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挂式加热器试验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77946发布日期:2018-08-14 18:39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试验台,尤其涉及一种壁挂式加热器试验台。



背景技术:

现有检测标准,对壁挂式加热器检测的固定要求为:要固定在一边壁上,并尽可能地靠近另一边壁和底板。将一个深度为200mm、长度足以超过加热器的搁板固定在加热器上方。搁板要尽可能地靠近加热器。现有检测标准对毡条的固定要求:(1)覆盖物是宽度为100mm、镶有单层纺织材料衬里的毡条。毡条带有纺织材料衬里的一面要紧贴到加热器上,以覆盖加热器的顶部和落地覆盖整个前表面,同时覆盖加热器背面约为加热器从顶部算起高度的1/5处。

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壁挂式加热器的尺寸多样,安装方式多是采用膨胀螺栓直接固定到墙上,或者采用挂钩挂到墙上,但挂钩的大小、位置、样式多样,很难做到统一。

试验用毡条作为一个标准物,有固定的尺寸和特性,一次覆盖试验肯定需要用到多根毡条。由于壁挂式加热器前表面垂直于地面,所以要想做到毡条紧贴前表面,紧靠毡条自身是不可能的,必须借助外力。

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壁挂式加热器的试验台,壁挂式加热器的试验通常是在标准的测试角内进行,加热器的固定和毡条的固定都要试验人员自己想办法,这就给检测带来很大的工作量。而且加热器和毡条的固定对试验结果至关重要,如果不符合标准要求,很可能造成错误的检测结果,给检测带了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加热器固定方便、检测效率高并且测试角底板可以移动的壁挂式加热器试验台。

本方案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本方案的壁挂式加热器试验台,包括支撑架,该支撑架上设置有测试角背板、测试角侧板和测试角顶板;所述测试角背板的高度与测试角侧板的高度相等,测试角侧板与测试角背板垂直,并且与测试角背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测试角顶板的长度与测试角背板的长度相等,测试角顶板与测试角背板垂直,并且与测试角背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测试角侧板与测试角顶板垂直,并且与测试角顶板固定连接;所述测试角背板下端通过导轨滑动连接有测试角底板,所述导轨上还设置有定位销孔和定位销;所述测试角背板、测试角侧板、测试角顶板以及测试角底板上均设置有等间距的圆孔,该圆孔内设置有试验用涂黑圆片;相邻圆孔之间的间距为100mm,圆孔的直径为15mm,深度为1mm;所述测试角背板上还设置有加热器固定装置。本方案中,通过测试角背板、测试角侧板、测试角顶板以及测试角底板形成的空间作为测试角,将壁挂式加热器放置在测试角内进行检测试验,既符合检测标准的要求,又方便壁挂式加热器的固定,可以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同时,由于测试角底板与测试角背板之间通过导轨滑动连接,可以根据被检测的加热器的尺寸,滑动测试角底板到合适的位置,再利用导轨上的定位销孔和定位销进行固定测试角底板。因此,本方案可以适用不同规格的、不同尺寸的壁挂式加热器的检测。

上述涂黑圆片:根据标准GB4706.1-2005规定的,该涂黑圆片是由铜或黄铜制成,直径为15mm,厚度为1mm;该涂黑圆片的用途是,涂黑圆片背面贴附热电偶,用于测试测试角壁的表面温升。

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加热器试验台,其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加热器固定装置为紧固片,该紧固片有两个,通过螺钉固定在测试角背板上。本方案中通过紧固片对壁挂式加热器进行固定,提高了本方案的通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加热器试验台,其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测试角底板上设置有滑轨,该滑轨上设置有底板紧固片。将底板紧固片设置在滑轨上,可以对不同规格、不同尺寸的壁挂式加热器的进行底部固定,提高了加热器的固定牢固性。

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加热器试验台,其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测试角背板的上部设置有毡条固定杆,该毡条固定杆通过螺栓或螺钉固定在测试角背板上,毡条固定杆上设置有挂钩。装置配有毡条固定杆,使测试工作更便捷,提高了测试工作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加热器试验台,其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测试角背板的中部也设置有毡条固定杆,该毡条固定杆也是通过螺栓或螺钉固定在测试角背板上,毡条固定杆上设置有挂钩。在测试角后背板上固定有毡条夹紧用毡条固定杆,毡条固定杆两端用螺钉或螺栓固定,毡条固定杆上有挂钩,该挂钩的间距等同于毡条宽度(即100mm),两毡条固定杆距离为700mm,用于共同固定长度为900mm的毡条。

设计理由:由于实验室常会将毡条做成900mm长,故两横杆的距离设计成700mm。毡条固定杆上的挂钩是为了摆放毡条更方便。毡条摆放好后,通过拧紧螺钉或螺栓的方式来夹紧毡条。

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加热器试验台,其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测试角背板、测试角侧板、测试角顶板及测试角底板均为厚度为20mm的胶合板,均涂有无光黑漆。本方案所形成的测试角高度为1.9m,长度为2m,深度为0.2m。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可根据对上述方案的叙述得知,本方案中,通过测试角背板、测试角侧板、测试角顶板以及测试角底板形成的空间作为测试角,将壁挂式加热器放置在测试角内进行检测试验,既符合检测标准的要求,又方便壁挂式加热器的固定,可以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同时,由于测试角底板与测试角背板之间通过导轨滑动连接,可以根据被检测的加热器的尺寸,滑动测试角底板到合适的位置,再利用导轨上的定位销孔和定位销进行固定测试角底板。因此,本方案可以适用不同规格的、不同尺寸的壁挂式加热器的检测。另外,本方案中通过紧固片对壁挂式加热器进行固定,提高了本方案的通用性。通过挂钩摆放毡条更方便。毡条摆放好后,通过拧紧毡条固定杆上的螺钉或螺栓的方式来夹紧毡条;提高了检测效率和检测精度。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测试角顶板;2-测试角背板;3-测试角侧板;4-测试角底板;5-支撑架;6-毡条固定杆;7-紧固片;8-导轨;9-底板紧固片;10-滑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通过附图可以看出,本方案的壁挂式加热器试验台,包括支撑架5,该支撑架5上设置有测试角背板2、测试角侧板3和测试角顶板1;所述测试角背板2的高度与测试角侧板3的高度相等,测试角侧板3与测试角背板2垂直,并且与测试角背板2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测试角顶板1的长度与测试角背板2的长度相等,测试角顶板1与测试角背板2垂直,并且与测试角背板2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测试角侧板3与测试角顶板1垂直,并且与测试角顶板1固定连接;所述测试角背板2下端通过导轨8滑动连接有测试角底板4;所述测试角背板2、测试角侧板3、测试角顶板1以及测试角底板4上均设置有等间距的圆孔,该圆孔内设置有试验用涂黑圆片;相邻圆孔之间的间距为100mm,圆孔的直径为15mm,深度为1mm。所述测试角背板2上还设置有加热器固定装置。本方案中,通过测试角背板2、测试角侧板3、测试角顶板1以及测试角底板4形成的空间作为测试角,将壁挂式加热器放置在测试角内进行检测试验,既符合检测标准的要求,又方便壁挂式加热器的固定,可以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同时,由于测试角底板4与测试角背板2之间通过导轨8滑动连接,可以根据被检测的加热器的尺寸,滑动测试角底板4到合适的位置,再利用导轨8上的定位销孔和定位销进行固定测试角底板4。因此,本方案可以适用不同规格的、不同尺寸的壁挂式加热器的检测。本方案中,所述加热器固定装置为紧固片7,该紧固片7有两个,通过螺钉固定在测试角背板2上。本方案中通过紧固片对壁挂式加热器进行固定,提高了本方案的通用性。本方案中,所述测试角底板上设置有滑轨10,该滑轨10上设置有底板紧固片9。将底板紧固片9设置在滑轨10上,可以对不同规格、不同尺寸的壁挂式加热器的进行底部固定,提高了加热器的固定牢固性。底板紧固片9与紧固片7结构相同,仅设置位置不同。

在本方案中,所述测试角背板2的上部设置有毡条固定杆6,该毡条固定杆6通过螺栓或螺钉固定在测试角背板2上,毡条固定杆6上设置有挂钩。装置配有毡条固定杆6,使测试工作更便捷,提高了测试工作的效率。本方案中,所述测试角背板2的中部也设置有毡条固定杆6,该毡条固定杆6也是通过螺栓或螺钉固定在测试角背板2上,毡条固定杆6上设置有挂钩。在测试角后背板2上固定有毡条夹紧用毡条固定杆,毡条固定杆两端用螺钉或螺栓固定,毡条固定杆上有挂钩,该挂钩的间距等同于毡条宽度(即100mm),两毡条固定杆距离为700mm,用于共同固定长度为900mm的毡条。设计理由:由于实验室常会将毡条做成900mm长,故两横杆的距离设计成700mm。毡条固定杆上的挂钩是为了摆放毡条更方便。毡条摆放好后,通过拧紧螺钉或螺栓的方式来夹紧毡条。

本方案中,所述测试角背板2、测试角侧板3、测试角顶板1及测试角底板4均为厚度为20mm的胶合板,均涂有无光黑漆。本方案所形成的测试角高度为1.9m,长度为2m,深度为0.2m。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可根据对上述方案的叙述得知,本方案中,通过测试角背板、测试角侧板、测试角顶板以及测试角底板形成的空间作为测试角,将壁挂式加热器放置在测试角内进行检测试验,既符合检测标准的要求,又方便壁挂式加热器的固定,可以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同时,由于测试角底板与测试角背板之间通过导轨滑动连接,可以根据被检测的加热器的尺寸,滑动测试角底板到合适的位置,再利用导轨上的定位销孔和定位销进行固定测试角底板。因此,本方案可以适用不同规格的、不同尺寸的壁挂式加热器的检测。另外,本方案中通过紧固片对壁挂式加热器进行固定,提高了本方案的通用性。通过挂钩摆放毡条更方便。毡条摆放好后,通过拧紧毡条固定杆上的螺钉或螺栓的方式来夹紧毡条;提高了检测效率和检测精度。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