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混凝土单轴拉伸测量的试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71207发布日期:2020-07-24 15:32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混凝土单轴拉伸测量的试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混凝土单轴拉伸测量的试件结构。



背景技术:

混凝土及砂浆单轴拉伸装置是科学研究中重要试验设备,是确定材料单轴拉伸强度的重要方法。传统“八字形”试件拉伸装置对试件自身支座精度要求较高,试件精度不高极易引起试件单轴拉伸过程中承受弯矩作用,试验结果不再反应实际材料单轴拉伸强度。对于高韧性水泥基,通常选用拉力机直接加持的方法,通过在试件两端粘贴传力板来分散加持力,受机器运行过程中夹具稳定性影响较大。

需指出的是,传统单轴拉伸试验测量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八字形”单轴拉伸试验受试件精度影响,试件受力边变形极易引起轴线外弯矩作用;

2、传统“八字形”单轴拉伸试验受机器夹具加载过程稳定性影响,夹具的轻微偏移既能造成试件提前破坏;

3、粘贴传力板直接拉伸材料试验,对粘贴要求较高,试验过程中发生脱粘造成试件受力状态变化,其中,非对称脱粘造成的轴线外弯矩影响试验精度;

4、粘贴传力板直接拉伸材料试验,对夹具运行稳定性要求较高,夹具在加载过程中的偏移造成试件提前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应用于混凝土单轴拉伸测量的试件结构,该应用于混凝土单轴拉伸测量的试件结构设计新颖,且能够有效地保证混凝土试件在拉伸试验过程中的单轴受力状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应用于混凝土单轴拉伸测量的试件结构,包括有混凝土试件、装设于混凝土试件上端部的上端拉伸辅助机构、装设于混凝土试件下端部的下端拉伸辅助机构,混凝土试件包括有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端辅助安装部、中间拉伸段、下端辅助安装部,上端辅助安装部、中间拉伸段、下端辅助安装部为一体结构,上端辅助安装部、下端辅助安装部的宽度值分别较中间拉伸段的宽度值大,上端辅助安装部的下端部设置有宽度值从上至下逐渐变小的上端收窄段,上端收窄段的左侧面为上端左侧接触斜面且上端收窄端的右侧面为上端右侧接触斜面,上端左侧接触斜面与上端右侧接触斜面左右对称布置;下端辅助安装部的上端部设置有宽度值从下至上逐渐变小的下端收窄段,下端收窄段的左侧面为下端左侧接触斜面且下端收窄端的右侧面为下端右侧接触斜面,下端左侧接触斜面与下端右侧接触斜面左右对称布置;

上端拉伸辅助机构包括有位于上端辅助安装部前端侧且呈竖向布置的上端前侧板、位于上端辅助安装部后端侧且呈竖向布置的上端后侧板,上端前侧板与上端后侧板正对布置且上端前侧板、上端后侧板分别呈三角形形状,上端前侧板的下端部与上端后侧板的下端部之间装设有上端左侧连接轴、上端右侧连接轴,上端左侧连接轴、上端右侧连接轴的前端部分别与上端前侧板连接,上端左侧连接轴、上端右侧连接轴的后端部分别与上端后侧板连接,上端左侧连接轴与上端右侧连接轴左右对齐且间隔布置,上端左侧连接轴位于上端辅助安装部的左端侧,上端右侧连接轴位于上端辅助安装部的右端侧,上端左侧连接轴外围套装有与上端左侧接触斜面触接的上端左侧接触轴承,上端右侧连接轴外围套装有与上端右侧接触斜面触接的上端右侧接触轴承;上端拉伸辅助机构还包括有呈矩形全围形状的上端矩形框体,上端矩形框体包括有位于上端左侧接触轴承左端侧的上端左侧框条、位于上端右侧接触轴承右端侧的上端右侧框条、位于上端前侧板前端侧的上端前侧框条、位于上端后侧板后端侧的上端后侧框条,上端前侧板的下端部与上端前侧框条的中间位置铰接,上端后侧板的下端部与上端后侧框条的中间位置铰接,上端前侧板与上端前侧框条的铰接位置与上端后侧板与上端后侧框条的铰接位置前后对齐;上端矩形框体配装有上端活动拉臂,上端活动拉臂包括有下端部延伸至上端左侧框条左端侧的上端拉臂左侧连接部、下端部延伸至上端右侧框条右端侧的上端拉臂右侧连接部、位于上端拉臂左侧连接部上端部与上端拉臂右侧连接部上端部之间的上端拉臂中间连接部,上端拉臂左侧连接部、上端拉臂右侧连接部、上端拉臂中间连接部为一体结构,上端拉臂左侧连接部的下端部通过枢轴与上端左侧框条的中间位置铰接,上端拉臂右侧连接部的下端部通过枢轴与上端右侧框条的中间位置铰接,上端拉臂左侧连接部与上端左侧框条的铰接位置、上端拉臂右侧连接部与上端右侧框条的铰接位置左右对齐;

下端拉伸辅助机构包括有位于下端辅助安装部前端侧且呈竖向布置的下端前侧板、位于下端辅助安装部后端侧且呈竖向布置的下端后侧板,下端前侧板与下端后侧板正对布置且下端前侧板、下端后侧板分别呈三角形形状,下端前侧板的上端部与下端后侧板的上端部之间装设有下端左侧连接轴、下端右侧连接轴,下端左侧连接轴、下端右侧连接轴的前端部分别与下端前侧板连接,下端左侧连接轴、下端右侧连接轴的后端部分别与下端后侧板连接,下端左侧连接轴与下端右侧连接轴左右对齐且间隔布置,下端左侧连接轴位于下端辅助安装部的左端侧,下端右侧连接轴位于下端辅助安装部的右端侧,下端左侧连接轴外围套装有与下端左侧接触斜面触接的下端左侧接触轴承,下端右侧连接轴外围套装有与下端右侧接触斜面触接的下端右侧接触轴承;下端拉伸辅助机构还包括有呈矩形全围形状的下端矩形框体,下端矩形框体包括有位于下端左侧接触轴承左端侧的下端左侧框条、位于下端右侧接触轴承右端侧的下端右侧框条、位于下端前侧板前端侧的下端前侧框条、位于下端后侧板后端侧的下端后侧框条,下端前侧板的上端部与下端前侧框条的中间位置铰接,下端后侧板的上端部与下端后侧框条的中间位置铰接,下端前侧板与下端前侧框条的铰接位置与下端后侧板与下端后侧框条的铰接位置前后对齐;下端矩形框体配装有下端活动拉臂,下端活动拉臂包括有上端部延伸至下端左侧框条左端侧的下端拉臂左侧连接部、上端部延伸至下端右侧框条右端侧的下端拉臂右侧连接部、位于下端拉臂左侧连接部下端部与下端拉臂右侧连接部下端部之间的下端拉臂中间连接部,下端拉臂左侧连接部、下端拉臂右侧连接部、下端拉臂中间连接部为一体结构,下端拉臂左侧连接部的上端部通过枢轴与下端左侧框条的中间位置铰接,下端拉臂右侧连接部的上端部通过枢轴与下端右侧框条的中间位置铰接,下端拉臂左侧连接部与下端左侧框条的铰接位置、下端拉臂右侧连接部与下端右侧框条的铰接位置左右对齐。

其中,所述上端前侧板的上端部与所述上端后侧板的上端部之间还装设有上端顶部连接轴,上端顶部连接轴的前端部、后端部分别与相应侧的上端前侧板、上端后侧板连接。

其中,所述下端前侧板的下端部与所述下端后侧板的下端部之间还装设有下端底部连接轴,下端底部连接轴的前端部、后端部分别与相应侧的下端前侧板、下端后侧板连接。

其中,所述上端前侧板的下端部、所述上端后侧板的下端部分别设置有上端铰接轴,上端前侧板的上端铰接轴朝前水平凸出延伸,上端后侧板的上端铰接轴朝后水平凸出延伸;所述上端前侧框条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前后完全贯穿且朝上开口的上端前侧铰接槽,所述上端后侧框条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前后完全贯穿且朝上开口的上端后侧铰接槽,上端前侧板的上端铰接轴嵌插于上端前侧铰接槽内,上端后侧板的上端铰接轴嵌插于上端后侧铰接槽内。

其中,所述下端前侧板的上端部、所述下端后侧板的上端部分别设置有下端铰接轴,下端前侧板的下端铰接轴朝前水平凸出延伸,下端后侧板的下端铰接轴朝后水平凸出延伸;所述下端前侧框条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前后完全贯穿且朝下开口的下端前侧铰接槽,所述下端后侧框条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前后完全贯穿且朝下开口的下端后侧铰接槽,下端前侧板的下端铰接轴嵌插于下端前侧铰接槽内,下端后侧板的下端铰接轴嵌插于下端后侧铰接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混凝土单轴拉伸测量的试件结构,其包括有混凝土试件、装设于混凝土试件上端部的上端拉伸辅助机构、装设于混凝土试件下端部的下端拉伸辅助机构,混凝土试件包括有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端辅助安装部、中间拉伸段、下端辅助安装部,上端辅助安装部、中间拉伸段、下端辅助安装部为一体结构,上端辅助安装部、下端辅助安装部的宽度值分别较中间拉伸段的宽度值大,上端辅助安装部的下端部设置有宽度值从上至下逐渐变小的上端收窄段,上端收窄段的左侧面为上端左侧接触斜面且上端收窄端的右侧面为上端右侧接触斜面,上端左侧接触斜面与上端右侧接触斜面左右对称布置;下端辅助安装部的上端部设置有宽度值从下至上逐渐变小的下端收窄段,下端收窄段的左侧面为下端左侧接触斜面且下端收窄端的右侧面为下端右侧接触斜面,下端左侧接触斜面与下端右侧接触斜面左右对称布置;上端拉伸辅助机构包括有位于上端辅助安装部前端侧且呈竖向布置的上端前侧板、位于上端辅助安装部后端侧且呈竖向布置的上端后侧板,上端前侧板与上端后侧板正对布置且上端前侧板、上端后侧板分别呈三角形形状,上端前侧板的下端部与上端后侧板的下端部之间装设有上端左侧连接轴、上端右侧连接轴,上端左侧连接轴、上端右侧连接轴的前端部分别与上端前侧板连接,上端左侧连接轴、上端右侧连接轴的后端部分别与上端后侧板连接,上端左侧连接轴与上端右侧连接轴左右对齐且间隔布置,上端左侧连接轴位于上端辅助安装部的左端侧,上端右侧连接轴位于上端辅助安装部的右端侧,上端左侧连接轴外围套装有与上端左侧接触斜面触接的上端左侧接触轴承,上端右侧连接轴外围套装有与上端右侧接触斜面触接的上端右侧接触轴承;上端拉伸辅助机构还包括有呈矩形全围形状的上端矩形框体,上端矩形框体包括有位于上端左侧接触轴承左端侧的上端左侧框条、位于上端右侧接触轴承右端侧的上端右侧框条、位于上端前侧板前端侧的上端前侧框条、位于上端后侧板后端侧的上端后侧框条,上端前侧板的下端部与上端前侧框条的中间位置铰接,上端后侧板的下端部与上端后侧框条的中间位置铰接,上端前侧板与上端前侧框条的铰接位置与上端后侧板与上端后侧框条的铰接位置前后对齐;上端矩形框体配装有上端活动拉臂,上端活动拉臂包括有下端部延伸至上端左侧框条左端侧的上端拉臂左侧连接部、下端部延伸至上端右侧框条右端侧的上端拉臂右侧连接部、位于上端拉臂左侧连接部上端部与上端拉臂右侧连接部上端部之间的上端拉臂中间连接部,上端拉臂左侧连接部、上端拉臂右侧连接部、上端拉臂中间连接部为一体结构,上端拉臂左侧连接部的下端部通过枢轴与上端左侧框条的中间位置铰接,上端拉臂右侧连接部的下端部通过枢轴与上端右侧框条的中间位置铰接,上端拉臂左侧连接部与上端左侧框条的铰接位置、上端拉臂右侧连接部与上端右侧框条的铰接位置左右对齐;下端拉伸辅助机构包括有位于下端辅助安装部前端侧且呈竖向布置的下端前侧板、位于下端辅助安装部后端侧且呈竖向布置的下端后侧板,下端前侧板与下端后侧板正对布置且下端前侧板、下端后侧板分别呈三角形形状,下端前侧板的上端部与下端后侧板的上端部之间装设有下端左侧连接轴、下端右侧连接轴,下端左侧连接轴、下端右侧连接轴的前端部分别与下端前侧板连接,下端左侧连接轴、下端右侧连接轴的后端部分别与下端后侧板连接,下端左侧连接轴与下端右侧连接轴左右对齐且间隔布置,下端左侧连接轴位于下端辅助安装部的左端侧,下端右侧连接轴位于下端辅助安装部的右端侧,下端左侧连接轴外围套装有与下端左侧接触斜面触接的下端左侧接触轴承,下端右侧连接轴外围套装有与下端右侧接触斜面触接的下端右侧接触轴承;下端拉伸辅助机构还包括有呈矩形全围形状的下端矩形框体,下端矩形框体包括有位于下端左侧接触轴承左端侧的下端左侧框条、位于下端右侧接触轴承右端侧的下端右侧框条、位于下端前侧板前端侧的下端前侧框条、位于下端后侧板后端侧的下端后侧框条,下端前侧板的上端部与下端前侧框条的中间位置铰接,下端后侧板的上端部与下端后侧框条的中间位置铰接,下端前侧板与下端前侧框条的铰接位置与下端后侧板与下端后侧框条的铰接位置前后对齐;下端矩形框体配装有下端活动拉臂,下端活动拉臂包括有上端部延伸至下端左侧框条左端侧的下端拉臂左侧连接部、上端部延伸至下端右侧框条右端侧的下端拉臂右侧连接部、位于下端拉臂左侧连接部下端部与下端拉臂右侧连接部下端部之间的下端拉臂中间连接部,下端拉臂左侧连接部、下端拉臂右侧连接部、下端拉臂中间连接部为一体结构,下端拉臂左侧连接部的上端部通过枢轴与下端左侧框条的中间位置铰接,下端拉臂右侧连接部的上端部通过枢轴与下端右侧框条的中间位置铰接,下端拉臂左侧连接部与下端左侧框条的铰接位置、下端拉臂右侧连接部与下端右侧框条的铰接位置左右对齐。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设计新颖的优点,且能够有效地保证混凝土试件在拉伸试验过程中的单轴受力状态。

附图说明

下面利用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但是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在图1至图3中包括有:

1——混凝土试件11——上端辅助安装部

111——上端收窄段112——上端左侧接触斜面

113——上端右侧接触斜面12——中间拉伸段

13——下端辅助安装部131——下端收窄段

132——下端左侧接触斜面133——下端右侧接触斜面

2——上端拉伸辅助机构21——上端前侧板

22——上端后侧板231——上端左侧连接轴

232——上端右侧连接轴233——上端顶部连接轴

241——上端左侧接触轴承242——上端右侧接触轴承

25——上端矩形框体251——上端左侧框条

252——上端右侧框条253——上端前侧框条

2531——上端前侧铰接槽254——上端后侧框条

2541——上端后侧铰接槽26——上端活动拉臂

261——上端拉臂左侧连接部262——上端拉臂右侧连接部

263——上端拉臂中间连接部27——上端铰接轴

3——下端拉伸辅助机构31——下端前侧板

32——下端后侧板331——下端左侧连接轴

332——下端右侧连接轴333——下端底部连接轴

341——下端左侧接触轴承342——下端右侧接触轴承

35——下端矩形框体351——下端左侧框条

352——下端右侧框条353——下端前侧框条

3531——下端前侧铰接槽354——下端后侧框条

3541——下端后侧铰接槽36——下端活动拉臂

361——下端拉臂左侧连接部362——下端拉臂右侧连接部

363——下端拉臂中间连接部37——下端铰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应用于混凝土单轴拉伸测量的试件结构,其包括有混凝土试件1、装设于混凝土试件1上端部的上端拉伸辅助机构2、装设于混凝土试件1下端部的下端拉伸辅助机构3,混凝土试件1包括有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端辅助安装部11、中间拉伸段12、下端辅助安装部13,上端辅助安装部11、中间拉伸段12、下端辅助安装部13为一体结构,上端辅助安装部11、下端辅助安装部13的宽度值分别较中间拉伸段12的宽度值大,上端辅助安装部11的下端部设置有宽度值从上至下逐渐变小的上端收窄段111,上端收窄段111的左侧面为上端左侧接触斜面112且上端收窄端的右侧面为上端右侧接触斜面113,上端左侧接触斜面112与上端右侧接触斜面113左右对称布置;下端辅助安装部13的上端部设置有宽度值从下至上逐渐变小的下端收窄段131,下端收窄段131的左侧面为下端左侧接触斜面132且下端收窄端的右侧面为下端右侧接触斜面133,下端左侧接触斜面132与下端右侧接触斜面133左右对称布置。

进一步的,上端拉伸辅助机构2包括有位于上端辅助安装部11前端侧且呈竖向布置的上端前侧板21、位于上端辅助安装部11后端侧且呈竖向布置的上端后侧板22,上端前侧板21与上端后侧板22正对布置且上端前侧板21、上端后侧板22分别呈三角形形状,上端前侧板21的下端部与上端后侧板22的下端部之间装设有上端左侧连接轴231、上端右侧连接轴232,上端左侧连接轴231、上端右侧连接轴232的前端部分别与上端前侧板21连接,上端左侧连接轴231、上端右侧连接轴232的后端部分别与上端后侧板22连接,上端左侧连接轴231与上端右侧连接轴232左右对齐且间隔布置,上端左侧连接轴231位于上端辅助安装部11的左端侧,上端右侧连接轴232位于上端辅助安装部11的右端侧,上端左侧连接轴231外围套装有与上端左侧接触斜面112触接的上端左侧接触轴承241,上端右侧连接轴232外围套装有与上端右侧接触斜面113触接的上端右侧接触轴承242;上端拉伸辅助机构2还包括有呈矩形全围形状的上端矩形框体25,上端矩形框体25包括有位于上端左侧接触轴承241左端侧的上端左侧框条251、位于上端右侧接触轴承242右端侧的上端右侧框条252、位于上端前侧板21前端侧的上端前侧框条253、位于上端后侧板22后端侧的上端后侧框条254,上端前侧板21的下端部与上端前侧框条253的中间位置铰接,上端后侧板22的下端部与上端后侧框条254的中间位置铰接,上端前侧板21与上端前侧框条253的铰接位置与上端后侧板22与上端后侧框条254的铰接位置前后对齐;上端矩形框体25配装有上端活动拉臂26,上端活动拉臂26包括有下端部延伸至上端左侧框条251左端侧的上端拉臂左侧连接部261、下端部延伸至上端右侧框条252右端侧的上端拉臂右侧连接部262、位于上端拉臂左侧连接部261上端部与上端拉臂右侧连接部262上端部之间的上端拉臂中间连接部263,上端拉臂左侧连接部261、上端拉臂右侧连接部262、上端拉臂中间连接部263为一体结构,上端拉臂左侧连接部261的下端部通过枢轴与上端左侧框条251的中间位置铰接,上端拉臂右侧连接部262的下端部通过枢轴与上端右侧框条252的中间位置铰接,上端拉臂左侧连接部261与上端左侧框条251的铰接位置、上端拉臂右侧连接部262与上端右侧框条252的铰接位置左右对齐。

更进一步的,下端拉伸辅助机构3包括有位于下端辅助安装部13前端侧且呈竖向布置的下端前侧板31、位于下端辅助安装部13后端侧且呈竖向布置的下端后侧板32,下端前侧板31与下端后侧板32正对布置且下端前侧板31、下端后侧板32分别呈三角形形状,下端前侧板31的上端部与下端后侧板32的上端部之间装设有下端左侧连接轴331、下端右侧连接轴332,下端左侧连接轴331、下端右侧连接轴332的前端部分别与下端前侧板31连接,下端左侧连接轴331、下端右侧连接轴332的后端部分别与下端后侧板32连接,下端左侧连接轴331与下端右侧连接轴332左右对齐且间隔布置,下端左侧连接轴331位于下端辅助安装部13的左端侧,下端右侧连接轴332位于下端辅助安装部13的右端侧,下端左侧连接轴331外围套装有与下端左侧接触斜面132触接的下端左侧接触轴承341,下端右侧连接轴332外围套装有与下端右侧接触斜面133触接的下端右侧接触轴承342;下端拉伸辅助机构3还包括有呈矩形全围形状的下端矩形框体35,下端矩形框体35包括有位于下端左侧接触轴承341左端侧的下端左侧框条351、位于下端右侧接触轴承342右端侧的下端右侧框条352、位于下端前侧板31前端侧的下端前侧框条353、位于下端后侧板32后端侧的下端后侧框条354,下端前侧板31的上端部与下端前侧框条353的中间位置铰接,下端后侧板32的上端部与下端后侧框条354的中间位置铰接,下端前侧板31与下端前侧框条353的铰接位置与下端后侧板32与下端后侧框条354的铰接位置前后对齐;下端矩形框体35配装有下端活动拉臂36,下端活动拉臂36包括有上端部延伸至下端左侧框条351左端侧的下端拉臂左侧连接部361、上端部延伸至下端右侧框条352右端侧的下端拉臂右侧连接部362、位于下端拉臂左侧连接部361下端部与下端拉臂右侧连接部362下端部之间的下端拉臂中间连接部363,下端拉臂左侧连接部361、下端拉臂右侧连接部362、下端拉臂中间连接部363为一体结构,下端拉臂左侧连接部361的上端部通过枢轴与下端左侧框条351的中间位置铰接,下端拉臂右侧连接部362的上端部通过枢轴与下端右侧框条352的中间位置铰接,下端拉臂左侧连接部361与下端左侧框条351的铰接位置、下端拉臂右侧连接部362与下端右侧框条352的铰接位置左右对齐。

需解释的是,为进一步增加上端前侧板21与上端后侧板22连接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结构设计,具体的:上端前侧板21的上端部与上端后侧板22的上端部之间还装设有上端顶部连接轴233,上端顶部连接轴233的前端部、后端部分别与相应侧的上端前侧板21、上端后侧板22连接。同样的,为进一步增加下端前侧板31与下端后侧板32连接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结构设计,具体的:下端前侧板31的下端部与下端后侧板32的下端部之间还装设有下端底部连接轴333,下端底部连接轴333的前端部、后端部分别与相应侧的下端前侧板31、下端后侧板32连接。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上端前侧板21与上端前侧框条253以及上端后侧板22与上端后侧框条254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实现铰接,具体的:上端前侧板21的下端部、上端后侧板22的下端部分别设置有上端铰接轴27,上端前侧板21的上端铰接轴27朝前水平凸出延伸,上端后侧板22的上端铰接轴27朝后水平凸出延伸;上端前侧框条253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前后完全贯穿且朝上开口的上端前侧铰接槽2531,上端后侧框条254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前后完全贯穿且朝上开口的上端后侧铰接槽2541,上端前侧板21的上端铰接轴27嵌插于上端前侧铰接槽2531内,上端后侧板22的上端铰接轴27嵌插于上端后侧铰接槽2541内。需解释的是,在上端前侧板21、上端后侧板22与上端矩形框体25连接的过程中,由于混凝土试件1的自身重力,该重力作用能够保证上端前侧板21的上端铰接轴27保持于上端前侧框条253的上端前侧铰接槽2531内以及上端后侧板22的上端铰接轴27保持于上端后侧框条254的上端后侧铰接槽2541内。

同样的,本实用新型的下端前侧板31与下端前侧框条353以及下端后侧板32与下端后侧框条354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实现铰接,具体的:下端前侧板31的上端部、下端后侧板32的上端部分别设置有下端铰接轴37,下端前侧板31的下端铰接轴37朝前水平凸出延伸,下端后侧板32的下端铰接轴37朝后水平凸出延伸;下端前侧框条353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前后完全贯穿且朝下开口的下端前侧铰接槽3531,下端后侧框条354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前后完全贯穿且朝下开口的下端后侧铰接槽3541,下端前侧板31的下端铰接轴37嵌插于下端前侧铰接槽3531内,下端后侧板32的下端铰接轴37嵌插于下端后侧铰接槽3541内。需解释的是,在下端前侧板31、下端后侧板32与下端矩形框体35连接的过程中,由于下端矩形框体35以及下端活动拉臂36的重力作用,该重力作用能够保证下端前侧板31的下端铰接轴37保持于下端前侧框条353的下端前侧铰接槽3531内以及下端后侧板32的上端铰接轴27保持于下端后侧框条354的下端后侧铰接槽3541内。

在混凝土试件1进行拉伸试验的过程中,上端活动拉臂26的上端拉臂中间连接部263以及下端活动拉臂36的下端拉臂中间连接部363与拉力机连接。

综合上述情况可知,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设计新颖的优点,且本实用新型通过能够实现双向转动调节的上端拉伸辅助机构2、下端拉伸辅助机构3来保证混凝土试件1在拉伸试验过程中的单轴受力状态。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