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装置、处理方法及计算机程序与流程

文档序号:20620804发布日期:2020-05-06 20:47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处理装置、处理方法及计算机程序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处理装置、处理方法及计算机程序。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7年9月21日提出的日本申请第2017-181794号的优先权,援引在所述日本申请中记载的全部记载内容。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通信终端位置判定装置,在将电子钥匙接收到来自驾驶座席天线的电波时的驾驶座席侧接收信号强度hd和电子钥匙接收来自副驾驶座席天线的电波时的副驾驶座席侧接收信号强度hp分别作为x轴和y轴的x-y正交坐标系中,确定由多个直线式构筑的、作为在判定电子钥匙位置(车内或车外)时的基准的判定线l。并且,基于根据驾驶座席侧接收信号强度hd和副驾驶座席侧接收信号强度hp决定的坐标点p相对于判定线l位于什么位置,来判定电子钥匙的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43795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处理装置对检测器在第一检测位置及第二检测位置检测到的检测强度针对每个检测位置进行处理,所述检测器检测从多个发出源发出的检测对象,所述处理装置具备:二维化部,将对于任意一对发出源的检测强度转换为将对于一个发出源的检测强度作为x轴的值且将对于另一个发出源的检测强度作为y轴的值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划定部,在所述坐标点的二维分布中,划定包括混合存在区域的规定区域,该混合存在区域是与所述第一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及与所述第二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混合存在的区域;及置换部,将划定的被划定区域中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置换为与另一对发出源相关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处理方法对检测器在第一检测位置及第二检测位置检测到的检测强度针对每个检测位置进行处理,所述检测器检测从多个发出源发出的检测对象,所述处理方法包括:将对于任意一对发出源的检测强度转换为将对于一个发出源的检测强度作为x轴的值且将对于另一个发出源的检测强度作为y轴的值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的步骤;在所述坐标点的二维分布中,划定包括混合存在区域的规定区域的步骤,该混合存在区域是与所述第一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及与所述第二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混合存在的区域;及将划定的被划定区域中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置换为与另一对发出源相关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的步骤。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计算机程序使计算机执行如下的处理:基于检测器在第一检测位置及第二检测位置检测到的检测强度,将对于任意一对发出源的检测强度转换为将对于一个发出源的检测强度作为x轴的值且将对于另一个发出源的检测强度作为y轴的值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所述检测器检测从多个发出源发出的检测对象,在所述坐标点的二维分布中,划定包括混合存在区域的规定区域,该混合存在区域是与所述第一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及与所述第二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混合存在的区域,将划定的被划定区域中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置换为与另一对发出源相关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

此外,本发明不仅能够作为具备这样的特征性的处理部的处理装置来实现,也能够作为将该特征性的处理作为步骤的处理方法来实现,或者作为用于使计算机执行该步骤的计算机程序来实现。另外,能够将本发明作为实现处理装置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半导体集成电路来实现,或者作为包括处理装置的其他系统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车辆用通信系统的一个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在二维坐标系中表示由便携设备在车内及车外测定到的接收信号强度的例子的例示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的主要部分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功能框图。

图4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在接收信号强度(坐标点)的二维分布中,包括车内检测坐标点及车外检测坐标点混合存在的部分在内的混合存在区域的说明图。

图6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中的划定部的处理的说明图。

图7是概念性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中的置换部的处理的概念图。

图8是概念性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中的计算部的处理的概念图。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的主要部分构成的另一例的功能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要解决的课题]

另一方面,如以上那样,为了求出判定电子钥匙的位置是车内还是车外的判定式,在车内及车外对电子钥匙接收的电波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检测,基于检测结果导出该判定的判定式。

即,在车内及车外,对电子钥匙接收(检测)到从包括驾驶座席天线及副驾驶座席天线的多个发出源发出的检测对象(电波)的情况下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检测。并且,根据该检测结果求出对在车内检测到的接收信号强度和在车外检测到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划分的判定式。以后,使用接收信号强度及该判定式,判定电子钥匙的位置。

因此,为了获得正确的判定式,需要明确地划分与车内相关的接收信号强度和与车外相关的接收信号强度。但是,在实际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结果中,大多情况下存在车内及车外的接收信号强度重复或混合存在的部分,难以明确地划分。但是,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通信终端位置判定装置中,无法解决这样的问题。

因此,以提供如下的处理装置、处理方法及计算机程序为目的,即,在对从多个发出源发出的检测对象进行检测的检测器在第一检测位置及第二检测位置检测到的检测强度中,能够明确地划分与所述第一检测位置相关的检测结果和与所述第二检测位置相关的检测结果。

[本公开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在对从多个发出源发出的检测对象进行检测的检测器在第一检测位置及第二检测位置检测到的检测强度中,能够明确地划分与所述第一检测位置相关的检测结果和与所述第二检测位置相关的检测结果。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将下面记载的实施方式的至少一部分任意组合。

(1)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处理装置对检测器在第一检测位置及第二检测位置检测到的检测强度针对每个检测位置进行处理,所述检测器检测从多个发出源发出的检测对象,所述处理装置具备:二维化部,将对于任意一对发出源的检测强度转换为将对于一个发出源的检测强度作为x轴的值且将对于另一个发出源的检测强度作为y轴的值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划定部,在所述坐标点的二维分布中,划定包括混合存在区域的规定区域,该混合存在区域是与所述第一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及与所述第二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混合存在的区域;及置换部,将划定的被划定区域中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置换为与另一对发出源相关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

在上述一个方式的处理装置中,所述二维化部将既是由所述检测器检测到的检测强度也是对于任意一对发出源的检测强度转换为坐标点的二维分布。在这样表示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中,所述划定部划定包括与所述第一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及与所述第二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的混合存在区域的规定区域。所述置换部将划定的被划定区域中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置换为与另一对发出源相关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

因此,将对于所述一对发出源的检测强度(坐标点的二维分布)中的与所述第一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及与所述第二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的混合存在区域置换为坐标点的混合存在程度低的与另一对发出源相关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能够提高每个检测位置的处理中的正确性。

(2)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处理装置具备计算部,该计算部在由所述置换部进行置换后,计算对与所述第一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及与所述第二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进行划分的一次式。

上述一个方式的处理装置在由所述置换部进行置换之后,利用由所述计算部计算出的一次式划分与所述第一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及与所述第二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

因此,能够明确地划分与所述第一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及与所述第二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所以能够提高每个检测位置的处理中的正确性。

(3)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处理装置,所述多个发出源是3个以上,所述处理装置具备第一选择部,该第一选择部在所述坐标点的二维分布中,选择与所述第一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及与所述第二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混合存在的混合存在率最小的发出源对,所述划定部对由所述第一选择部选择的被选择发出源对,进行所述规定区域的划定。

在上述一个方式的处理装置中,所述划定部对与所述第一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及与所述第二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混合存在的混合存在率最小的发出源对,进行所述规定区域的划定。

因此,能够尽可能地减少由所述置换部置换的区域,所以能够减少数据处理量,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每个检测位置的处理中的正确性。

(4)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处理装置具备第二选择部,该第二选择部选择与所述被划定区域对应的对应区域中的所述混合存在率比所述被划定区域的所述混合存在率小的其他发出源对,所述置换部将所述被划定区域中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置换为由所述第二选择部选择的发出源对的所述对应区域中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

在上述一个方式的处理装置中,所述被划定区域中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被置换为所述对应区域中的所述混合存在率比所述被划定区域的所述混合存在率小的另一发出源对中的所述对应区域中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

因此,与不进行该置换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每个检测位置的处理中的正确性。

(5)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处理装置具备:判定部,在由所述第二选择部选择的发出源对中,进行所述对应区域中的坐标点的混合存在率是否大于规定的阈值的判定;及数据消减部,基于所述判定的结果,进行消减所述检测强度的数据数量的处理。

在上述一个方式的处理装置中,例如,在由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所述对应区域中的坐标点的混合存在率大于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数据消减部消减所述检测强度的数据数量。以后,基于数据数量降低了的检测强度,进行基于所述二维化部、所述第一选择部、所述划定部、所述第二选择部及所述置换部的处理。

因此,即使在与所述第一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及与所述第二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的混合存在率高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每个检测位置的处理中的正确性。

(6)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处理方法对检测器在第一检测位置及第二检测位置检测到的检测强度针对每个检测位置进行处理,所述检测器检测从多个发出源发出的检测对象,所述处理方法包括:将对于任意一对发出源的检测强度转换为将对于一个发出源的检测强度作为x轴的值且将对于另一个发出源的检测强度作为y轴的值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的步骤;在所述坐标点的二维分布中,划定包括混合存在区域的规定区域的步骤,该混合存在区域是与所述第一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及与所述第二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混合存在的区域;及将所划定的被划定区域中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置换为与另一对发出源相关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的步骤。

在上述一个方式的处理方法中,由所述检测器检测到的检测强度且为对于任意一对发出源的检测强度被转换为坐标点的二维分布。在这样表示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中,划定包括与所述第一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及与所述第二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的混合存在区域的规定区域,划定的被划定区域中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被置换为与另一对发出源相关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

因此,能够将对于所述一对发出源的检测强度(坐标点的二维分布)中的与所述第一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及与所述第二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的混合存在区域置换为坐标点的混合存在程度低的与另一对发出源相关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提高每个检测位置的处理中的正确性。

(7)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计算机程序使计算机执行如下的处理,即,基于检测器在第一检测位置及第二检测位置检测到的检测强度,将对于任意一对发出源的检测强度转换为将对于一个发出源的检测强度作为x轴的值且将对于另一个发出源的检测强度作为y轴的值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所述检测器检测从多个发出源发出的检测对象;在所述坐标点的二维分布中,划定包括混合存在区域的规定区域,该混合存在区域是与所述第一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及与所述第二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混合存在的区域;将划定的被划定区域中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置换为与另一对发出源相关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

在上述一个方式的计算机程序中,将由所述检测器检测到的检测强度且为对于任意一对发出源的检测强度变换为坐标点的二维分布。在这样表示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中,划定包括与所述第一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及与所述第二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的混合存在区域的规定区域,将划定的被划定区域中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置换为与另一对发出源相关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

因此,将对于所述一对发出源的检测强度(坐标点的二维分布)中的与所述第一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及与所述第二检测位置相关的坐标点的混合存在区域置换为坐标点的混合程度低的与另一对发出源相关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能够提高每个检测位置的处理中的正确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处理方法及计算机程序的具体例子。此外,本发明不限于这些例示,而由权利要求的范围表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的范围等同的意思及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为了便于说明,下面,列举权利要求的范围中记载的发出源、检测对象及检测位置分别是设置于车辆的发送天线、该发送天线发送的信号(电波)及车内/车外的情况的例子进行说明。

但是,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例如,所述检测对象可以是电波以外的光、热、声音等。

图1是示出车辆用通信系统100的一个构成例的示意图。图1的车辆用通信系统100具备:车载设备6,使用设置于车辆c的3个发送天线3及1个接收天线4收发各种信号;及便携设备2(检测器),与车载设备6之间收发信号。

3个发送天线3包括第一发送天线31、第二发送天线32及第3发送天线33。第一发送天线31设置于驾驶座席侧的支柱,第二发送天线32设置于副驾驶座席侧的支柱。第一发送天线31、第二发送天线32及第3发送天线33向便携设备2发送信号。

第3发送天线33设置于车辆c的车室内中央部。例如,在车辆c具备驾驶座席、副驾驶座席及一列后部座席的情况下,第3发送天线33设置于在该驾驶座席及副驾驶座席之间设置的扶手、控制台盒等的适当部位。

下面,也将第一发送天线31、第二发送天线32及第3发送天线33略称为发送天线31、32、33。

接收天线4设置于后部座席的中央部。例如,设置于后部座席中央的座席下、靠背等的适当部位。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c的前进方向右侧是驾驶座席侧,前进方向左侧是副驾驶座席侧。接收天线4从便携设备2接收后述的响应信号。

另外,在车辆c上,在外表面设置有多个车辆门请求开关5。具体地说,在驾驶座席外侧的门把手上设置有第一车辆门请求开关51,并且在副驾驶座席外侧的门把手上设置有第二车辆门请求开关52。各车辆门请求开关5例如由用于对设置有车辆门请求开关的门进行上锁或解锁的按下式开关、检测用户的手与门把手的接触的接触传感器等构成。此外,各车辆门请求开关5的用于对设置有车辆门请求开关的门进行上锁的结构和用于解锁的结构可以是分体的。

车载设备6经由发送天线31、32、33利用无线发送用于判定便携设备2的位置的信号。便携设备2接收从发送天线31、32、33发送来的信号,测定(检测)接收到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检测强度)。针对车载设备6发送来的信号,便携设备2利用无线向车载设备6发送包括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响应信号。车载设备6接收从便携设备2发送来的响应信号,基于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括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用户(便携设备2)处于车内还是处于车外的判定,执行与判定结果对应的规定处理。例如,车载设备6执行车辆门的上锁或解锁、发动起动、车辆门忘上锁的警告等处理。

上述的便携设备2的所在位置的判断基于规定的判定式进行。该判定式根据预先进行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测定结果计算。

便携设备2在车内及车外的多个部位测定对于从发送天线31、32、33发送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将在车内及车外由便携设备2测定到的结果都表示为二维坐标系。根据这样的二维坐标系上的测定结果的分布,求出对在车内测定到的结果和在车外测定到的结果进行划分的确定式,将该确定式用作便携设备2的所在位置的判断中的判定式。

图2是示出在二维坐标系中表示在车内及车外由便携设备2测定到的接收信号强度的例子的例示图。在图2中,将对于来自一个发送天线及另一个发送天线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分别设为x轴(一个发送天线)及y轴(另一个发送天线)。在图2中,用“○”或“◇”绘制由在规定的位置便携设备2测定到的各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值决定的坐标点。另外,在图2的(a)及图2的(b)中,“◇”表示与车外相关的测定结果,“○”表示与车内相关的测定结果。

在图2的(a)中,示出与在车内测定到的结果相关的坐标点和与在车外测定到的结果相关的坐标点不混合存在的二维分布。在图2(a)的情况下,根据该坐标点的二维分布,能够简单地求出对在车内测定到的结果(坐标点)和在车外测定到的结果(坐标点)进行划分的确定式(图2的(a)中用实线表示)。

但是,在图2的(b)中,示出在车内测定到的结果(坐标点)和在车外测定到的结果(坐标点)混合存在(一部分重复)的二维分布。在图2的(b)的情况下,导出对在车内测定到的结果(坐标点)和在车外测定到的结果(坐标点)进行划分的判定式是困难的。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构成为能够解决该问题。下面,详细地说明。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的主要部分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功能框图。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具备cpu(中央处理单元)10、存储部11、二维化部12、第一选择部13、划定部14、第二选择部15、置换部16、判定部17、计算部18及数据消减部19。

存储部11是eprom(electricallyerasableprogrammable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闪存等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存储部11存储控制程序,该控制程序用于通过使cpu10控制处理装置1的各构成部的动作,由此导出在便携设备2的所在位置的判定中使用的判定式。另外,存储部11存储在判定部17的判定中使用的阈值。

二维化部12将在车内(第一检测位置)及车外(第二检测位置)检测到的、对于任意一对发送天线3(发出源)的接收信号强度(检测强度)表示在二维坐标系中。如图2所示,二维化部12将对于来自两个发送天线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分别作为x轴及y轴,作为由接收信号强度的值决定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绘制于二维坐标系。即,二维化部12将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结果进行二维分布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3个发送天线31、32、33,所以能够有3c2(3个)发送天线对的组合。二维化部12对所有的发送天线对的接收信号强度都进行该二维分布化。

下面,将与车内的检测结果相关的坐标点称为车内检测坐标点,将与车外的检测结果相关的坐标点称为车外检测坐标点。

第一选择部13基于二维分布化后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结果(坐标点)进行一次选择,该一次选择选择所有发送天线对中的坐标点的混合存在率整体上最小的发送天线对。该坐标点的混合存在率基于包括车内检测坐标点及车外检测坐标点混合存在的部分在内的混合存在区域的面积求出。详细的坐标点的混合存在率的求出方法后述。

划定部14在利用所述一次选择所选择的被选择发送天线对(下面,仅称为被选择对)中,利用特定的图形包围而划定包括车内检测坐标点及车外检测坐标点的混合存在区域在内的规定区域。该图形例如是正方形。该正方形是包括全部所述混合存在区域的最小的正方形。通过形成为正方形,以后的处理(运算)变得容易。但是,不限于此,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三角形。下面,将由划定部14划定的包括混合存在区域的区域称为被划定区域。

第二选择部15进行二次选择,该二次选择选择与所述被划定区域对应的区域中的坐标点的混合存在率比所述被划定区域本身的坐标点的混合存在率小的其他发送天线对。

具体地说,第二选择部15对所述被划定区域中的混合存在区域的面积与在除了所述被选择对(被选择发出源对)之外的其他所有的发送天线对中的与所述被划定区域对应的区域(下面,称为对应区域)中的混合存在区域的面积进行比较。第二选择部15基于比较的结果进行该二次选择。

置换部16将所述被选择对的所述被划定区域中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置换为与其他发送天线对相关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换言之,置换部16将所述被选择对的所述被划定区域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置换为由第二选择部15选择的发送天线对的所述对应区域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

判定部17在由第二选择部15选择的发送天线对中,进行与所述被选择对的所述被划定区域对应的对应区域中的坐标点的混合存在率是否大于规定的阈值的判定。下面,列举所述阈值为“0%”的情况为例子进行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所述阈值例如只要在0~10%的范围内即可。

数据消减部19基于由判定部17判定的结果,进行对所述检测结果(接收信号强度)的数据数量进行消减的处理。例如,在判定部17判定为由第二选择部15选择的发送天线对的对应区域中的坐标点的混合存在率大于阈值的情况下,数据消减部19对便携设备2的检测结果(接收信号强度)进行剔除(日语:間引き)等消减数据数量的处理。

计算部18在由第二选择部15选择的发送天线对的对应区域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与所述被选择对的所述被划定区域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置换之后,计算对所述车内检测坐标点及所述车外检测坐标点进行划分的一次式。即,计算部18计算一次判定式,该一次判定式对在由置换部16进行的置换处理后获得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结果的二维分布,确定车内检测坐标点及车外检测坐标点的边界。

cpu10将预先存储于存储部11或rom(未图示)的控制程序载入ram(未图示)上并执行,进行上述的各构成部的控制,使装置整体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进行动作。

图4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下面,说明如图2的(b)所示,在车内检测坐标点及车外检测坐标点混合存在的情况下,导出对车内检测坐标点和车外检测坐标点进行划分的判定式的处理。

首先,将由便携设备2检测到的、对于发送天线31、32、33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二维分布化。即,二维化部12针对由3个发送天线31、32、33构成的所有发送天线对,将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结果绘制为坐标点的二维分布,进行检测结果的二维分布化(步骤s101)。关于该处理,已经说明,省略详细的说明。

接着,第一选择部13基于获得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求出所有发送天线对的车内检测坐标点及车外检测坐标点的混合存在率(步骤s102)。

下面,说明坐标点的混合存在率的求出方法。图5是示出在接收信号强度(坐标点)的二维分布中包括车内检测坐标点及车外检测坐标点混合存在的部分在内的混合存在区域的说明图。此外,在图5中,为了方便,x轴表示对于第一发送天线31的接收信号强度,y轴表示对于第二发送天线32的接收信号强度。

首先,用直线分别包围车内检测坐标点的组及车外检测坐标点的组。详细地说,在各组中用直线将分离最远的坐标点相连,获得规定的多边形。将与车内检测坐标点的组相关的多边形(用单点划线表示)及与车外检测坐标点的组相关的多边形(用虚线表示)相互重叠的部分设为混合存在区域d(参照图5中的阴影线部分)。另外,将混合存在区域d的面积相对于多边形整体的面积设为车内检测坐标点及车外检测坐标点的混合存在率(下面,也仅称为混合存在率)。

第一选择部13基于步骤s102中的计算结果进行一次选择,选择所有的发送天线对中的所述混合存在率最小的发送天线对(步骤s103)。下面,通过所述一次选择,选择发送天线31、32作为被选择对,图5中的x轴表示对于发送天线31的接收信号强度,y轴表示对于发送天线32的接收信号强度。

接着,划定部14在所述被选择对中用正方形包围而划定车内检测坐标点及车外检测坐标点的混合存在区域d(步骤s104)。

图6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中的划定部14的处理的说明图。划定部14用将混合存在区域d全部包括的最小的正方形(在图6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包围混合存在区域d。即,在图6中,被划定区域f是由“300~500”的x轴范围及“100~300”的y轴范围确定的区域。

第二选择部15计算除了所述被选择对(发送天线31、32)之外的其他的所有发送天线对(发送天线31、33及发送天线32、33)的对应区域的混合存在率(步骤s105)。关于该混合存在率的计算,已经说明,省略详细的说明。

接着,第二选择部15进行基于步骤s105中的计算结果来选择除了被选择对以外的其他发送天线对的二次选择(步骤s106)。即,第二选择部15对被划定区域f中的混合存在区域d的面积与发送天线31、33的发送天线对及发送天线32、33的发送天线对的对应区域的混合存在区域的面积进行比较。第二选择部15从发送天线31、33的发送天线对及发送天线32、33的发送天线对中选择对应区域的混合存在率比被划定区域f的混合存在率小的发送天线对。

判定部17在由第二选择部15选择的发送天线对中,进行与被划定区域f对应的对应区域的混合存在率是否大于“0%”的判定(步骤s107)。

在判定部17判定为由第二选择部15选择的发送天线对的对应区域中的混合存在率大于“0%”的情况下(步骤s107:是),数据消减部19对便携设备2的检测结果(接收信号强度)实施剔除等消减数据数量的处理(步骤s110)。具体地说,数据消减部19对对于由第二选择部15选择的发送天线对的检测结果(接收信号强度)实施消减数据数量的处理。之后,处理返回步骤s107。

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不限于此。可以构成为在由第二选择部15实施了消减数据数量的处理之后,处理返回步骤s101。

另一方面,在由第二选择部15选择的发送天线对的对应区域中的混合存在率为“0%”的情况下,判定部17判定为对应区域中的混合存在率不大于“0%”(步骤s107:否)。此时,置换部16对在步骤s106中由第二选择部15选择的发送天线对的对应区域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与被选择对的被划定区域f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进行置换(步骤s108)。

图7是概念性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中的置换部16的处理的概念图。置换部16将由第二选择部15选择的发送天线对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中的相当于与被划定区域f对应的对应区域(x轴范围为“300~500”,y轴范围为“100~300”)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置换为被选择对的被划定区域f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图7概念性地示出置换部16的处理结果。

接着,计算部18对于由置换部16进行的置换处理所获得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参照图7),计算对车内检测坐标点及车外检测坐标点的边界进行确定的一次判定式(步骤s109)。

图8是概念性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的计算部18的处理的概念图。如图8所示,对通过由置换部16进行的置换处理所获得的坐标点的二维分布而言,车内检测坐标点及车外检测坐标点既不重复也不混合存在。计算部18分别计算被划定区域f(x轴范围为“300~500”、y轴范围为“100~300”)的判定式及除了被划定区域f以外的区域的判定式。在图8中,图示由计算部18计算出的一次判定式。

车载设备6从便携设备2接收接收信号强度,基于接收到的接收信号强度及由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如上述那样获得的判定式,判定用户(便携设备2)处在车内还是处在车外。

在二维坐标系中将与一对发送天线相关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结果表示为坐标点的情况下,多数情况下存在车内检测坐标点及车外检测坐标点混合存在的混合存在区域d。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明确地划分车内检测坐标点和车外检测坐标点。

在该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针对混合存在区域d,置换为另一对发送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坐标点的二维分布),由此能够明确地划分车内检测坐标点和车外检测坐标点。

由此,能够简单地计算对车内检测坐标点与车外检测坐标点的边界进行确定的正确的判定式。另外,通过使用这样计算出的判定式,例如也提高了便携设备2的所在位置的判定的正确性。

以上,列举使用3个发送天线31、32、33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也能够应用于使用3个以上的发送天线的情况。

此外,本实施方式不限于以上的记载。上述的二维化部12、第一选择部13、划定部14、第二选择部15、置换部16、判定部17、计算部18及数据消减部19可以由硬件逻辑构成,也可以通过cpu10执行规定的程序而以软件方式构筑。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的主要部分构成的另一例的功能框图。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可以构成为能够从记录介质20获取控制程序20a。

控制程序20a可以是以计算机能够读取的方式记录于记录介质20的形态。存储部11存储由未图示的读出装置从记录介质20读出的控制程序20a。记录介质20是cd(compactdisc:光盘)-rom、dvd(digitalversatiledisc:数字多功能光盘)-rom、bd(blu-ray(注册商标)disc:蓝光光盘)等的光盘、软盘、硬盘等磁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另外,也可以从与未图示的通信网连接的未图示的外部计算机下载本实施方式的控制程序20a,并存储于存储部11。

另外,控制程序20a可以包括用于使cpu10以软件方式构筑二维化部12、第一选择部13、划定部14、第二选择部15、置换部16、判定部17、计算部18及数据消减部19的程序。

应认为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都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的意思表示,而由权利要求的范围表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的范围等同的意思及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标号说明

1处理装置

10cpu

12二维化部

13第一选择部

14划定部

15第二选择部

16置换部

17判定部

18计算部

19数据消减部

d混合存在区域

f被划定区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