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缓冲吸收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4191发布日期:2018-11-07 20:15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缓冲吸收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缓冲吸收管。



背景技术:

大气及废气污染物(包括气态污染物、气溶胶等)监测均需通过现场采样后送实验室分析后得出监测分析结果;而分析结果是否能准确的反映出大气环境质量真实水平和大气污染物的真实污染程度与现场采样时气态污染物的采集效率有很大关系,目前大气及废气污染物分析过程主要是现场用吸收液采集后,再送实验室通过与用含系列不同量该物质的标准溶液分析后绘制的标准曲线进行对比定量的;而此定量的前提是现场采样时废气污染物的采集效率为100%才能准确,即现场废气污染物采集效率越高越能准确反映出大气污染水平。

目前现场废气污染物采集效率达不到100%,几乎所有的标准分析方法对此项内容均无鉴定,均无具体大气及废气污染物采集效率数据,有的分析方法考虑到废气污染物采集效率可能偏低而同时采取二级吸收来加以提高废气污染物采集效率,而大多数分析方法仍然是一级吸收。因此,目前现场大气及废气污染物采集效率是偏低的。大多数国标分析方法的标准曲线是取要进行定量分析项目的标准物质经准确定量后配置系列含量的标准溶液,再用系列含量的标准溶液经实验室分析绘制出标准曲线,比较采集大气及废气污染物后的吸收液来确定监测结果;标准曲线则是直接用准确定量后含不同量的标准溶液分析而来的,如果按采集效率来衡量标准曲线上任一浓度的采集效率肯定是100%,现场废气污染物采集效率未达到100%理论上就应是不准确的。因此,提高现场废气污染物采集效率对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尤其重要。

现有技术中,大多数吸收管均设置一个缓冲单元,当采样流量增大时,吸收液容易溅射,损坏采样器;吸收管各部件之间多采用固定连接,清洗不彻底,使得分析结果误差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有效防止吸收液溅射的双缓冲吸收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双缓冲吸收管,主要包括进气管、缓冲管、吸收管、缓冲球、连接管、出气管;吸收管内部底端设置有多孔玻板,吸收管的内壁两侧设置有挡片,挡片交错分布,且向上倾斜设置,挡片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30-60度;缓冲球包括缓冲球一和缓冲球二,缓冲球一包括球壳、玻球、固定管,玻球设置在球壳内部,固定管设置在玻球上,球壳与玻球通过固定管连接,玻球上均设置有开孔,缓冲球二内部设置有疏水板;进气管设置在缓冲管的一端,缓冲管的另一端与吸收管的下端连接,吸收管的上端与述缓冲球一的下端连接,缓冲球一的上端与缓冲球二的下端与连接,缓冲球二的上端与连接管的下端连接,连接管的上端与出气管连接。

进一步地,缓冲管与连接管之间活动设置有加固玻璃棒,通过加固玻璃棒对缓冲管和连接管进行固定,使得各部件之间连接更加紧固,防止空气采集过程中,各部件脱落,影响采集工作的进度。

进一步地,加固玻璃棒两端设置有弹性固定夹,弹性固定夹用于夹持缓冲管和连接管,增强各部件之间连接的牢固程度,保证空气采集工作的顺利进行。

进一步地,挡片上均匀分布有弧形凹槽,弧形凹槽有利于增加气泡的产生量,保证吸收液最大限度的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

进一步地,缓冲球二包括上半球和下半球,上半球和下半球之间螺纹连接,疏水板活动设置在冲球二内部,便于对疏水板进行清洗和更换。

进一步地,缓冲管与吸收管、吸收管与缓冲球、缓冲球与连接管之间均为活动连接,各部件之间活动连接,有利于对各部件进行清洗和更换,保证采样数据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使用时,向缓冲球二中放入疏水板,连接上半球和下半球,向吸收管中加入吸收液,然后依次连接进气管、缓冲管、缓冲球一、缓冲球二、吸收管、连接管、出气管、加固玻璃棒,出气管通过软管连接气体采样器,打开气体采样器并设置气流速度;采集完毕后,断开气体采样器,断开进气管、缓冲管、缓冲球一、缓冲球二、吸收管、连接管、出气管、加固玻璃棒,倒出吸收液,对吸收液进行检验分析,打开缓冲球二,取下疏水板,对疏水板进行清洗,对进气管、缓冲管、缓冲球一、缓冲球二、吸收管、连接管、出气管进行清洗,以备再次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置两个缓冲球,两个缓冲球内部分别设置有疏水板和玻球,有效防止采样流量增大时,吸收液溅射的情况,保护气体采样器不受损坏,保证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加固玻璃棒和弹性固定夹的设置,使得各部件之间连接更加紧固,防止空气采集过程中,各部件脱落,影响采集工作的进度;挡片的设置,有效增加了吸收液吸收气泡的时间,提高吸收效率;分部件之间活动连接,便于对各部件进行清洗,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使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收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挡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玻璃球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加固玻璃棒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进气管、2-缓冲管、3-吸收管、31-多孔玻板、32-挡片、4-缓冲球、 41-缓冲球一、410-球壳、411-玻球、412-固定管、42-缓冲球二、420-疏水板、421- 上半球、422-下半球、5-连接管、6-出气管、7-加固玻璃棒、71-弹性固定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所示的一种双缓冲吸收管,主要包括进气管1、缓冲管2、吸收管3、缓冲球4、连接管5、出气管6;如图3、4所示,吸收管3内部底端设置有多孔玻板31,吸收管3的内壁两侧设置有挡片32,挡片32交错分布,且向上倾斜设置,挡片32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度,挡片32倾斜端均匀分布有弧形凹槽,弧形凹槽有利于增加气泡的产生量,保证吸收液最大限度的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如图2、5所示,缓冲球4包括缓冲球一41和缓冲球二42,缓冲球一41包括球壳410、玻球411和固定管412,玻球411设置在球壳410内部,固定管412设置在玻球411上,球壳410与玻球411通过固定管412连接,玻球 411上均设置有开孔,缓冲球二42内部设置有疏水板420,缓冲球二42包括上半球421和下半球422,上半球421和下半球422之间螺纹连接,疏水板420活动设置在冲球二42内部,便于对疏水板进行清洗和更换;进气管1设置在缓冲管2的一端,缓冲管2的另一端与吸收管3的下端连接,吸收管3的上端与述缓冲球一41的下端连接,缓冲球一41的上端与缓冲球二42的下端与连接,缓冲球二42的上端与连接管5的下端连接,连接管5的上端与出气管6连接,缓冲管2与吸收管3、吸收管3与缓冲球4、缓冲球4与连接管5之间均为活动连接,各部件之间活动连接,有利于对各部件进行清洗和更换,保证采样数据的准确性;如图6所示,缓冲管2与连接管5之间活动设置有加固玻璃棒7,通过加固玻璃棒7,对缓冲管2和连接管5进行固定,使得各部件之间连接更加紧固,防止空气采集过程中,各部件脱落,影响采集工作的进度,加固玻璃棒7两端设置有弹性固定夹71,弹性固定夹71用于夹持缓冲管2和连接管5,增强各部件之间连接的牢固程度,保证空气采集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法为:使用时,向缓冲球二42中放入疏水板420,连接上半球421和下半球422,向吸收管3中加入吸收液,然后依次连接进气管1、缓冲管2、吸收管3、缓冲球一41、缓冲球二42、连接管5、出气管6、加固玻璃棒7,出气管6通过软管连接气体采样器,打开气体采样器并设置气流速度;采集完毕后,断开气体采样器,断开进气管1、缓冲管2、吸收管3、缓冲球一 41、缓冲球二42、吸收管3、连接管5、出气管6、加固玻璃棒7,倒出吸收液,对吸收液进行检验分析,打开缓冲球二42,取下疏水板420,对疏水板420进行清洗,对进气管1、缓冲管2、吸收管3、缓冲球一41、缓冲球二42、吸收管3、连接管5、出气管6进行清洗,以备再次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