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自动识别样本的成像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19106发布日期:2020-02-14 16:02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自动识别样本的成像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物科技医疗辅助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能自动识别样本的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在过去30年里,辅助生殖技术(art)彻底改变了人类不育(infertility)的治疗,并且已经变得普遍。随着art被广泛运用,相关科室的医生需要观测的样本数量也越来越多。

通常医生是在盛装有样本的载物托盘外贴上普通标签纸,并在标签纸上手写记录样本编号以及信息。在观察时依次记录各个样本的编号,然后将结果与该样本进行一一对应,但这依然存在发生错误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能自动识别样本的成像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手写标签容易出现错误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自动识别样本的成像系统,该一种能自动识别样本的成像系统包括:

载物托盘,其设置有若干凹陷用于承载胚胎、卵母细胞或干细胞;

光学装置,其为载物托盘拍照,包括光源、聚光装置、物镜以及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聚光装置、载物托盘、物镜以及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依次设置在光源的光学路径上;

识别装置,其包括电子标签,天线以及电子阅读器,天线与电子阅读器与电子标签电子信号匹配,电子标签设置于载物托盘上远离光源一侧,天线与电子阅读器电信号连接,并朝向电子标签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自动识别样本的成像系统在对样本拍照或观察的同时,通过天线扫描电子标签,并通过对应的电子阅读器读取并记录,在计算机中与拍照得到的图片关联,无需人工手动记录或匹配,既提高了效率,又大大降低了错误发生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能自动识别样本的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圆盘的俯视图;

图3是图1中载物托盘与电子标签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见图1至图3,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能自动识别样本的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圆盘的俯视图;图3是图1中载物托盘与电子标签的剖视图。

一种能自动识别样本的成像系统包括:圆盘1、载物托盘2、光学装置3以及识别装置4。

圆盘1自其圆心向外辐射状设置有若干隔板,且该隔板均匀设置。该隔板将圆盘1分隔成若干个相同的扇形区域,且圆盘1于每一扇形区域中部均设有一凹槽。每一凹槽成长条状,且自靠近圆盘1圆心处向远离圆心的方向延伸设置,从而使该凹槽自圆盘1的圆心向外辐射状设置,且该凹槽均匀设置。

圆盘只是放置载物托盘2的其中一种形式,类似地,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矩形、直线型等结构形式在放置载物托盘2。

载物托盘2设置在圆盘1的凹槽内,用于承载胚胎、卵母细胞或干细胞。该载物托盘2自圆盘1的圆心向外辐射状设置,且载物托盘2均匀设置。每一载物托盘2均匀设置有若干圆形的凹陷,且每一载物托盘2上的若干凹陷的中心与圆盘1的圆心位于同一直线上。每一凹陷内承载一个胚胎、卵母细胞或干细胞。

光学装置为载物托盘2拍照,包括光源31、聚光装置32、物镜33、折射装置34以及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35。聚光装置32、载物托盘2、物镜33以及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35依次设置在光源31的光学路径上。聚光装置32为聚光镜,用于对光源31产生的光线进行汇聚。折射装置34设置于物镜33和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35之间,折射装置34的设置是为了缩短整个成像系统的竖直距离。

识别装置包括电子标签41,天线42以及电子阅读器43。天线42与电子阅读器43采用与电子标签41电子信号匹配的型号。电子标签41设置于载物托盘2上,天线42与电子阅读器43电信号连接,并朝向电子标签41布置。为了避免光源31的干扰,电子标签41布置于载物托盘2远离光源31的一侧,天线42与物镜33连接,并朝向电子标签41。在本实施例中,电子标签41采用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标签,相对应的,电子阅读器43也采用rfid阅读器。

电子阅读器43与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35均与计算机连接。在观测时,电子阅读器43读取电子标签41的信息,并将数据传回计算机。同时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35将拍摄到的胚胎照片也传回计算机,两个数据建立关联,实现数据的录入。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自动识别样本的成像系统在对样本拍照或观察的同时,通过天线扫描电子标签,并通过对应的电子阅读器读取并记录,在计算机中与拍照得到的图片关联,无需人工手动记录或匹配,既提高了效率,又大大降低了错误发生的概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