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有功功率变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94771发布日期:2020-05-20 00:32阅读:549来源:国知局
三相有功功率变送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信号隔离转换技术领域,具体为三相有功功率变送器。



背景技术:

变送器是把不同形式种类的信号转换成可被控制器识别的直流模拟量电信号,接收终端可以是单一功能的设备,不管什么样的信号都可以经相应变送器转换为统一的标准信号后传输至dcs系统或自控系统。

三相有功功率变送器就地把将被测有功功率转换成与输入信号相互隔离的直流电流的仪器,并能反映出被测功率在线路中的传输方向,提高传输过程抗干扰能力且4-20ma电流为本质安全型信号不足以引燃瓦斯等可燃气体,提供检测断线功能,可实时、准确将被测有功功率转换为直流电流信号远距离传输到控制室或显示设备。可广泛用于石油、邮电、冶金、铁道、市政、电力等部门的电气装置。

在使用时,通常需要先将三相有功功率变送器固定,然后再将电线与三相有功功率变送器,便于裁剪电线的长度,避免电线过长导致线路凌乱,或电线过短导致无法连接的问题,但是,先将三相有功功率变送器固定,连接电线时因为角度问题,导致连接十分不便,而且现有的三相有功功率变送器与电线的连接依靠一根螺丝钉压紧电线,而电线的内部多为一根粗铜丝或多根细铜丝,当电线是一根粗铜丝时,螺丝钉挤压铜丝,接触面积较小,电线易滑落,当电线是多根细铜丝时,螺丝钉挤压铜丝,易将多根细铜丝压散或将部分铜丝压断,影响电线的传输功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三相有功功率变送器,解决了现有的三相有功功率变送器连接电线时因为角度问题,导致连接十分不便,易滑落,易将多根细铜丝压散或将部分铜丝压断,影响电线传输功率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三相有功功率变送器,包括变送器,所述变送器的顶部开设有接电孔,所述变送器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变送器通过设置在其顶部的第一卡槽与活动板卡接,所述活动板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孔洞,所述孔洞底部的中心处开设有通孔,所述活动板通过设置在其一侧的孔洞与接线机构固定连接;

所述接线机构包括接线框、挡板、第一螺纹孔、螺丝钉、接线块、第二卡槽、穿线孔和导电弹簧,所述接线框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接线框的顶部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接线框通过设置在其顶部的第一螺纹孔与螺丝钉螺纹连接,所述螺丝钉的底部卡接有接线块,所述接线块的顶部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接线块的一侧开设有穿线孔,所述接线框底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导电弹簧。

可选的,所述变送器的顶部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活动板的两端均开设有穿孔,所述活动板通过设置在其两端的穿孔使用螺栓与第二螺纹孔固定安装。

可选的,所述接线结构通过接线框与活动板上设有的孔洞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接电孔、通孔和导电弹簧的直径相等,所述导电弹簧贯穿通孔与接电孔插接。

可选的,所述变送器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四个连接块。

可选的,所述变送器的底部开设有第三卡槽。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三相有功功率变送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三相有功功率变送器,通过设置第一卡槽和活动板,将变送器通过第一卡槽与活动板卡接,达到便于拆卸活动板的目的,在使用该装置时,先将变送器安装在指定位置,根据变送器的位置裁剪与变送器连接的各个电线的长度,然后将活动板拆卸下来,将电线与活动板上的接线机构一一连接,连接完成后,将活动板安装在变送器上,解决了因角度问题,导致不便接线的问题,从而达到便于接线的目的。

(2)、该三相有功功率变送器,通过设置挡板和穿线孔,连接电线时,将电线直接插入连接块的穿线孔内,通过转动螺丝钉,下降接线块,挡板逐渐遮挡穿线孔,挡板与穿线孔的顶部逐渐夹紧电线,从而达到固定电线的目的,无论电线是一根较粗的铜线,还是多根细铜线,电线的整体均在穿线孔内,增大了电线与接线机构的接触面积,从而解决了电线易滑落的问题,若电线是多根细铜线,因为全部细铜线都聚集在穿线孔内,承受力会加倍,从而解决了细铜丝被压散或部分折断,影响传输功率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变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活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接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接线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接线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变送器,2-接电孔,3-第一卡槽,4-活动板,5-孔洞,6-通孔,7-接线机构,701-接线框,702-挡板,703-第一螺纹孔,704-螺丝钉,705-接线块,706-第二卡槽,707-穿线孔,708-导电弹簧,8-第二螺纹孔,9-穿孔,10-连接块,11-第三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三相有功功率变送器,包括变送器1,变送器1的顶部开设有接电孔2,接电孔2内设置有变送器1内部线路的连接头,变送器1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卡槽3,变送器1通过设置在其顶部的第一卡槽3与活动板4卡接,通过将变送器1通过第一卡槽3与活动板4卡接,达到便于拆卸活动板4的目的,在使用该装置时,先将变送器1安装在指定位置,根据变送器1的位置裁剪与变送器1连接的各个电线的长度,然后将活动板4拆卸下来,将电线与活动板4上的接线机构7一一连接,连接完成后,将活动板4安装在变送器1上,解决了因角度问题,导致不便接线的问题,从而达到便于接线的目的,活动板4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孔洞5,孔洞5底部的中心处开设有通孔6,导电弹簧708与通孔6插接,活动板4通过设置在其一侧的孔洞5与接线机构7固定连接;

接线机构7包括接线框701、挡板702、第一螺纹孔703、螺丝钉704、接线块705、第二卡槽706、穿线孔707和导电弹簧708,接线框70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挡板702,接线框701的顶部开设有第一螺纹孔703,接线框701通过设置在其顶部的第一螺纹孔703与螺丝钉704螺纹连接,螺丝钉704的底部卡接有接线块705,接线块705的顶部开设有第二卡槽706,接线块705通过设置在其顶部的第二卡槽706与螺丝钉704的底部卡接,接线块705的一侧开设有穿线孔707,作用是插接电线,连接电线时,将电线直接插入连接块705的穿线孔707内,通过转动螺丝钉704,下降接线块705,挡板702逐渐遮挡穿线孔707,挡板702与穿线孔707的顶部逐渐夹紧电线,从而达到固定电线的目的,无论电线是一根较粗的铜线,还是多根细铜线,电线的整体均在穿线孔70内,增大了电线与接线机构的接触面积,从而解决了电线易滑落的问题,若电线是多根细铜线,因为全部细铜线都聚集在穿线孔70内,承受力会加倍,从而解决了细铜丝被压散或部分折断的问题,接线框701底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导电弹簧70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变送器1的顶部开设有第二螺纹孔8,活动板4的两端均开设有穿孔9,活动板4通过设置在其两端的穿孔9使用螺栓与第二螺纹孔8固定安装,作用是加固变送器1与活动板4的连接关系,提高了该装置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接线结构7通过接线框701与活动板4上设有的孔洞5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接电孔2、通孔6和导电弹簧708的直径相等,导电弹簧708贯穿通孔6与接电孔2插接,导电弹簧708插入接电孔2的内部,与接电孔2内的连接头接触,从而达到导电的目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变送器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四个连接块10,作用是固定变送器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变送器1的底部开设有第三卡槽11,许多情况下,一个电箱内会安装多个该设备,通过设置第三卡槽11,可以将一个滑条固定在电箱内,然后使多个变送器1的第三卡槽11滑动连接在滑条上,从而达到便于安装变送器1的目的。

在使用时,通过连接块10或第三卡槽11将该装置固定在指定位置,根据变送器1的位置裁剪与该装置连接电线的长度,然后将活动板4拆卸下来,将连接电线一一插入穿线孔707的内部,拧动螺丝钉704,使挡板702和穿线孔707夹紧固定电线,最后使导电弹簧708与接电孔2插接,活动板4卡接在变送器1上,使用螺栓贯穿穿孔9与第二螺纹孔8螺纹连接,固定活动板4,便完成了该装置的安装使用。

综上所述,该三相有功功率变送器,使用时,通过设置第一卡槽3和活动板4,将变送器1通过第一卡槽3与活动板4卡接,达到便于拆卸活动板4的目的,在使用该装置时,先将变送器1安装在指定位置,根据变送器1的位置裁剪与变送器1连接的各个电线的长度,然后将活动板4拆卸下来,将电线与活动板4上的接线机构7一一连接,连接完成后,将活动板4安装在变送器1上,解决了因角度问题,导致不便接线的问题,从而达到便于接线的目的,通过设置挡板702和穿线孔707,连接电线时,将电线直接插入连接块705的穿线孔707内,通过转动螺丝钉704,下降接线块705,挡板702逐渐遮挡穿线孔707,挡板702与穿线孔707的顶部逐渐夹紧电线,从而达到固定电线的目的,无论电线是一根较粗的铜线,还是多根细铜线,电线的整体均在穿线孔707内,增大了电线与接线机构的接触面积,从而解决了电线易滑落的问题,若电线是多根细铜线,因为全部细铜线都聚集在穿线孔707内,承受力会加倍,从而解决了细铜丝被压散或部分折断,影响传输功率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