时向成像装置发送信号,而直接由位置检测装置41 在探测装置2每旋转预设角度时向成像装置发送信号,但该实施例利用旋转控制装置42在探测装置2每旋转预设角度时向成像装置发送信号的好处在于,可以简化位置检测装置41的结构,使位置检测装置41和旋转控制装置42的分工更明确,基于二者的配合更高效地确定探测装置2的实时角度位置信息。

具体地,在该实施例中,位置检测装置41可以采用旋转位移传感器,实时检测探测装置2的转动位移,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旋转控制装置42。当然,位置检测装置41也可以采用其他传感器,甚至其他检测部件。旋转控制装置42则获取位置检测装置41所检测得到的探测装置2的旋转角度,通过计算,得到探测装置2的实时转动位置,并在探测装置2每旋转预设角度时向成像装置发送信号。其中,旋转控制装置42在探测装置2每旋转预设角度时所发送的信号可以为高电平信号,这样,成像装置只需判断高电平信号的数量,即可判断当前收到的探测装置2的旋转角度信息。另外,预设角度在该实施例中设定为0.0001°,但应当理解,预设角度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而且,该实施例的旋转控制装置42还设置为能够对整个CT检查系统进行协调控制,例如其可以对放射源装置1进行出束控制,或者还可以对放射源装置1和探测装置2的旋转速度及图像采集时序等进行控制。

成像装置用于获取旋转监控装置所发送的信号、探测装置2的数据以及放射源装置1的出束信息,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确定放射状装置1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2的探测数据及转动位置信息,并重构生成CT图像。如图2所示,该实施例的成像装置包括信息处理装置52和图像处理装置53。其中,信息处理装置52获取旋转监控装置所发送的信号、探测装置2的全部探测数据以及放射源装置1 的出束信息,并基于所获取的旋转监控装置所发送的信号、探测装置 2的探测数据以及放射源装置1的出束信息确定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2的探测数据和转动位置信息,且将所确定的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2的探测数据及转动位置信息传递至图像处理装置53;图像处理装置53则基于信息处理装置52所传递的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2的探测数据及转动位置信息重构生成 CT图像。

基于所获取的放射源装置1的出束信息,信息处理装置52能够判断放射源装置1是否出束,并能够进一步区别探测装置2所获取的探测数据中的有用探测数据及无用探测数据;而基于旋转监控装置所发送的信号以及探测装置2在旋转监控装置每发送的相邻两个信号之间所获取的探测数据数量,信息处理装置52可以确定相邻两个旋转监控装置电平信号之间的多组探测数据对每个预设旋转角度的细分程度,从而确定探测装置2旋转预设角度过程中每组探测数据各自对应的探测装置2的旋转角度;进而,结合信息处理装置52所确定的有用探测数据在相邻两个旋转监控装置电平信号之间的多组探测数据中所处的数据序列,即可确定探测装置2获取有用探测数据时的转动位置信息,方便高效,且准确度较高。

为了更清楚地示出信息处理装置52确定探测装置2获取有用探测数据时的转动位置信息的原理,此处以预设角度为0.0001°、相邻两个旋转监控装置电平信号间的探测数据数量为100组、且有用探测数据为其中第30组数据为例进行说明。由于预设角度为0.0001°,因此,旋转监控装装置每发送相邻两个电平信号的过程中,探测装置 2对应旋转0.0001°,而由于该过程中探测装置2共获取100组探测数据,因此,可以认为这100组探测数据均分这0.0001°,即可以认为每组探测数据对应探测装置2旋转经过0.0001°/100,即0.000001°,那么作为第30组数据的有用探测数据则对应探测装置2旋转经过 0.0001°/100*30,即0.00003°,进而由相邻两个电平信号中在先的那个电平信号对应的探测装置2的角度加上0.00003°,即可获得探测装置2获得有用探测数据时所转动到达的角度位置,精度较高,结果较为准确。

如图2所示,在CT检查系统工作过程中,放射源装置1按照出束频率发出射线,由倍频装置51进行倍频,且放射源装置1是否出束等信息实时传递至信息处理装置52;而探测装置2则基于倍频装置51倍频后的出束脉冲获取探测数据,并全部发送至信息处理装置 52;同时,可以由位置检测装置41实时检测探测装置2的位置信息,并由旋转控制装置42基于位置检测装置41的检测结果,对整个CT 检查系统进行协调控制,包括对反射源装置1和探测装置2的旋转控制、对放射源装置1的出束控制、以及对图像采集的时序控制等,且由旋转控制装置42在探测装置2每旋转预设角度0.0001°时向信息处理装置52发送电平信号;信息处理装置52接收到放射源装置1 的出束信息、探测装置2的探测数据及旋转监控装置的电平信号之后,确定探测装置2的有效探测数据及探测装置2在获取有效探测数据时所处的转动位置,并将探测装置2的有效探测数据及探测装置2 在获取有效探测数据时所处的转动位置一起发送给图像处理装置 53;图像处理装置53基于探测装置2的有效探测数据及相应转动位置信息,重构生成CT图像。

由于在倍频装置51、旋转监控装置及信息处理装置52的配合作用下,信息处理装置52可以更高精度地确定探测装置2在获取有效探测数据时所处的转动位置,实现有效探测数据与探测装置2实际位置信息更准确地匹配,使得图像处理装置53无需再受非匀速转动扫描过程的影响,也无需再受旋转监控装置检测精度的制约,而能够生成变形较小、甚至没有变形的图像,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非匀速转动扫描时重构CT图像的变形问题。

并且,由于信息处理装置52只将确定后的探测装置2的有效探测数据及探测装置2在获取有效探测数据时所处位置信息发送给图像处理装置53,而不将所有探测数据传递给图像处理装置53,因此,可以有效减少图像处理装置53所处理的数据量,加快图像生成效率,提高图像生成可靠性。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的CT检查系统,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非匀速转动扫描时重构CT图像的变形问题,且结构较为简单,改进成本较低。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CT检查系统进行检测时,检测精度较高,检测结果的可识别性更好。因此,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 CT成像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利用扫描装置的放射源装置1和探测装置2的配合对待检物a进行扫描,放射源装置1和探测装置2在扫描的至少部分过程中进行非匀速转动;

利用旋转监控装置检测探测装置2的旋转角度并在探测装置2每旋转预设角度时向成像装置发送信号;

利用成像装置根据旋转监控装置所发送的信号以及探测装置2 的探测数据确定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2的转动位置信息,并利用成像装置基于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2的探测数据及转动位置信息生成CT图像。

本实用新型的CT成像方法,在扫描装置进行非匀速转动扫描过程中,能够基于旋转监控装置所检测到的旋转角度及出束频率倍频后探测装置2所获取的更多的探测数据,较为准确地确定放射源装置1 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2的转动位置信息,使得放射源装置1每次出束时探测装置2的探测数据与转动位置可以更真实地对应,因此,能够有效减少图像变形,提高检测准确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