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6微水密度检测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2368发布日期:2019-05-21 20:32阅读:945来源:国知局
SF6微水密度检测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SF6微水密度检测传感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力系统中,为了减小维护的工作量,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于是大多采用GIS(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它由断路器、母线、隔离开关、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避雷器、套管、接地刀等元件组合而成的高压配电装置,GIS采用的是绝缘性能和灭弧性能优异的六氟化硫(SF6)气体作为绝缘和灭弧介质,并将所有的高压电器元件密封在接地金属筒中。其中,GIS内部的气密性和绝缘气体SF6的微水含量大小关乎到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现有的SF6微水传感器采用普通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直接与处理器相连接,成本高,同时导致得到的含水量信号不精确。目前检测传感器采用一体设计,然而一体设计存在手工操作效率低、不方便安装和维护以及安全性差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SF6微水密度检测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空腔内,实现了传感器与电路板分离设置,防护可靠,结构简单,安装和维护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SF6微水密度检测传感器包括连接器、底座以及电路保护壳,所述电路保护壳上端设置有防爆防水连接器,所述电路保护壳下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底座一端与所述连接器相连接,所述底座另一端设置有堵头式端盖,所述电路保护壳内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上固定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通过导线连接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包括温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固定于所述底座的上端并伸入到底座内部。

优选的,所述底座上固定有温湿度传感器固定片和压力传感器固定片,所述温湿度传感器一端固定于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固定片上,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另一端伸入到所述底座的空腔内,所述压力传感器一端固定于所述压力传感器固定片上,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座的通气孔相对。

优选的,所述温湿度传感器上套设有第一密封垫片,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通气孔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垫片。

优选的,所述底座两端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底座的螺纹孔连接,所述堵头式端盖与所述底座的另一个螺纹孔连接。

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一种SF6微水密度检测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空腔内,实现了传感器与电路板分离设置,防护可靠,底座与电路保护壳分体设置,结构简单,安装和维护方便。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SF6微水密度检测传感器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SF6微水密度检测传感器立体图。

附图标记

1、连接器;2、底座;3、电路保护壳;4、防爆防水连接器;5、支架;6、堵头式端盖;7、温湿度传感器固定片;8、第一密封垫片;9、温湿度传感器;10、第二密封垫片;11、压力传感器;12、压力传感器固定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SF6微水密度检测传感器剖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SF6微水密度检测传感器立体图,如图1-2所示,一种SF6微水密度检测传感器包括连接器1、底座2以及电路保护壳3,电路保护壳3上端设置有防爆防水连接器4用于了连接通讯线实现信号的输出。电路保护壳4下端与底座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实现了电路保护壳3与底座2分体设置方便检修和安装。底座2一端与连接器1相连接,用于接通待测设备。底座2两端设置有螺纹孔,连接器1与底座2的螺纹孔连接,底座2另一端设置有堵头式端盖6,堵头式端盖6与底座2的另一个螺纹孔连接,方便其它类型的气体监测装置或传感器接入,该孔闲置时可以用堵头式端盖6封堵。电路保护壳3内设置有支架5,支架5上固定有电路板,电路板通过导线连接有传感器,传感器包括温湿度传感器9和压力传感器11,温湿度传感器9和压力传感器11固定于底座2的上端并伸入到底座2内部。底座2上固定有温湿度传感器固定片7和压力传感器固定片12,温湿度传感器9一端固定于温湿度传感器固定片7上,温湿度传感器9另一端伸入到底座2的空腔内,压力传感器11一端固定于压力传感器固定片12上,压力传感器11的另一端与底座2的通气孔相对。温湿度传感器9上套设有第一密封垫片8,压力传感器11与通气孔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垫片10,防止气体泄漏。底座2的空腔空间小巧使得整体体积小,同时实现了传感器与电路板分离设置,防护可靠。

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一种SF6微水密度检测传感器,传感器设置于底座2的空腔内,实现了传感器与电路板分离设置,防护可靠,底座2与电路保护壳3分体设置,结构简单,安装和维护方便。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应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