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19667发布日期:2019-01-22 23:39阅读:599来源:国知局
取水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取水器。



背景技术:

水利工作经常需要取一定深度的地下水系样本,目前勘察孔地下水取样方法多样,有抽水取样、有将水瓶固定于木棍上取样,有水瓶下配重再通过绳索下放取样,这些成本低廉的取样设备在到达预定深度前无法保证不灌入非取样深度的水,导致取出的样本并非来自预定深度的水体,或者是其他深度与采样深度的混合水样。而其他结构复杂的高级精密取样设备又有结构复杂、造价高、操作难、能耗大的问题,极大的增加了取样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给出的取水器,旨在解决现有取水器低成本与取样质量无法兼顾的问题。

本申请公开的一种取水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底部设有进水口,顶部设有出水口;所述壳体上方设有用于固定绳索的旋转接头;

蓄水室,所述蓄水室位于所述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所述蓄水室包括分别与壳体内壁密封连接的上隔板及下隔板,所述下隔板设有进水通道,所述上隔板设有出水通道;

下阀体,位于所述进水通道的出口处,用于开关所述进水通道;

上阀体,位于所述出水通道的出口处,用于开关所述出水通道;所述上阀体底部与所述下阀体顶部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用于下阀体复位时拉动上阀体复位。

所述的取水器,其中,所述进水通道的进口处设有用于限制所述下阀体上移空间的限位件。

所述的取水器,其中,所述下阀体顶部设有用于使涌入所述蓄水室的水流转向所述下隔板表面的下阀帽。

所述的取水器,其中,所述上阀体顶部设有用于使涌出所述蓄水室的水流转向所述上隔板表面的上阀帽。

所述的取水器,其中,所述下阀体及上阀体底部为锥形。

所述的取水器,其中,所述下隔板上表面绕所述进水通道的出口形成圆锥台状的第一凸台,所述下隔板上表面设有第一沉淀槽,所述第一沉淀槽环绕所述第一凸台一周分布。

所述的取水器,其中,所述上隔板上表面绕所述出水通道的出口形成圆锥台状的第二凸起,所述上隔板上表面设有第二沉淀槽,所述第二沉淀槽环绕所述第二凸起一周分布。

所述的取水器,其中,所述上隔板上方设有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的顶盖,所述顶盖顶部为圆锥形,所述进水口位于所述顶盖的圆锥面上均匀的分布多个,所述进水口处还设有上拦渣栅,所述出水口处设有下拦渣栅。

所述的取水器,其中,所述旋转接头固定于所述顶盖顶部中心处,所述绳索表面设有用于测量水深的刻度。

所述的取水器,其中,所述连接件为弹性件,所述下阀体重量大于所述上阀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取水器,通过在蓄水室的进水通道及出水通道出口处设置上阀体及下阀体,随着取水器不断下放,非取样深度的水由底部的进水口冲开下阀体涌入蓄水室,再冲开上阀体由出水口排出,直至取水器停止下放,蓄水室内只留存当前深度的水样。在重力的作用下,下阀体将进水通道封盖,同时辅助拉动上阀体将出水通道封盖,确保取水器上升过程不会进入非采样深度的水体。该取水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能够确保水样的质量。下阀体顶部的下阀帽与上阀体顶部的上阀帽使得水流转向,将非取样深度的水体由下至上排出取水器,避免底部残留。第一沉淀槽和第二沉淀槽能够容纳水样内沉淀的微小杂质,且下隔板与上隔板表面在进水通道及出水通道的出口处分别设有呈圆锥状的凸起,避免沉渣进入进水通道及出水通道影响上阀体及下阀体的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取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取水器,包括壳体1,位于壳体1内部的蓄水室2,壳体1底部位于蓄水室2下方设有进水口3,顶部位于蓄水室2上方设有出水口4;蓄水室2顶部的上隔板5上设有上阀体50,底部的下隔板6上设有下阀体60。

具体地,壳体1呈两端开口的桶状,其上端设有上隔板5,下端设有下隔板6,上隔板5与下隔板6分别与壳体1密封连接,这样,上隔板5与下隔板6之间的空腔就形成了用来容纳水样的蓄水室2。上隔板5的中心位置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出水通道51,下隔板6中心位置(与出水通道51相正对)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进水通道61。出水通道51的出口位于蓄水室2的外部(上隔板5的上表面),上阀体50设置该出口上,上阀体50底部插入到出水通道50内,顶部卡滞在蓄水室2的外部。进水通道61的出口位于蓄水室2内部(下隔板6的上表面),下阀体60设置在该出口上,进水通道61允许下阀体60的底部进入,但阻挡下阀体60的顶部进入。

为了使得上阀体50与出水通道51的出口,以及下阀体60与进水通道61 的出口之间的接触面具有较好的密闭性,出水通道51与进水通道61内腔均设置为圆柱形,上阀体50与下阀体6的底部形状分别为圆锥形。本实施例中,下阀体60的重量大于上阀体50,在上阀体50的底部与下阀体60顶部之间通过连接件7将二者固定连接。这样,当下阀体60受到来自水流向上的冲击时,由于自重,会拉动上阀体50一同下坠,实现自动复位。其中,连接件7为弹性件,这样,即便下阀体60会通过连接件7始终施加给上阀体50一个拉力,避免下阀体60复位不彻底时影响上阀体50的复位。

根据不同的检测要求,所需水样的多少也不同。为了根据实际需求改变取水器取出水样的体积,本实施例中,上隔板5与下隔板6均可以升降的与壳体1 内壁固定连接,例如通过螺纹旋拧在壳体1内壁上,这样通过旋拧上隔板5和/ 或下隔板6就可以调节二者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蓄水室2的容积,从而控制取水器可取水样的多少。

下阀体60的顶部外缘向斜下方弯折形成有下阀帽62,当水流从进水通道 61涌入蓄水室2时,下阀帽62使得水流向斜下方转向,碰触到下隔板6表面后再形成向上的漩涡(如图中箭头所示的水流方向),这样可以将蓄水室2底部的水裹挟向上并从出水通道51排出,避免有非采样深度的水体残留,影响水样的质量。

为了防止上隔板5上方残留非取样深度的水体,避免提取蓄水室2内水样时混入,上阀体50的顶部外缘向斜下方弯折形成有上阀帽52,当水流从出水通道51涌出蓄水室2时,上阀帽52使得水流向斜下方转向,碰触到上隔板5表面后形成向上的漩涡,将上隔板5表面的水体裹挟向上并从出水口3排出取水室2外部。

通过这样的结构设计,取水器下沉时由于水流产生向上的作用力,蓄水室2 两端的下阀体6及上阀体5被自动冲开,蓄水室2内体始终处于进出相同的动态平衡状态,不会留存非取样深度的水体;只依靠水流的动力及阀体的自重就可以控制蓄水室2进出水的自动控制,无需额外的能耗投入。

在水利勘测实践中,往往水体含有大量的杂质,为避免蓄水室2的杂质堵塞进水通道61,进水通道61的出口凸伸出下隔板6表面,下隔板6上表面围绕着进水通道61出口形成圆锥台状的第一凸台63,并在第一凸台63周围设有沉渣槽。沉渣槽对水体中的杂质起到收容作用,避免其沿着下隔板6表面进入进水通道61,导致下阀体60扣合不严。同样的,为避免蓄水室2外部水体中的杂质堵塞出水通道51,出水通道51的出口凸伸出上隔板5表面,上隔板5表面围绕着出水通道51出口形成圆锥台状的第二凸台53,并在第二凸台53周围也设有沉渣槽。避免固体杂质沿着上隔板5表面进入出水通道51,导致上阀体50扣合不严。

为了限制下阀体60被水流冲击时的移动距离,避免其移动范围过大而彻底脱离进水通道61,导致下阀体60无法复位,在蓄水室2外侧的进水通道61的入口处还设有限位件64,限位件64通过柔性连接件(例如铁链)与下阀体60 连接,限位件64无法穿过进水通道61的入口进入蓄水室2,这样通过调整柔性连接件的长度就可以限定下阀体60的移动空间,避免下阀体60的底部彻底脱离进水通道61。

在水利勘测的实际工作中,经常要在狭缝或者钻孔中取水样,为了避免取水器上升过程中容易卡在岩壁上,或者被孔壁掉落的固体残渣打翻,本实施例中的取水器还设置了顶盖8。具体地,顶盖8设置在上隔板5的上方,并与壳体 1可拆卸连接,例如顶盖8可以通过螺纹旋拧在壳体1顶部。顶盖8顶部为圆锥形,底部为与壳体1相契合的桶状。出水口4在顶盖8的表面均匀的开设多处。顶盖8位于圆锥形的顶端中心处固定有绳索81,通过控制绳索81下放和上提取水器。绳索81上还设有刻度,便于控制取水器下放的深度。为了避免固体杂质进入蓄水室2,蓄水室2下方的进水口3与顶盖8表面的出水口4均设有拦渣栅 9。

顶盖8顶部圆锥形的中心处设有旋转接头82,绳索81与旋转接头82固定连接,并通过螺栓加固。旋转接头82使得取水器转动时绳索81不随之转动,避免取水器转动时缠绕绳索81,导致绳索81损坏。

壳体1底部位于进水口3处固定有底座30,进水口30处的拦渣栅9即固定在底座30上。底座30底部还设有用于固定配重块的固定部,可通过取样深度选择适当的配重块固定在底座30底部,以便控制取水器到达的取样深度和时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取水器,通过在蓄水室的进水通道及出水通道出口处设置上阀体及下阀体,随着取水器不断下放,非取样深度的水由底部的进水口冲开下阀体涌入蓄水室,再冲开上阀体由出水口排出,直至取水器停止下放,蓄水室内只留存当前深度的水样。在重力的作用下,下阀体将进水通道封盖,同时辅助拉动上阀体将出水通道封盖,确保取水器上升过程不会进入非采样深度的水体。该取水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能够确保水样的质量。下阀体顶部的下阀帽与上阀体顶部的上阀帽使得水流转向,将非取样深度的水体由下至上排出取水器,避免底部残留。第一沉淀槽和第二沉淀槽能够容纳水样内沉淀的微小杂质,且下隔板与上隔板表面在进水通道及出水通道的出口处分别设有呈圆锥状的凸起,避免沉渣进入进水通道及出水通道影响上阀体及下阀体的密封效果。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