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总线智能漏电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17317发布日期:2019-08-13 20:19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二总线智能漏电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漏电检测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二总线智能漏电传感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仪器、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家用电器的普及,使得家用电器的用电安全性问题不可忽视。漏电电流、绝缘电阻、电气强度并称为电气安全性能中的3大电参数,其中漏电电流,尤其是工作温度下的漏电电流是最能确切反映实际工作状态的安全电参数;因当电源线一端接地,且人体触及电器外壳的情况下,电器漏电电流会通过人体流人大地,可能导致人身伤亡,故漏电电流也是一个对人体安全有着直接影响的电参数。现有的漏电电流一般采用漏电传感器检测,目前采用RS485总线将漏电传感器采集的信号传递至主机,因RS485总线需单独接+12v-12vGND,另外还需加上两根线通讯,共计五根,现场容易接错,且装置本身比较小,相应的接线端子也比较小,从而加大了接线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二总线智能漏电传感器,通过总线连接,可经一台主机控制128台从设备,通讯速率高达9200bps,且可以实时上传故障数据,瞬态响应可达到200ms以内,简化了现场施工工艺,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总线智能漏电传感器,包括至少一个漏电传感器本体和主机,所述漏电传感器依次经第一总线接口、总线、第二总线接口与所述主机相连,所述漏电传感器本体包括用于采集漏电信号的电流互感器、用于将所述漏电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的信号调理模块、滤波模块、判断模块、中央处理模块和继电器,所述电流互感器与所述滤波模块相连,所述滤波模块与所述信号调理模块相连,所述信号调理模块与所述判断模块相连,所述判断模块与所述中央处理模块相连,所述中央处理模块与所述继电器相连,所述继电器与报警模块相连,所述中央处理模块还经所述总线与所述主机相连。

优选的,信号调理模块为由比较电路和二极管组成的信号调理电路。

优选的,所述报警模块为报警灯或报警铃。

优选的,所述总线为由供电线和通讯线组成的双绞线。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采用上述结构的二总线智能漏电传感器,通过总线连接,可经一台主机控制128台从设备,通讯速率高达9200bps,且可以实时上传故障数据,瞬态响应可达到200ms以内,简化了现场施工工艺,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种二总线智能漏电传感器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种二总线智能漏电传感器的电路原理图。

其中:1、电流互感器;2、信号调理模块;3、滤波模块;4、判断模块;5、继电器;6、报警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本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本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种二总线智能漏电传感器的结构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种二总线智能漏电传感器的电路原理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漏电传感器本体和主机,漏电传感器依次经第一总线接口、总线、第二总线接口与主机相连,漏电传感器本体包括用于采集漏电信号的电流互感器1、用于将漏电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的信号调理模块2、滤波模块3、判断模块4、中央处理模块和继电器5,其中,信号调理模块2为由比较电路和二极管组成的信号调理电路,滤波模块3为由电容和电感组成的滤波电路,电流互感器1与滤波模块3相连,滤波模块3与信号调理模块2相连,信号调理模块2与判断模块4相连,判断模块4与中央处理模块相连,中央处理模块与继电器5相连,继电器5与报警模块6相连,本实施例中,报警模块6为报警灯或报警铃。中央处理模块还经总线与主机相连,总线为由供电线和通讯线组成的双绞线,当发生接地故障时,电流互感器1采集到漏电电流,而后经滤波模块3进行滤波,经信号调理模块2将电流信号转换为直流电压信号,然后将直流电压信号传输至判断模块4与基准电压进行比较,若采集的电压值大于基准电压,则将此信号传输至中央处理模块,中央处理模块控制继电器5吸合,报警模块6形成闭合回路,进行报警,并将此报警信号经总线传输至主机中显示存储。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采用上述结构的二总线智能漏电传感器,通过总线连接,可经一台主机控制128台从设备,通讯速率高达9200bps,且可以实时上传故障数据,瞬态响应可达到200ms以内,简化了现场施工工艺,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