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灰尘自动清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18097发布日期:2020-07-10 15:43阅读:416来源:国知局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灰尘自动清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光光度计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灰尘自动清理系统。



背景技术: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又称原子吸收光谱仪,根据物质基态原子蒸汽对特征辐射吸收的作用来进行金属元素分析。它能够灵敏可靠地测定微量或痕量元素。

当选用燃烧法测定元素时,现有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工作中通常应用空气-乙炔火焰进行检测。

由于其燃烧仓室的仓盖覆非封闭设置,且在实验过程中有时需要敞开仓盖进行检测,使燃烧仓内易于积累灰尘,当燃烧仓内的燃烧狭缝点火并产生火焰时,仓内气流涌动使灰尘被扬起,灰尘进入火焰中,对火焰的焰色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装置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原子吸收分管光度计的灰尘自动清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灰尘自动清理系统,包括仪器本体,所述仪器本体上设有燃烧仓,所述仪器本体的外壳上固定连接有机架,所述机架位于燃烧仓顶部的一侧且平行于燃烧仓靠近机架的侧壁,所述机架上分别设有x轴移动装置、y轴移动装置和z轴移动装置,所述z轴移动装置上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电机轴竖直向下延伸且设圆形毛刷,所述圆形毛刷包括刷柄和刷毛,所述刷柄为圆柱形并与电机的电机轴同轴连接,所述刷柄的下端侧壁的边缘处分别开设有倒圆,所述刷毛设置在刷柄的底面和倒圆部分上,位于所述刷柄边缘部分的刷毛与铅垂线方向的夹角为45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仪器本体上设置机架,并通过在机架上设置x轴移动装置、y轴移动装置和z轴移动装置以及设置在z轴移动装置的圆形毛刷对仪器本体的燃烧仓内部进行清扫,由x轴移动装置、y轴移动装置和z轴移动装置对圆形毛刷的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便于圆形毛刷沿坐标系的各个方向运动,刷柄倒圆上的刷毛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5度且向远离刷柄轴线方向倾斜,电机带动圆形毛刷做回转运动,并配合空间坐标系下三个轴向的移动装置的运动,对仪器的燃烧仓进行无死角的清扫,通过减少燃烧仓内的灰尘,减少了实验过程中灰尘被扬起并进入火焰中,影响焰色反应的情况,从而提升了仪器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x轴移动装置包括第一伺服气缸和移动架,所述第一伺服气缸与机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伺服气缸的活塞杆朝向燃烧仓方向,所述移动架与伺服气缸的活塞杆前端固定连接且平行于机架,所述y轴移动装置和z轴移动装置分别通过移动架与机架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伺服气缸推动移动架沿坐标系x轴方向运动,从而对设置在移动架上的y轴移动装置和z轴移动装置进行移动,进而对设置在z轴上的圆形毛刷和电机进行移动,从而实现了装置x轴方向的驱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y轴移动装置包括滑块,所述移动架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沿移动架厚度方向贯穿移动架,所述通槽的两侧侧壁上沿通槽的长度方向开设有滑槽,所述滑块位于通槽内且分别伸入两滑槽内,所述通槽长度方向一侧的侧壁上设有第二伺服气缸,所述第二伺服气缸的活塞杆与滑块固定连接,所述z轴移动装置与滑块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伺服气缸推动滑块,滑块沿移动架上的通槽方向向垂直于第一伺服气缸活塞杆的轴线方向运动,从而对设置在滑块上的z轴移动装置进行移动,从而实现了圆形毛刷沿坐标系y轴方向的运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z轴移动装置包括第三伺服气缸,所述第三伺服气缸设置在滑块上侧,所述第三伺服气缸的活塞杆贯穿滑块且竖直向下延伸,所述电机固定连接在第三伺服气缸的活塞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三伺服气缸,第三伺服气缸的活塞杆伸出或缩回带动电机和圆形毛刷沿坐标系z轴方向上下运动,进而实现了装置对圆形毛刷z轴方向的驱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上位于移动架长度方向两侧设有支撑框,所述支撑框为空心杆,所述支撑框朝向移动架的一侧均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沿支撑框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支撑框内套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沿支撑框远离燃烧仓的一侧伸出支撑框,所述移动架两端分别设有连杆,两所述连杆远离移动架的一端分别穿过两连接槽并与两支撑杆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支撑框和支撑杆,当第一伺服气缸推动移动架进行运动时,移动架通过两端连杆带动支撑杆沿支撑框长度方向运动,从而持续对移动架进行支撑,支撑杆和支撑框与第一伺服气缸的活塞杆共同分担了y轴移动装置、z轴移动装置和清扫装置的重量,提升了装置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仪器本体的后侧设有气泵,所述气泵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吹气管,所述吹气管远离气泵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移动架上,所述吹气管远离气泵的一端固设有鸭嘴型的喷气嘴,所述喷气嘴朝向竖直向下的方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气泵,当装置进行清扫工作时,气泵开始工作,通过设置在移动架上的喷气嘴喷出气流,从而辅助圆形毛刷进行回转运动清扫燃烧仓内的灰尘,并将灰尘吹出仓外,喷气嘴设置呈鸭嘴型提升了气流吹出的范围,进而提升了装置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仪器本体燃烧仓仓盖上的排气口处设有防尘滑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排气口上的滑盖,当检测结束后,工作人员将排气口上的滑盖封闭,从而减少灰尘进入燃烧仓内的可能性,进而减少了仪器检测结果受到灰尘影响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仪器本体燃烧仓仓盖的观察口处设有透明观察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观察口处设置观察窗,进一步减少了灰尘进入燃烧仓内可能性的同时,加少了工作人员在通过观察窗观察仓内燃烧法检测的过程中,被仓内灼热气流烫伤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底端设有45度向远离轴线方向倾斜刷毛的圆形毛刷在电机的带动下对燃烧仓内的灰尘进行清理,并通过x轴、y轴和z轴移动装置分别对装置在空间坐标系的各个方向上进行驱动,从而对燃烧仓内进行无死角的清理,减少了灰尘对焰色反应的影响,从而提升了装置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2.通过设置气泵和喷气嘴,辅助圆形毛刷对装置内部进行清理,通过吹气将圆形毛刷刷出的灰尘吹出燃烧仓;

3.通过设置防尘滑盖减少灰尘进入燃烧仓的情况,提升了装置内部的清洁程度,进而减少了灰尘对检测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装置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燃烧仓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气泵位置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支撑框结构以及圆形毛刷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仪器本体;11、燃烧仓;12、支撑框;121、支撑杆;122、连接槽;13、连杆;2、机架;3、x轴移动装置;31、第一伺服气缸;32、移动架;4、y轴移动装置;41、滑块;42、通槽;43、滑槽;44、第二伺服气缸;5、z轴移动装置;51、第三伺服气缸;6、电机;61、圆形毛刷;611、刷柄;612、刷毛;613、倒圆;7、气泵;71、吹气管;72、喷气嘴;8、滑盖;9、观察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灰尘自动清理系统,包括设有燃烧仓11的仪器本体1。仪器本体1的上表面位于燃烧仓11的一侧上设有机架2,机架2平行于燃烧仓11的侧壁且与仪器本体1的上壁固定连接。机架2上设有x轴移动装置3,x轴移动装置3包括第一伺服气缸31,第一伺服气缸31贯穿贯穿并嵌设在机架2上,第一伺服气缸31的活塞杆朝向燃烧仓11的方向并固定连接有移动架32,移动架32平行于机架2,通过第一伺服气缸31带动装置沿坐标系x轴的方向运动。机架2长度方向两端设有支撑框12,支撑框12为空心的框体,支撑框12内滑动有支撑杆121(参照图5),支撑杆121朝向远离燃烧仓11的方向延伸,支撑框12朝向移动架32方向的侧壁开设连接槽122,移动架32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有连杆13(参照图5),两支撑杆121分别通过连杆13与移动架32连接,从而通过支撑框12和支撑杆121的配合分担移动架32上装置的重量,提升了装置的结构强度;

参照图2和图3,移动架32上设有y轴移动装置4,其包括滑块41和通槽42,通槽42开设在移动架32上且沿移动架32的长度方向延伸,通槽42沿移动架32的厚度方向贯穿移动架32,通槽42的两侧壁上均开设有滑槽43,通槽42内滑动有滑块41,滑块41两侧分别设有与滑槽43配合的凸块。移动架32的一端设有第二伺服气缸44,第二伺服气缸44的活塞杆伸入通槽42内并与滑块41固定连接,从而带动滑块41沿移动架32的长度方向运动,实现了对装置沿坐标系y轴方向的运动;

参照图3,滑块41上设有z轴移动装置5,z轴移动装置5包括第三伺服气缸51,第三伺服气缸51固定连接在滑块41上,第三伺服气缸51的活塞杆朝向竖直向下的方向且贯穿滑块41,第三伺服气缸5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电机6,电机6的电机轴上固定连接有圆形毛刷61,圆形毛刷61分为刷柄611和刷毛612,刷柄611为圆柱形,且下端面的周沿设有倒圆613,刷毛612设置在刷柄611下端面和倒圆613(参照图5)上,刷毛612均垂直于其与刷柄611下端面连接的表面,最边缘的刷毛612的底端向远离刷柄611轴线方向倾斜呈45度角。通过x、y和z轴移动装置5对圆形毛刷61进行移动,并在电机6的驱动下使圆形毛刷61做回转运动,从而对燃烧仓11内的灰尘进行清理,减少了装置检测过程中,灰尘被扬起并进入火焰,影响焰色反应而影响装置检测的情况,提升了装置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实际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分别将第一伺服气缸31、第二伺服气缸44、第三伺服气缸51和电机6分别与控制器相连接,并通过控制器对装置的运动轨迹进行预编程,使工作人员启动装置后,装置沿预先设定好的路线对燃烧仓11内部进行清理,并在清理结束后自动将装置收纳在仪器本体1顶部燃烧仓11的一侧。

参照图3和图4,仪器本体1后侧设有气泵7,气泵7的输出端设有吹气管71,吹气管71的管口处设有喷气嘴72并与移动架32连接,喷气嘴72设置为鸭嘴型喷气嘴72,从而扩大了吹气范围,通过喷气嘴72吹出的气流辅助圆形毛刷61对燃烧仓11内部进行除尘,将圆形毛刷61刷起的灰尘吹出仓外,提升了清扫效果。

参照图1,仪器本体1燃烧仓11的仓盖上滑动连接有滑盖8,工作人员在检测结束后将滑盖8封闭,以减少燃烧仓11内灰尘进入的可能性。仪器本体1的观察口上固设有透明观察窗9,进一步减少燃烧舱内灰尘进入的可能性。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工作人员打开仓盖并启动装置,控制器根据预编程驱动各个装置,首先第一伺服气缸31的活塞杆伸出,将移动架32推动至燃烧仓11顶端,使圆形毛刷61对准燃烧头,而后第三伺服气缸51的活塞杆伸出使圆形毛刷61与燃烧头抵触,电机6开始工作且喷气嘴72开始喷漆,使清扫装置首先对燃烧头进行除尘,除尘过程中第一伺服气缸31的活塞杆缓慢伸出调节圆形毛刷61的位置。

完成对燃烧头的清理后,第一伺服气缸31的活塞杆缩回一段距离,使圆形毛刷61对准燃烧仓11底端的侧壁,第三伺服气缸51的活塞杆伸出并将圆形毛刷61推动至燃烧仓11底部,再通过第二伺服气缸44和第一伺服气缸31共同调节圆形毛刷61位置对燃烧仓11底部进行全面的清理。

当清扫工作结束后,首先有第三伺服气缸51将活塞杆完全收回,然后第二伺服气缸44和第一伺服气缸31的活塞杆依次收回归为,将清扫装置收纳在仪器本体1燃烧仓11的一侧。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