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地震勘探数据的优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442135发布日期:2018-09-14 22:55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地震勘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地震勘探数据的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诸多地震勘探的方法中,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已成为了提高数据成像精度的重要手段,利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能使数据正确归位,使断层、地层的接触关系更清晰,从而使地下复杂构造得到更精准的成像。

但是,对于地层深部(例如1000m以下)存在的火成岩体等隐蔽异常体,由于其存在速度和厚度等的横向变化,使得地震波在穿过其中时所需要的旅行时间发生变化,从而使火成岩体下方下伏地层所反射的反射波都将出现时间延迟或时间提前的现象(即时差),迫使这些反射波形态产生畸变。这样的时差产生与隐蔽异常体直接相关,在同一地点上对地下不同深度界面的影响都是一样的,属于静态时差,为了区分其他静态时差在本申请中被称之为“残余静态时差”,但利用近地表静校正和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方法等已知静校正方法根本无法提取残余静态时差,进而无法消除该隐蔽异常体对反射波构造形态所引起的畸变,影响地震偏移成像的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全部或部分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地震勘探数据的优化方法,其能够消除地层深处隐蔽异常体对反射波构造形态所造成的畸变,进而大大改善地震偏移成像的精度。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地震勘探数据的优化方法,其步骤包括:步骤1,对原始地震勘探数据进行精细处理,获得cdp域数据,其中所述精细处理至少包括近地表静校正和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处理;步骤2,对所述cdp域数据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获得叠前时间偏移数据①及crp域数据;步骤3,对所述cdp域数据顺序进行残余静校正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获得叠前时间偏移数据②;步骤4,从所述叠前时间偏移数据①和叠前时间偏移数据②中获取出现隐蔽异常体所在的地层,并从所述隐蔽异常体所在的地层中选取分界面,将位于该分界面以上的所述叠前时间偏移数据①与位于该分界面以下的所述叠前时间偏移数据②匹配拼接,获得最终的地震勘探数据。其中,所述残余静校正包括以下步骤:步骤3.1、从所述crp域数据中抽取各个crp道集中偏移距为零的地震道数据,用以组建共零偏移距道集数据;步骤3.2、从所述共零偏移距道集数据中识别隐蔽异常体下方的至少两个下伏地层,并从中获取所述crp域数据中每个crp在前述至少两个下伏地层中因隐蔽异常体所引起的残余静态时差;步骤3.3、将每个所述crp的残余静态时差均等分为两份,并分别作为对应地震道的炮点校正量和检波点校正量,然后使用所述炮点校正量和检波点校正对所述cdp域数据进行静校正。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2包括:步骤3.2.1、在所述共零偏移距道集数据上识别隐蔽异常体下方的至少两个下伏地层,并基于地震解释技术中层位拾取方法拾取前述至少两个下伏地层的层位数据;步骤3.2.2、从各所述层位数据中获取各层的本征构造数据,并将其从各个所述层位数据中去除而得到所述crp域数据中每个crp的残余静态时差。

进一步地,在步骤3.2.2中,用平滑法或趋势分析法从各所述层位数据中获取各层的本征构造数据。

进一步地,在步骤3.3中,使用炮点校正量和检波点校正量再利用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的方法对crp域数据进行静校正。

进一步地,所述分界面是与隐蔽异常体的底部相邻或相接触的虚拟层位界面。

本发明的用于地震勘探数据的优化方法能够消除地层深处隐蔽异常体对反射波构造形态所造成的畸变,避免地震剖面中出现虚假构造,大大改善地震偏移成像的精度。此外,本发明的用于地震勘探数据的优化方法除了适用于对地层内部具有横向厚度和速度变化的火成岩体的影响进行消除之外,也适用于对山前带近地表之下存在的低速异常体的影响进行消除,还适用于对海洋地震勘探中海底以下由天然气烟囱效应产生的速度异常体的影响进行消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地震勘探数据的优化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所述优化方法中该残余静校正的流程图;

图3为未经过上述优化方法处理的偏移剖面局部放大图;

图4为已经过上述优化方法处理的偏移剖面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图1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地震勘探数据的优化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地震勘探数据的优化方法具体包括:步骤s1,对原始地震勘探数据进行精细处理,获得cdp域数据,其中该精细处理至少包括近地表静校正和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步骤s2,对cdp域数据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获得叠前时间偏移数据①及crp域数据;步骤s3,对cdp域数据顺序进行残余静校正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获得叠前时间偏移数据②;步骤s4,从叠前时间偏移数据①和叠前时间偏移数据②中获取出现隐蔽异常体所在的地层,并从隐蔽异常体所在的地层中选取分界面,将位于该分界面以上的叠前时间偏移数据①与位于该分界面以下的叠前时间偏移数据②匹配拼接,获得最终的地震勘探数据。

实际上,利用近地表静校正和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方法等已知静校正方法根本无法提取到残余静态时差,不过本申请发明人经过长期探索之后发现隐蔽异常体下方的至少两个下伏地层的反射波途径隐蔽异常体时都存在相同变化,即多层位一致性的特征,其也只能在共零偏移距道集数据上有所体现,所以可以在共零偏移距道集数据上有效求取残余静态时差。如图2所示,该残余静校正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3.1、从crp域数据中抽取各个crp道集中偏移距为零的地震道数据,用以组建共零偏移距道集数据;步骤s3.2、从共零偏移距道集数据中识别隐蔽异常体下方的至少两个下伏地层,并从中获取crp域数据中每个crp在前述至少两个下伏地层中因隐蔽异常体所引起的残余静态时差;步骤3.3、将每个crp的残余静态时差均等分为两份,并分别作为对应地震道的炮点校正量和检波点校正量,然后使用炮点校正量和检波点校正对crp域数据进行静校正。需要说明的,上述所属步骤3除了包括前述步骤3.1到步骤3.3之外还包括用以执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的各个子步骤,不过因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常规技术手段,所以为了节约篇幅起见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地震勘探数据的优化方法能够消除地层深处(1000m以下)隐蔽异常体对反射波构造形态所造成的畸变,避免地震剖面中出现虚假构造,可以大大改善地震偏移成像的精度,详见图3和图4。此外,本发明的用于地震勘探数据的优化方法除了适用于对地层内部具有横向厚度和速度变化的火成岩体的影响进行消除之外,也适用于对山前带近地表之下存在的低速异常体的影响进行消除,还适用于对海洋地震勘探中海底以下由天然气烟囱效应产生的速度异常体的影响进行消除。

本实施例的步骤s3.2具体可按照如下子步骤来执行:步骤s3.2.1、在共零偏移距道集数据上识别隐蔽异常体下方的至少两个下伏地层,并基于地震解释技术中层位拾取方法拾取前述至少两个下伏地层的层位数据;步骤s3.2.2、通过平滑法、趋势分析法或其他常规提取技术从各层位数据中获取各层的本征构造数据,并将其从各个层位数据中去除而得到crp域数据中每个crp的残余静态时差。

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3.3中,使用炮点校正量和检波点校正量再利用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的方法对crp域数据进行静校正。通过实验验证,除了利用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之外,也可以使用其他静校正的方法,不过利用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实施例残余静校正,能够更精准、更好地消除地层深处隐蔽异常体对其下方至少两层下伏地层反射波构造形态的畸变。

事实上,步骤3涉及的分界面可以选为经过隐蔽异常体或者不经过其的虚拟层位界面。不过在本实施例中,分界面优选为与隐蔽异常体的底部相邻(±10ms,或±10乘以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速度v的得数)或相接触的虚拟层位界面,这可以保证最终的地震勘探数据中用于成像真实隐蔽异常体的数据并未经过残余静校正,确保速度异常体能够被更精准的成像。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地震勘探数据的优化方法能够消除地层深处隐蔽异常体对反射波构造形态所造成的畸变,避免地震剖面中出现虚假构造,大大改善地震偏移成像的精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