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利于保护测量仪器的对中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17471发布日期:2020-01-07 08:23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利于保护测量仪器的对中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仪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利于保护测量仪器的对中杆。



背景技术:

测量对中杆是测绘工程领域最常用的一种配套工具,广泛应用于各种测量工作之中。它一般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拉杆部分可以进行伸缩,以适应不同高度的需要,并在其最顶端安装相应的仪器设备,便于进行各种数据采集。下部分为固定部分,由金属管或者碳纤维管构成,配以对中杆尖脚以及伸缩管夹等主要部件组成。当需要将上端伸缩部分收纳到下端管内时,通常是先松开管夹手拧螺丝,靠伸缩部分和顶端设备自身重量以自由落体的方式降落下来,这样往往会产生较大的震动冲击,久而久之往往会导致对安置在顶端的精密仪器设备造成损坏,同时也会对使用者造成损伤。目前市场上现有部分产品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通常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来初步缓解这一问题。

1)在对中杆下部管内部放置一个橡胶球,当上部分快速降落下来时,橡胶球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但是还是会对测量仪器会造成冲击;

2)在伸缩部分底部加装一个与内部大小相当的实心橡胶活塞,依靠管内气压使其减少下降速度,这往往造成下降速度不均匀甚至达不到任何效果,且生产难以把控。并且在需要拉出伸缩部分时,由于受到内部空气阻力的影响,需要用力才能缓慢拉出伸缩部分,难以满足用户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综上所述,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使用且有利于保护测量仪器的对中杆。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有利于保护测量仪器的对中杆,包括伸缩杆、支撑管和夹紧机构;所述伸缩杆的下部可上下滑动的处于所述支撑管的内部,其顶部安装有测量仪器;所述夹紧机构处于所述支撑管的顶部用于固定所述伸缩杆相对所述支撑管的位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伸缩杆的下端设有限制所述伸缩杆向下匀速滑动以避免测量仪器受损的缓冲机构,并且所述缓冲机构在所述伸缩杆向上滑动时可以保持所述支撑管内部气压处于平衡状态,以便相对所述支撑管易于拉出所述伸缩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对中杆在松开对中杆的夹紧机构后,其伸缩部分即伸缩杆连同顶端安置的设备,依靠他们自身的重量,能够按照一定速度进行匀速下降,不产生震动冲击现象,能够有效保护安置在伸缩杆顶端的精密仪器设备,避免设备受到损坏的同时还可以避免使用者受到碰撞后发生意外事件,并且相对支撑管能轻松拉伸伸缩杆实现对中杆进行任意高度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缓冲机构包括活塞和密封圈;所述支撑管底部的侧壁上设有气孔;所述活塞固定在所述伸缩杆的下端,其外侧壁上下设有两圈凹槽,在所述活塞侧壁上且对应两个所述凹槽内的下部位置处分别设有进气机构;

所述密封圈设有两个,其分别可上下滑动的套装在两个所述凹槽内,在所述伸缩杆向下滑动时两个所述密封圈均向上滑动到对应所述凹槽内的上部并密封住所述活塞与所述支撑管内壁之间的空隙,以使所述支撑管内部的空气从所述气孔中匀速排出来限制所述伸缩杆能够向下匀速滑动;在所述伸缩杆向上滑动时两个所述密封圈均向下滑动到对应所述凹槽内的下部并使外部空气通过所述进气机构进入到所述支撑管内部,以使所述支撑管内部气压处于平衡状态。

进一步,位于上方的所述凹槽内的所述进气机构为连通所述凹槽内与所述活塞侧壁的缺口,位于下方的所述凹槽内的所述进气机构为连通所述凹槽内与所述活塞下端的通孔;当从所述支撑管中向上拉出所述伸缩杆时,两个所述密封圈均向下滑动到对应所述凹槽内的下部后外部空气沿着所述伸缩杆与所述支撑管之间的缝隙先穿过处于上方的所述密封圈,再经所述缺口并穿过处于下方的所述密封圈,最后从所述通孔向下进入到所述支撑管的内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实现对中杆收缩时能够保证伸缩杆可以按照一定速度进行匀速下降,对中杆拉伸时外部空气能进入到支撑管内部并使支撑管内部气压处于平衡状态,以便相对支撑管非常方便拉伸伸缩杆。

进一步,所述缺口和所述通孔均设有多个,其均匀环形布置在对应的所述凹槽的下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外部空气能从多个方向进入到支撑管的内部,确保支撑管内部气压处于平衡状态

进一步,所述夹紧机构包括管夹和固定螺钉;所述管夹通过所述固定螺钉固定在所述支撑管的顶部,其上设有夹紧孔,所述夹紧孔的一侧设有开口以实现向内收缩或向外扩张;所述伸缩杆的下部穿过所述夹紧孔后可上下滑动的插入到所述支撑管内,在所述管夹上对应所述夹紧孔开口的位置处设有将所述夹紧孔开口固定的手拧螺钉。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实现伸缩杆相对支撑管的位置固定。

进一步,所述管夹上还设有监控所述支撑管垂直度的圆水准气泡。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调整支撑管的轴向处于竖直方向上。

进一步,所述支撑管的底部设有便于对点的脚尖。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支撑管的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维图;

图2为伸缩杆和活塞连接后的主视图;

图3为活塞的三维图;

图4为活塞套装密封圈后的剖视图;

图5为夹紧机构的三维图;

图6为伸缩杆下降时密封圈向上滑动到凹槽内的顶部的示意图;

图7为伸缩杆拉伸时外部空气进入支撑管内部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伸缩杆,2、支撑管,3、活塞,4、密封圈,5、气孔,6、凹槽,7、缺口,8、通孔,9、管夹,10、固定螺钉,11、手拧螺钉,12、圆水准气泡,13、脚尖,14、测量仪器,15、螺纹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和2所示,一种有利于保护测量仪器的对中杆,包括伸缩杆1、支撑管2和夹紧机构。所述伸缩杆1的下部可上下滑动的处于所述支撑管2的内部,其顶部通过螺纹端15安装有测量仪器14。所述夹紧机构处于所述支撑管2的顶部用于固定所述伸缩杆1相对所述支撑管2的位置。所述支撑管2的底部设有将其插入地面的脚尖13。在所述伸缩杆1的下端设有限制所述伸缩杆1向下匀速滑动以避免测量仪器14受损的缓冲机构,并且所述缓冲机构在所述伸缩杆1向上滑动时可以保持所述支撑管2内部气压处于平衡状态,以便相对所述支撑管2易于拉出所述伸缩杆1。所述缓冲机构包括活塞3和密封圈4。所述支撑管2底部的侧壁上设有气孔5。所述活塞3固定在所述伸缩杆1的下端,其外侧壁上下设有两圈凹槽6,在所述活塞3侧壁上且对应两个所述凹槽6内的下部位置处分别设有进气机构。所述密封圈4设有两个,其分别可上下滑动的套装在两个所述凹槽6内,在所述伸缩杆1向下滑动时两个所述密封圈4均向上滑动到对应所述凹槽6内的上部并密封住所述活塞3与所述支撑管2内壁之间的空隙,以使所述支撑管2内部的空气从所述气孔5中匀速排出来限制所述伸缩杆1能够向下匀速滑动。在所述伸缩杆1向上滑动时两个所述密封圈4均向下滑动到对应所述凹槽6内的下部并使外部空气通过所述进气机构进入到所述支撑管2内部,以使所述支撑管2内部气压处于平衡状态。

如图3和4所示,位于上方的所述凹槽6内的所述进气机构为连通所述凹槽6内与所述活塞3侧壁的缺口7,位于下方的所述凹槽6内的所述进气机构为连通所述凹槽6内与所述活塞3下端的通孔8。当从所述支撑管2中向上拉出所述伸缩杆1时,两个所述密封圈4均向下滑动到对应所述凹槽6内的下部后外部空气沿着所述伸缩杆1与所述支撑管2之间的缝隙先穿过处于上方的所述密封圈4,再经所述缺口7并穿过处于下方的所述密封圈4,最后从所述通孔8向下进入到所述支撑管2的内部。所述缺口7和所述通孔8均设有多个,其均匀环形布置在对应的所述凹槽6的下部。

如图5所示,所述夹紧机构包括管夹9和固定螺钉10。所述管夹9通过所述固定螺钉10固定在所述支撑管2的顶部,其上设有夹紧孔,所述夹紧孔的一侧设有开口以实现向内收缩或向外扩张。所述伸缩杆1的下部穿过所述夹紧孔后可上下滑动的插入到所述支撑管2内,在所述管夹9上对应所述夹紧孔开口的位置处设有将所述夹紧孔开口固定的手拧螺钉11。所述管夹9上还设有监控所述支撑管2垂直度的圆水准气泡12。

下面分别说明伸缩杆1下降时以及相对支撑管拉伸伸缩杆时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伸缩杆1下降时

如图6所示,因为密封圈4外径稍大于支撑管2的内径,活塞3的主体外径小于支撑管2的内径,伸缩杆1下降时,依靠密封圈4与支撑管2内壁的摩擦力,会带动密封圈4在凹槽6内向上滑动并到达凹槽6的顶部,随着伸缩杆1的下降密封圈4会在凹槽6的顶部保持位置不变。当密封圈4处于凹槽6的顶部时,其将活塞3与支撑管2内壁之间的空隙密封住,使得在伸缩杆1在下降的过程中支撑管2内部的空气不能经活塞3外周向上排出,支撑管2内部的空气只能被压缩从支撑管2底部的侧壁上的气孔5排出,其从气孔5排出的过程中会对伸缩杆1形成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进而能使伸缩杆1可以按照一定速度匀速下降,并且当活塞3下降到气孔5靠下的位置时,支撑管2内对应活塞3下部的空气不能从气孔5排出,形成一定的气压阻力,该气压阻力能使伸缩杆1的下降速度得到较大减缓,从而确保伸缩杆1顶部的测量仪器不会受到震动冲击的影响,同时伸缩杆1匀速下降也避免了按照自由落体降落时易对人生造成伤害的问题。

伸缩杆1相对支撑管拉伸伸缩杆时

如图7所示,相对支撑管2拉伸伸缩1时,伸缩杆1向上滑动后会带动密封圈4在凹槽6内向下滑动并到达凹槽6的底,随着伸缩杆1的上升密封圈4会在凹槽6的底部保持位置不变。由于设计有缺口7和通孔8,当密封圈4处于凹槽6的底部时,其不能将活塞3与支撑管2内壁之间的空隙密封住,外部空气会先经活塞3顶部与支撑管3内壁之间的间隙,再朝活塞3的内侧穿过上部的密封圈4,然后再经活塞3中部与支撑管3内壁之间的间隙,并再朝活塞3的内侧穿过下部的密封圈4,最后从通孔8向下进入到支撑管2内(图7箭头的方向),从而使支撑管2内部气压处于平衡状态,更加容易拉伸伸缩杆1,不存在任何阻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