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3091发布日期:2019-05-21 20:36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生态毒理诊断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1975年,美国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提出的“贻贝监测计划”,监测研究海洋域生物个体内各种污染物的含量,从而评价研究海洋域的污染状况,到了9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区域性海洋环境质量监测。然而,目前主要依赖于实验室异位诊断手段,但随着污染生态毒理诊断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深入发展,急需开展以原位毒性诊断为手段的研究,因此,设计更为适应开展原位生态毒性诊断的实验装置则尤为重要,这是保障研究顺利开展以及获得可靠数据的首要条件。

另外,对于池塘、水库、河溪、人工湿地、稻田而言,监测藻类的生态毒性的装置比较多,但对于底栖动物田螺生态毒性的原位监测装置较少,农业生产残留农药以及工农业流入的重金属污染池塘、水库、河溪、人工湿地、稻田,使得田螺成为直接的接受者。螺类栖息于淡水的池塘、水库、河溪、人工湿地以及稻田中,广泛分布于我国内陆水域,且适应性强,对环境敏感度强,对重金属有很好的富集作用,其幼体对污染物的反应更敏感,死亡率与污染物的含量具有一致性,可用来监测报警突发污染情况。因此,通过螺类移植培养,原位监测污染物对池塘水库、河溪、人工湿地、稻田质量的影响有着重要的运用价值。

目前对于底栖动物的调查多采取野外用拖网、采泥器、人工基质采样器等类似器材采样,但上述方法存在一些普遍的缺点:

1、对河床具有破坏性,对河床的干扰较大;

2、拖网和采泥器在指示生物较小或者密度较小时容易造成数据误差;

3、人工基质与真实环境有偏差;

4、无法监测污染对指示生物不同生长期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简易的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适用于池塘、水库、河溪、人工湿地、稻田等环境的实时检测。

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包括箱体、尼龙网和过滤棉片,所述监测装置为内外两层,外层为四面镂空的箱体,用作监测装置的支撑体同时保证水流畅通;内层为大小等同于外层的尼龙网,用于通过藻类阻止其他残渣;所述箱体的内部设有多个过滤棉片,用于提供藻类着生,供给螺类食物。

为了克服现场实验的指示生物随水流或随意活动,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原生态生境条件,例如提供藻类着床,满足螺类食物供给,尽可能不改变螺类的生境条件,同时适合不同生长期的螺类的实验装置,以适用于池塘、水库、河溪、人工湿地、稻田等环境污染物的生物监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相当于固定的生境“培养箱”,适合一定量的螺类原位长期生长,适用于原位监测环境污染物对螺类的生态毒性。

优选地,所述监测装置还包括用于将箱体定位在某一相对固定水域的固定竿。

优选地,所述尼龙网为18~40目尼龙网。

优选地,所述过滤棉片分别设置在箱体的前侧壁和后侧壁上,以及等间隔分布于箱体内部。

优选地,所述箱体的内侧壁上设有固定穿孔,所述固定穿孔中设置有绑绳,所述过滤棉片通过绑绳固定在箱壁上。

优选地,所述过滤棉片通过绑绳与箱体外部框架固定。

优选地,所述过滤棉片与箱体等高。

优选地,所述过滤棉片与箱体的左端或者右端保留2~4 cm的间距。

优选地,相邻过滤棉片之间的距离为6~10 cm,使螺类可以在不同的箱壁和过滤棉片之间自由爬行,增加了食物的来源同时增加螺类活动的空间。

优选地,所述箱体由两个相互对插的文件框组成,可用尼龙扎或松紧绳在两个文件框交接处捆绑固定。

优选地,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至少一个用于连接起吊绳索的挂环。

优选地,所述箱体的底部还设置有用于将箱体定位在某一相对固定水域的固定锚。

更优选地,所述固定锚呈倒三角型,使监测装置不易被水流和刮风带走。

整个箱体为塑料箱体,文件框的材料使用的是PC材料,质量轻、抗冲击性能好、能抵抗酸碱的侵蚀,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寒性,化学稳定性好,且具有较高的刚性和韧性,机械强度好,耐环境应力开裂性也比较好。

优选地,所述螺类为滤食性软体动物,包括田螺、坑螺等滤食性软体动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巧妙地将两个文件框组合在一起形成监测装置的主体结构,具有取材容易,制作简单,废物利用,绿色环保,经济,可自己动手制作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螺类等实验田。

(2)本实用新型水流畅通,箱体变形小,实用化程度高,监测过程中不需另外投喂食物,可以很好地满足螺类的食物要求,螺类移植过程不易被敌害生物取食,不易被水流和刮风带走,满足了培养螺类生长和抗风浪的特殊要求。

(3)本实用新型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生长环境,保证移植样品全部取回,可以检测污染对螺类生物不同生长期的影响,适合池塘、水库、河溪、人工湿地、稻田等环境的监测,对底栖生物和指示生物干扰少,可长期在水下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两个文件框对插组合形成箱体的平面结构图。

其中,1-箱体,11-文件框,3-过滤棉片,4-固定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包括箱体1、尼龙网和过滤棉片3。该监测装置为内外两层,外层为四面镂空的箱体1,该箱体1由两个相互对插的文件框11组成,可用尼龙扎或松紧绳在两个文件框11交接处捆绑固定,用作监测装置的支撑体,同时保证水流畅通;内层为大小等同于外层的18~40目尼龙网,用于通过藻类阻止其他残渣;箱体1的内部设有多个过滤棉片3,用于提供藻类着生,供给螺类食物。另外,该监测装置还包括固定竿4,用于将箱体1定位在某一相对固定水域。

具体地,过滤棉片3分别设置在箱体1的前侧壁和后侧壁上,以及等间隔分布于箱体内部。箱体1的内侧壁上设有固定穿孔,固定穿孔中设置有绑绳,过滤棉片3通过绑绳固定在箱壁上,而分布于箱体1内部的过滤棉片3通过绑绳与箱体1外部框架固定。较长的过滤棉片长20 cm、宽1 cm、高8 cm(2片),较短的过滤棉片长15 cm、宽1 cm、高8 cm(2片),过滤棉片3与箱体1等高,过滤棉片3与箱体1的左端或者右端保留2~4 cm的间距,两个相邻过滤棉片3之间的距离为6~10 cm,保证螺类可以在不同的箱壁和过滤棉片3之间自由爬行,增加了食物来源的同时,增加螺类活动的空间。

实施例2 一种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

为了更好地实现原位监测效果,减轻风浪的影响,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在箱体的顶部设有至少一个用于连接起吊绳索的挂环;箱体的底部设置有呈倒三角型的固定锚,用于将箱体定位在某一相对固定水域,使监测装置不易被水流和刮风带走。整个箱体为塑料箱体,文件框的材料使用的是PC材料,质量轻、抗冲击性能好、能抵抗酸碱的侵蚀,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寒性,化学稳定性好,且具有较高的刚性和韧性,机械强度好,耐环境应力开裂性也比较好。

使用上述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进行环境监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指示生物培养与准备

先在实验室条件下田螺或者坑螺,把24 h内新出生的长势一致的幼螺于室外养殖池中培养1~2周,做指示生物准备;

(2)装置安装

在装置组装前,把10只指示生物投放到其中一个装有尼龙网和过滤棉片3的文件框11中,再和另一个装有尼龙网和过滤棉片3的文件框11对插组合成培养箱(如图2所示);其中,在不同的监测环境投放方式如下:

当监测环境为水田、湿地、河溪时,把组装好的培养箱平放插入土中2 cm,露出土面6 cm,并分别在如图1所示的位置插上四根固定竿4固定即可;

当监测环境为池塘、水库时,在投入前,用尼龙扎在两个文件框交接处捆绑牢固,在培养箱一端系上尼龙绳,然后把培养箱投放到池塘、水库,由重力作用自由下降到池塘、水库底部,尼龙绳的另一端系在岸上;

(3)培养阶段

田螺和坑螺是滤食性软体动物,培养箱是镂空的,尼龙网滤掉残渣,方便水体流动,流过的水含有藻类以及过滤棉片3着生的藻类可供螺类取食,无需人工投喂;

(4)取样

可分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取样,只需把培养箱取出,把尼龙扎剪断或把固定竿4拔掉,即可全部取回样品,并送回实验室测定样品的死亡率、生长率、指示生物体内污染的含量以及各种理化性质。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它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