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测量卷烟内部压降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80867发布日期:2018-12-07 22:47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测量卷烟内部压降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量压降的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测量卷烟内部压降的装置。



背景技术:

卷烟的压降就是烟支压降和滤嘴压降的迭加值,压降尤其是卷烟燃烧期间的压降变化是影响卷烟燃烧状态的重要因素,与卷烟焦油量、烟气烟碱量、一氧化碳量等安全卫生指标的释放量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与卷烟本身的感官质量的影响也密切相关。

针对燃烧期间气流和压降变化,国外已开展了相关的研究。Colard等搭建了一种用于测定卷烟燃烧过程中压降变化的实验装置,并对采用模型预测的数值和实验测定值进行了比较分析,Baker采用达西(Darcy)定律检测表征了卷烟燃烧锥内的气流场分布。王乐等测量了3R4F卷烟在非燃烧不同抽吸状态下的压降与总通风率,建立了包含通风孔结构的全烟支气体流动3维数学模型,通过测量3R4F卷烟在17.5mL/s恒速抽吸过程中的压降与总通风率对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

CN105571980A公开了一种用于实时测定卷烟燃烧期间系统压降变化的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卷烟夹持器、三通调节阀、压力传感器、信号处理模块、控制器、卷烟抽吸系统、用于捕捉抽吸信号的同步触发装置,卷烟夹持器的出口通过软管与三通调节阀的端口相连接;压力传感器的输入端通过软管与三通调节阀的端口相连;能够实现对卷烟燃烧过程中压降的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不仅可以测定卷烟阴燃时系统内的压降数值,还可以监测抽吸燃烧时的变化情况,实现了对卷烟抽吸过程中燃烧情况的动态检测,同时能够满足不同卷烟抽吸参数以及不同烟气捕集方式下,抽吸系统内的压降变化情况的监测和测量,测量装置以及方法的适用范围广。

上述检测压降的方法都适用于检测卷烟抽吸时的系统压降,在检测卷烟内部压降时,需要将探针插入卷烟内部,但是连接在压力传感器上的探针难以定位在卷烟上。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测量卷烟内部压降,提高检测稳定性和精准度的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测量卷烟内部压降的装置,包括压力传感器、探针、记录装置、底座和卡座;

所述卡座设有匹配卡座的横向凹槽,卡座的顶部设有匹配压力传感器的横向滑槽,

压力传感器通过固定于端部的探针检测,并反馈给记录装置。

上述卡座包括至少一个子卡座。

上述横向凹槽为矩形槽,深度大于2mm。

上述横向滑槽为矩形槽,长度为100mm-500mm。

上述卡座的两侧设有固定吸烟机的卡槽,深度大于2mm。

进一步的,上述卡槽于卡座的底部开口。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

本发明的一种用于测量卷烟内部压降的装置,通过移动底座大范围的移动压力传感器及探针;通过在横向滑槽内移动压力传感器,小尺寸的移动探针,自由调节探针插入卷烟的位置,方便地实现卷烟内部任意位置压降的测量;压力传感器通过探针感应卷烟内部压降变化,并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计算机实时记录压力传感器传输的信号。通过卡槽固定吸烟机,与卡座形成相对的固定位置,便于底座和压力传感器实现相对位移。

本发明的一种用于测量卷烟内部压降的装置,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制作、维护费用低,检测操作简便、灵活,有效防止在测量过程中探针的晃动,且有效解决探针定位问题,提高了检测的稳定性和精准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底座和卡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压力传感器和探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的含义如下:1、压力传感器,2、探针,3、子卡座,4、底座,5、横向滑槽,6、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具体的介绍。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用于测量卷烟内部压降的装置,由压力传感器、探针、记录装置、底座和卡座组成;

卡座由2个相同的子卡座构成,2个子卡座的顶部分别设有容纳底座的横向凹槽,深度大于2mm;两侧的底部分别设有固定吸烟机的卡槽,深度大于2mm。横向凹槽和卡槽优选为矩形。

底座置于横向凹槽内,其顶部设有长度为100mm-500mm的横向滑槽,优选为矩形。

压力传感器置于横向滑槽内,其末端固定探针,将探针检测的信息反馈给记录装置。

使用时,

利用卡槽固定吸烟机,将烟支插入吸烟机。

将压力传感器置于底座的横向滑槽内,利用卡座上的横向凹槽,横向移动底座,使得探针距离卷烟末端50mm处。

沿着横向滑槽,移动压力传感器,使得探针插入卷烟内部3.7mm。

打开记录装置(计算机)、和压力传感器,启动吸烟机,记录在吸烟机抽吸期间卷烟内部压降的变化。

进一步的,可在底座的外侧面及横向滑槽边侧设置相应的刻度,可实现精准的位移。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