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的壳体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20878发布日期:2018-11-02 23:05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流量测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的壳体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多为管道与指针式传感器组合的形式,这种传统形式的流量计的缺点是应用范围较窄,精度不够高。因此,现有技术中出现了针对微小气体流量的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这种流量计的精度高且结构紧凑,然而,如何将这种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的功能以及使用便利性进行拓展以及壳体组件的安装更加紧密便捷正是本发明人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组装便捷、密封性能好且使用便利性好的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的壳体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的壳体组件,包括外壳与底座,所述底座内设置有气体流道与采样流道,所述底座的上部设置有台阶,所述台阶上部设置有垫片,所述壳体包括设置在下部的T形卡接部,所述T形卡接部包括分别与台阶和垫片接触的侧板以及与垫片顶部接触的支撑板,所述底座下部设置有穿设过底座并与支撑板连接的螺丝,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采样流道连通的传感器安装座,所述传感器安装座与传感器之间设置有垫圈。

优选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显示屏以及调节按钮。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有RS485通讯接口。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的壳体组件,其中包括外壳与底座,底座内设置有气体流道与采样流道,气体流道的直径较大用于气体的流通,采样流道与气体流道平行设置,底座的上部设置有台阶,台阶上部设置有垫片,台阶的作用是与垫片配合,使得底座与外壳之间能够通过垫片进行紧密连接和密封,壳体包括设置在下部的T形卡接部,T形卡接部包括分别与台阶和垫片接触的侧板以及与垫片顶部接触的支撑板,底座下部设置有穿设过底座并与支撑板连接的螺丝,底座上设置有与采样流道连通的传感器安装座,传感器安装座与传感器之间设置有垫圈,传感器与传感器安装座之间设置有具有密封作用的垫圈,并且传感器安装座设置为多段设计,每一段上都设置有垫圈,这样能够充分保证密封性。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具有结构紧凑、组装便捷、密封性能好且使用便利性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中:1、外壳;2、底座;3、气体流道;4、采样流道;5、台阶;6、垫片;7、T形卡接部;8、侧板;9、支撑板;10、螺丝;11、传感器安装座;12、传感器;13、垫圈;14、显示屏;15、调节按钮;16、RS485通讯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的壳体组件,包括外壳1与底座2,所述底座2内设置有气体流道3与采样流道4,所述底座2的上部设置有台阶5,所述台阶5上部设置有垫片6,所述壳体包括设置在下部的T形卡接部7,所述T形卡接部7包括分别与台阶5和垫片6接触的侧板8以及与垫片6顶部接触的支撑板9,所述底座2下部设置有穿设过底座2并与支撑板9连接的螺丝10,所述底座2上设置有与采样流道4连通的传感器安装座11,所述传感器安装座11与传感器12之间设置有垫圈13。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的壳体组件,其中包括外壳1与底座2,底座2内设置有气体流道3与采样流道4,气体流道3的直径较大用于气体的流通,采样流道4与气体流道3平行设置,底座2的上部设置有台阶5,台阶5上部设置有垫片6,台阶5的作用是与垫片6配合,使得底座2与外壳1之间能够通过垫片6进行紧密连接和密封,壳体包括设置在下部的T形卡接部7,T形卡接部7包括分别与台阶5和垫片6接触的侧板8以及与垫片6顶部接触的支撑板9,底座2下部设置有穿设过底座2并与支撑板9连接的螺丝10,底座2上设置有与采样流道4连通的传感器安装座11,传感器安装座11与传感器12之间设置有垫圈13,传感器12与传感器安装座11之间设置有具有密封作用的垫圈13,并且传感器安装座11设置为多段设计,每一段上都设置有垫圈13,这样能够充分保证密封性。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具有结构紧凑、组装便捷、密封性能好且使用便利性好的优点。

优选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显示屏14以及调节按钮15。显示屏14以及调节按钮15的设置能够增加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的功能性和使用便利性。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有RS485通讯接口16。RS485通讯接口16能够方便与控制器以及显示设备进行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