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沉降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46663发布日期:2020-02-07 22:40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污泥沉降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监测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泥沉降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工艺广泛应用活性污泥法,通过悬浮混合、吸附接触反应、絮凝沉淀过程,去除水中溶解cod、tp、tn和ss等污染物,最终达到城镇污水排放标准后向环境排放。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中,经常存在不可预知因素导致进水水质波动,比如污染物浓度变化、组分变化、温度变化、毒性物质入侵等,对活性污泥的稳定运行形成不利影响,甚至系统崩溃。因此对活性污泥性状及时掌握和控制是工艺运行的必要工作。

随着污水处理标准的提高和对能耗控制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污水厂里工艺里活性污泥浓度、絮体沉降性能和吸附能力是影响工艺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求更加精准的工艺参数控制,提高细节管理能力,保障重要节点管理,包括排放污泥的频次、曝气量的调节、碳源的补充等。

现有的污泥沉降数据主要通过在线仪表获取,其主要超声波界面仪和微波测量法和光电法测量污泥浓度仪。

其中,超声波界面仪重点应用场合是浓度均匀,且无颗粒状物质的溶液,所以只能应用到泥水分离界面测定,无法连续跟踪整个污泥不均匀沉降过程。

而微波测量法和光电法测量污泥浓度仪,它们主要是通过仪表固定在一个位置,测量一个点位的悬浮物浓度数据,通过记录数据绘制浓度跟踪曲线。它的缺点是不能完整地揭示污泥本身的沉降形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对污泥沉降干扰小,全浓度适用,且能实现污泥沉降全过程采集,普适性高的污泥沉降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一种污泥沉降检测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光电检测环、信号接收器、显示装置和竖直设置在光电检测环内的检测皿,所述光电检测环可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沿检测皿上下移动,所述光电检测环的数据输出端通过信号接收器与显示装置电连接。

较为优选的,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传动杆、定位杆和驱动电机,所述传动杆和定位杆均竖直设置在检测皿一侧,所述光电检测环穿设在传动杆和定位杆上,所述传动杆底部与驱动电机的驱动轴同轴固定连接。

较为优选的,所述光电检测环包括支撑板、发光管和光电接收管,所述检测皿竖直设置在水平的支撑板中心,所述发光管和光电接收管均固定在支撑板上,所述发光管和光电接收管位于检测皿同侧或分别位于检测皿的两侧。

较为优选的,所述光电检测环为u型,所述检测皿为与光电检测环的u型空腔匹配的方形皿。

较为优选的,所述光电检测环为o型,所述检测皿为与光电检测环的o型空腔匹配的圆柱状皿。

较为优选的,所述光电检测环上方设有用于对光电检测环的行程最高点限位的光电限位器,所述光电限位器的高度与检测皿内的样液高度一致。

较为优选的,所述发光管和光电接收管一一对应,所述发光管和光电接收管不少于两组。

较为优选的,所述定位杆为两根,两根所述定位杆分别设置在传动杆两侧。

较为优选的,所述光电检测环底部设有用于对光电检测环的行程最低点进行标定的光电定为标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利用光电检测环对检测皿内的样液进行检测,驱动光电检测环沿检测皿上下移动,能检测到样液中不同高度处的污泥沉降状况,实现污泥沉降全方位、全过程监控。采用发光管和光电接收器进行检测,对于浓度低的样液,可将发光管和光电接收器置于检测皿两侧,通过透光性进行检测,对于浓度高的样液,可以将发光管和光电接收器置于检测皿同侧,通过反光性进行检测。该检测装置适用于所有浓度的样液检测,具有极高的普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便于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但它们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限定。

如图1所示,一种污泥沉降检测装置包括光电检测环1.4、竖直设置在光电检测环1.4内的检测皿1.1、信号接收器1.13和微机处理及显示系统1.7(即显示装置),光电检测环1.4可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沿检测皿1.1上下移动,配合光电检测机构对样品进行污泥沉降层数据扫描。检测装置1还包括传动杆1.3、定位杆1.11和驱动电机1.5,传动杆1.3和定位杆1.11均竖直设置在检测皿1.1一侧,光电检测环1.4穿过传动杆1.3和定位杆1.11且水平设置,传动杆1.3底部与驱动电机1.5的驱动轴同轴固定连接。传动杆1.3位于光电检测环1.4配合的螺纹杆,定位杆1.11包括两根,分别设置在传动杆1.3两侧。

如图2所示,光电检测环1.4包括支撑板、发光管1.10和光电接收管1.14,检测皿1.1竖直设置在水平的支撑板中心,发光管1.10和光电接收管1.14均固定在支撑板上,发光管1.10和光电接收管1.14位于检测皿1.1同侧或分别位于检测皿1.1的两侧。光电检测环1.4为u型或o型,也可多层环叠加使用。当光电检测环1.4为u型时,检测皿1.1为与光电检测环1.4的u型空腔匹配的方形皿;当光电检测环1.4为o型时,检测皿1.1为与光电检测环1.4的o型空腔匹配的圆柱状皿。光电检测环1.4上方设有用于对光电检测环1.4的行程最高点限位的光电限位器1.2,光电限位器1.2的高度与检测皿1.1内的样液高度一致。光电检测环1.4下方安装有光电定位标尺1.12。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发光管1.10和光电接收管1.14采用两对。光电检测环1.4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微控制器1.8下发指令,发光管驱动器1.9控制发光管1.10发射光源,穿过检测皿1.1,在检测皿1.1后通过信号接收器1.13接受透射光,把光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传送回微控制器1.8,微控制器1.8再将信号发送给微机处理及显示系统1.7。根据被检测物质浓度和透光性能,可设置为透光检测模式和散射光检测模式,安装方式分别调整为光源、光敏检测的同侧安装和异侧安装。

检测皿1.1由光学玻璃材质制成,上下封口,固定于检测室内,检测室设置过滤除尘、通风、干燥、保温系统。检测皿1.1上端与真空管道和清洗液管道连通,真空管道上设阀门1.16,清洗液管道上设阀门1.15。下端还设有阀门1.17和1.18,用于在检测完毕后排放样液。

光电检测环1.4上升下降速率v在1-10mm/s,保证在5s内完成,同时与光电检测数据周期同步,保证分层检测数据准确性和检测频次。光电检测环1.4处于0点位置(即检测皿最高点),在伺服电机带动下,匀速下降,并保持与检测皿相对平行运动;当检测环下降最低位置(即位移满量程)后,检测环向上运行,直至回到0点位置,如此往复运动。样品排放和清洗通过打开检测皿1.1向下排放阀门进行,此排放口同时作为干燥空气进气口,进行抽排空气风淋干燥检测皿1.1。清洗水通过与上方抽真空口喷射入检测皿1.1,进行水洗。采样、静置、清洗全过程自动控制。进样孔位于检测皿1.1底部,通过底部进样。

本说明书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