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水检测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64643发布日期:2019-12-10 20:38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水检测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质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水检测取样装置。



背景技术:

地下水检测是指对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各项化学指标进行检测分类,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水量比较稳定,水质也好,地下水水质检测主要针对农田灌溉用水、工矿及城市用水。

检测前需要将水从地下采上来,传统的方法是将桶用绳子悬挂,摇动绳子,将桶翻转来舀水,有时由于受到浮力较大,不容易将筒翻转,费时费力,而且因为取水口大小的不确定,也不容易将桶翻转,且搅动太大,容易影响采样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地下水检测取样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地下水检测取样装置,包括取水筒和套筒,所述取水筒外部套设有所述套筒,所述套筒底部开口,所述套筒的外壁顶端对称设置有若干气囊,所述取水筒内部设置有橡胶塞,所述橡胶塞与所述取水筒内壁贴合,并且可沿所述取水筒内壁上下滑动,所述橡胶塞上连接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上端贯穿所述取水筒的顶面、并与所述套筒的内顶面连接;所述取水筒底部连通设置有若干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位于所述取水筒内的一端设置有过滤网,所述取水筒底面沿圆周均匀悬挂有若干重锤,所述取水筒的上顶面还连接有提拉绳,所述提拉绳上端穿过所述套筒并位于所述套筒外。

优选地,所述取水筒的外壁与所述套筒内壁之间的距离为0.1mm。

优选地,所述取水筒的内壁上端设置有限位块。

优选地,所述提拉绳上设置有刻度。

优选地,所述取水筒的长度大于所述套筒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气囊上设置有气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地下水检测取样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通过套筒在自身受到水的浮力作用以及气囊受到的浮力作用下,将套筒浮于水面,而取水筒在重锤的作用下,伸入水中,取水筒内部形成一定真空,外部液面为一个大气压,利用压差把水吸进取水筒中,本实用新型对采样区域扰动较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可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取水筒,2-进水管,3-过滤网,4-重锤,5-橡胶塞,6-滑动杆,7-套筒,8-提拉绳,9-限位块,10-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实施例1

参见图1,一种地下水检测取样装置,包括取水筒1和套筒7,取水筒1外部套设有套筒7,套筒7底部开口,套筒7的外壁顶端对称设置有若干气囊10,设置气囊10的作用是为了能够将套筒7浮于水面,取水筒1内部设置有橡胶塞5,橡胶塞5与取水筒1内壁贴合,并且可沿取水筒1内壁上下滑动,橡胶塞5上连接有滑动杆6,滑动杆6上端贯穿取水筒的顶面、并与套筒7的内顶面连接;取水筒底部连通设置有若干进水管2,设置多个进水管2是为了在保持进水速度的情况下,平均进水管2的直径,如此设置,水要流出而气体无法进入取水筒1,可以维持取水筒1内气压平衡,防止水流出,进水管2内镶嵌设置有过滤网3,过滤网3可以过滤掉水中一些比较大的杂质,取水筒1底面沿圆周均匀悬挂有若干重锤4,套筒7的顶端中心开设有圆孔,取水筒1的上顶面还连接有提拉绳8,提拉绳8上端穿过圆孔。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地下水检测取样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将本装置通过提拉绳8放入取水井中,在下放到水体的过程中,套筒7在气囊10受到的浮力作用下,可以将套筒7浮于水面,对称设置的气囊10可以使套筒7稳定的而处于垂直向下的状态,在重锤4的作用下,取水筒1向下运动,使橡胶塞5和滑动杆6相对于取水筒1来说向上移动,如此,取水筒1内部形成一定真空,外部液面为一个大气压,利用压差把水吸进取水筒1中,当橡胶塞5移动至限位块9处,将装置提起,水样取出之后注射到特定容器中,采样完毕。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橡胶塞5和滑动杆6的重量不影响套筒7的上浮,橡胶塞5采用轻质橡胶,滑动杆6采用塑料材质制成。

本实施例中,取水筒1的外壁与套筒7内壁之间的距离为0.1mm,减小整个装置的体积,使携带方便。

本实施例中,取水筒的内壁上端设置有限位块9,将橡胶塞5限定在一定位置,使取水筒1内维持压力平衡,防止装置在上升过程中,取水筒1内的水流出。

本实施例中,提拉绳8上设置有刻度,用于读取取样的深度,也便于观察取水筒1的移动距离。

本实施例中,取水筒1的长度大于套筒7的长度,便于水样取出之后注射到特定容器中。

本实施例中,气囊10上设置有气门,方便为气囊10充气。

以上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仅限于此,任何本领域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