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体传感器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44474发布日期:2018-12-28 21:58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体传感器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气体传感器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体传感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气体传感器用于可燃性气体的检测,在爆炸预警、火灾预警等方面是不可或缺的,气体传感器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气体传感器能否工作以及能否正常工作则自关重要,比如当气体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不准确时,可能导致当不存在火灾或爆炸隐患时出现误报,导致停工,造成不当应对,从而造成损失,也可能导致本该进行火灾报警时,由于传输的数据有误,而丧失最当的反应时间,造成更加不可预测的损失,故,气体传感器的精度以及稳定性,对于爆炸预警、火灾预警至关重要,现有的气体传感器在生产加工完成后,也会进行一些质量检测,以检测其各项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要求。但现有的质量检测设备存在如下问题:容易燃气泄漏造成隐患、检测用的燃气不能循环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气体传感器检测装置。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气体传感器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台、供气机构和抽气机构,其中:

检测台内部具有夹腔,检测台的上台面上设有与其夹腔连通的通气槽和位于通气槽一侧设有以用于获取待测气体传感器性能参数的检测器;

通气槽内部设有支撑座和位于支撑座靠近通气槽端口一侧的托座;支撑座与通气槽的内壁固定连接以将通气槽分隔成位于支撑座靠近托座一侧的上腔室和位于支撑座远离托座一侧的下腔室,且支撑座上设有连通上腔室与下腔室的气孔和用于控制气孔开/合的开关组件;托座上设有与上腔室连通并可供待测气体传感器插入的插槽;

供气机构与检测台连接以用于向夹腔内部输送气体;

抽气机构分别与上腔室和供气机构连接以用于将上腔室内的气体回收至供气机构。

优选地,检测台上且位于上腔室的一侧设有副腔室,副腔室内设有点火装置,副腔室与上腔室之间设有连通二者的通道,通道处安装有用于控制其通/断的控制阀。

优选地,副腔室的内外壁之间设有绕副腔室环形布置的冷水管。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向冷水管内输送冷媒介质并将冷水管内的介质引出的循环供冷机构。

优选地,插槽的内壁面设有弹性密封层。

优选地,托座与通气槽滑动密封配合;开关组件包括压缩弹簧、导杆(8)和柱塞;压缩弹簧位于托座与支撑座之间,且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托座和支撑座连接;导杆的外径小于气孔的内径,导杆的一端与托座固定连接,其远离托座的一端贯穿气孔伸入下腔室内;柱塞位于下腔室内并与导杆固定连接,且当压缩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该柱塞与支撑座抵靠并对所述气孔形成密封。

优选地,托座由铁磁性材料制作而成;支撑座内部设有电磁体,电磁体设有用于连接电源的接电线,且当电磁体通电后压缩弹簧进入压缩状态。

优选地,接电线的两端之间设有用于控制电流通断的控制开关,控制开关与检测器连接并根据检测器获取的性能参数值的大小确定是否进行断开动作。

优选地,控制开关与检测器连接,且当检测器获取的性能参数值与预设的阈值不符时,控制开关自动执行断开动作以使电磁体断电。

优选地,控制开关与检测器连接,且当检测器获取的性能参数值与预设的阈值相符时,控制开关自动执行断开动作以使电磁体断电。

本发明中,通过在通气槽内设置支撑座和托座,以利用支撑座与托座相互配合将通气槽分隔成上腔室和下腔室,并在支撑座上设置连通上腔室和下腔室的气孔和用于控制气孔开/合的开关组件,以使气孔打开时夹腔内的气体可以通过下腔室进入上腔室内,气孔闭合时上腔室内的气体与夹腔形成隔绝;在托座上设置与上腔室连通并可供待测气体传感器插入的插槽,以使待检的气体传感器在进行检测时可以通过插槽固定在托座上并与进入上腔室内的气体接触,上腔室与供气机构之间设置抽气机构,以利用抽气机构将上腔室内的气体回抽至供气机构,该结构的设置既可以确保在拔出气体传感器不会有气体逸散,又能实现气体的循环利用,从而使得该测试设备的安全性得以有效提高的同时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气体传感器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气体传感器检测装置中所述托座与支撑座之间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气体传感器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气体传感器检测装置中所述托座与支撑座之间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参照图1-2,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气体传感器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台1、供气机构2和抽气机构6,其中:

检测台1内部具有夹腔,检测台1的上台面上设有与其夹腔连通的通气槽和位于通气槽一侧以用于获取待测气体传感器性能参数的检测器3。通气槽内部设有支撑座4和位于支撑座4靠近通气槽端口一侧的托座5。支撑座4与通气槽的内壁固定连接以将通气槽分隔成位于支撑座4靠近托座5一侧的上腔室和位于支撑座4远离托座5一侧的下腔室,且支撑座4上设有连通上腔室与下腔室的气孔a和用于控制气孔a开/合的开关组件;托座5上设有与上腔室连通并可供待测气体传感器插入的插槽b。供气机构2与检测台1连接以用于向夹腔内部输送气体。抽气机构6分别与上腔室和供气机构2连接以用于将上腔室内的气体回收至供气机构2。

本发明在对气体传感器进行检测时,预先将待测气体传感器插入插槽b内,并使该待测气体传感器与对应的检测器3连接,使该气体传感器处于开启状态,使气孔a打开,使供气机构2向夹腔内输送气体,使夹腔内的气体进入上腔室与插槽b内的气体传感器接触,此时,检测器3开始获取该气体传感器的性能参数以判断该气体传感器是否合格。当测试结束后,使气孔a闭合,并利用抽气机构6将上腔室内回抽到供气机构2,然后将完成的测试的气体传感器完全取下。

由上可知,本发明通过在通气槽内设置支撑座4和托座5,以利用支撑座4与托座5相互配合将通气槽分隔成上腔室和下腔室,并在支撑座4上设置连通上腔室和下腔室的气孔a和用于控制气孔开/合的开关组件,以使气孔a打开时夹腔内的气体可以通过下腔室进入上腔室内,气孔a闭合时上腔室内的气体与夹腔形成隔绝;在托座5上设置与上腔室连通并可供待测气体传感器插入的插槽b,以使待检的气体传感器在进行检测时可以通过插槽b固定在托座5上并与进入上腔室内的气体接触,上腔室与供气机构2之间设置抽气机构6,以利用抽气机构6将上腔室内的气体回抽至供气机构2,该结构的设置既可以确保在拔出气体传感器不会有气体逸散,又能实现气体的循环利用,从而使得该测试设备的安全性得以有效提高的同时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功能。

此外,本实施例中,检测台1上且位于上腔室的一侧设有副腔室,副腔室内设有点火装置11,副腔室与上腔室之间设有连通二者的通道,通道处安装有用于控制其通/断的控制阀,当抽气机构6完成抽气动作后,利用控制阀使通道打开,并使点火装置11进行点火,以将上腔室内残余的气体消耗尽,以进一步降低气体外泄风险。

本实施例中,副腔室的内外壁之间设有绕副腔室环形布置的冷水管和用于向冷水管内输送冷媒介质并将冷水管内的介质引出的循环供冷机构,以对副腔室降温的同时可以将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收集利用。

本实施例中,插槽b的内壁面设有弹性密封层。

本实施例中,托座5与通气槽滑动密封配合;开关组件包括压缩弹簧7、导杆8和柱塞9;压缩弹簧7位于托座5与支撑座4之间,且压缩弹簧7的两端分别与托座5和支撑座4连接;导杆8的外径小于气孔a的内径,导杆8的一端与托座5固定连接,其远离托座5的一端贯穿气孔a伸入下腔室内;柱塞9位于下腔室内并与导杆8固定连接,且当压缩弹簧7处于自然状态时,该柱塞9与支撑座4抵靠并对所述气孔a形成密封。该结构通过对支撑座4和托座5的结构以及与通气槽的装配关系进行设置,以使托座5向支撑座4方向移动时,支撑座4上的气孔a自动打开,夹腔内的气体可以通过气孔a进入上腔室与插在插槽b内的待测气体传感器接触,而当托座5复位后,支撑座4上的气孔a自动封闭。

另外,本实施例中,托座5由铁磁性材料制作而成;支撑座4内部设有电磁体10,电磁体10设有用于连接电源的接电线图中未画出,且当电磁体10通电后压缩弹簧7进入压缩状态。测试时,当气体传感器插入插槽b后,使电磁体10通电,以利用电磁体10通电后产生的磁力自动拉动托座5下移,从而将气孔a打开,操作更为方便。

本实施例中,接电线的两端之间设有用于控制电流通断的控制开关,控制开关与检测器3连接并根据检测器3获取的性能参数值的大小确定是否进行断开动作。测试时,当检测器3获取的性能参数值与预设的阈值不符即产品不合格时,控制开关自动执行断开动作以使电磁体10断电,电磁体10磁力消失,以使托座5在压缩弹簧7的作用自动复位,从而自动将不合格产品弹出;或者使控制开关在检测器3获取的性能参数值与预设的阈值相符即产品合格时自动执行断开动作以使电磁体10断电,以自动将合格产品弹出。该结构通过控制电磁体10电流的通断使插在托座5上的不合格品自动弹出或使插在托座5上合格产品自动弹出,使得工作人员根据产品的弹出情况就可以很直观的判断出该产品是否合格了,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快速区分合格品与不合格品,有助于工作效果的提高。

本实施例中,控制开关安装在检测台1的上台面上,以方便工作人员对电磁体10执行通电操作。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电源体图中未画出,接电线远离电磁体10的一端与电源体连接,以使该检测设备自动配备电磁体10的供电电源,以适应不同的工作场所。

本实施例中,托座5的外表面刷涂有防护层,以增强托座5的防护效果。

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抽气机构6抽出的气体回输至供气机构2以实现气体的循环利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