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线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25061发布日期:2020-05-06 22:36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电源线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线相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源线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电源线是传输电流的电线,常电流传输的方式是点对点传输,电源线按照用途可以分为ac交流电源线及dc直流电源线,通常ac电源线是通过电压较高的交流电的线材,这类线材由于电压较高需要统一标准获得安全认证方可以正式生产,而dc线基本是通过电压较低的直流电,因此在安全上要求并没有ac线严格,但是安全起见,各国还是要求统一安全认证,因此在电源线正式销售之前,需要对电源线进行检测,故而需要用到电线检测仪。

现有的电源线检修装置,防水效果差、防尘效果差和散热效果差,这样使灰尘该装置内部的控制器和电子元件造成腐蚀,降低了该装置的使用寿命。

因此,有必要提供电源线检测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电源线检测装置,解决了电源线检测装置防尘效果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源线检测装置,包括电源线检测仪本体,所述电源线检测仪本体的外侧设置有外壳,且外壳的内部设置有橡胶防水层,所述电源线检测仪本体的内侧上方均设置有第一固定块,且第一固定块的内侧下方设置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的外侧下方设置有防尘网,所述电源线检测仪本体的内侧左右两端均设置有第二固定块,且第二固定块内侧右方设置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的外侧右方设置有控制器,且控制器的外侧后方设置有散热鳍片,所述外壳的外侧左方设置有转轴,且转轴的外侧设置有侧盖,所述侧盖的外侧前方设置有把手,所述电源线检测仪本体的外侧上方设置有显示屏,所述外壳的外侧后方设置有通风孔。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内侧与橡胶防水层的外侧紧密贴合,且外壳的内侧宽度大于橡胶防水层的外侧宽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块内侧与第一连接块外侧活动连接,且第一固定块内侧为凹槽状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块外侧为凸出状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块外侧与第二连接块内侧活动连接,且第二固定块外侧为凸出状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块的内侧为凹槽状设置。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的表面与散热鳍片的表面均为开孔式设计,且控制器外侧与散热鳍片内侧紧密贴合。

优选的,所述侧盖通过转轴与外壳旋转连接,且侧盖的外侧宽度小于外壳的内侧宽度。

优选的,所述通风孔在外壳的外侧呈等间距设置,且通风孔的内部上方为网格状布置。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源线检测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电源线检测装置,通过设置有橡胶防水层,这样有效的防止了进入电源线检测仪本体的内部,对内部的控制器和电子元件造成损坏,避免了漏电对检测人员造成伤害,提高了检测人员的人身安全;

2、本实用新型提供电源线检测装置,通过设置有防尘网,有效的防止了灰尘进入电源线检测仪本体的内部,对内部电子元件造成接触不良或者损坏,避免了电源线检测仪本体的检测效果出现偏差,同时也避免了二次检测的时间,提高了使用效率;

3、本实用新型提供电源线检测装置,通过设置有转轴和侧盖,这样便于对电源线检测仪本体内部电子元件和控制器进行维护和更换,减少了维修人员更换和维护的时间,提高了维修人员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源线检测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电源线检测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电源线检测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电源线检测装置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电源线检测仪本体,2、外壳,3、橡胶防水层,4、第一固定块,5、第一连接块,6、防尘网,7、第二固定块,8、第二连接块,9、控制器,10、散热鳍片,11、转轴,12、侧盖,13、把手,14、显示屏,15、通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源线检测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电源线检测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电源线检测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电源线检测装置的后视结构示意图。该电源线检测装置,包括电源线检测仪本体1,电源线检测仪本体1的外侧设置有外壳2,且外壳2的内部设置有橡胶防水层3,电源线检测仪本体1的内侧上方均设置有第一固定块4,且第一固定块4的内侧下方设置有第一连接块5,第一连接块5的外侧下方设置有防尘网6,电源线检测仪本体1的内侧左右两端均设置有第二固定块7,且第二固定块7内侧右方设置有第二连接块8,第二连接块8的外侧右方设置有控制器9,且控制器9的外侧后方设置有散热鳍片10,外壳2的外侧左方设置有转轴11,且转轴11的外侧设置有侧盖12,侧盖12的外侧前方设置有把手13,电源线检测仪本体1的外侧上方设置有显示屏14,外壳2的外侧后方设置有通风孔15。

外壳2的内侧与橡胶防水层3的外侧紧密贴合,且外壳2的内侧宽度大于橡胶防水层3的外侧宽度,通过设置有橡胶防水层3,这样有效的防止了进入电源线检测仪本体1的内部,对内部的控制器9和电子元件造成损坏,避免了漏电对检测人员造成伤害,提高了检测人员的人身安全。

第一固定块4内侧与第一连接块5外侧活动连接,且第一固定块4内侧为凹槽状设置,第一连接块5外侧为凸出状设置,这样便于在该装置使用后对防尘网6进行清理和拆卸,减少了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检测人员的工作效率。

第二固定块7外侧与第二连接块8内侧活动连接,且第二固定块7外侧为凸出状设置,第二连接块8的内侧为凹槽状设置,这样便于对控制器9进行维护和更换,减少了因控制器9不易拆卸而减少了维护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了维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控制器9的表面与散热鳍片10的表面均为开孔式设计,且控制器9外侧与散热鳍片10内侧紧密贴合,这样对控制器9起到了很好的散热效果,避免了因温度过高使控制器9发生故障,提高了电源线检测仪本体1的使用效率。

侧盖12通过转轴11与外壳2旋转连接,且侧盖12的外侧宽度小于外壳2的内侧宽度,通过设置有转轴11和侧盖12,这样便于对电源线检测仪本体1内部电子元件和控制器进行维护和更换,减少了维修人员更换和维护的时间,提高了维修人员的工作效率。

通风孔15在外壳2的外侧呈等间距设置,且通风孔15的内部上方为网格状布置,这样可以使通风孔15进行通风散热时,有效的防止了外界空气的灰尘对通风孔15造成堵塞,提高了通风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源线检测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我们将该装置移动至指定位置进行固定,然后我们通过转轴11和把手13将侧盖12旋转至外壳2的外部,通过设置有转轴11和侧盖12,这样便于对电源线检测仪本体1内部电子元件和控制器进行维护和更换,减少了维修人员更换和维护的时间,提高了维修人员的工作效率,再将橡胶防水层3安装在外壳2的内部,通过设置有橡胶防水层3,这样有效的防止了进入电源线检测仪本体1的内部,对内部的控制器9和电子元件造成损坏,避免了漏电对检测人员造成伤害,提高了检测人员的人身安全,再将第一固定块4固定在外壳2的内侧上方,再将第一连接块5和防尘网6进行安装,将已经安装完成的防尘网6通过第一连接块5与第一固定块4进行卡合连接,其次我们将第二固定块7安装在外壳2的内侧左右两端,再将控制器9与第二连接块8进行安装固定,再通过通过第二连接块8与第二固定块7将控制器9进行安装固定在电源线检测仪本体1的内部,最后我们通过转轴11和把手13将侧盖12与外壳2进行闭合,再接通外部电源,打开电源线检测仪本体1的开关,此时电源线检测仪本体1开始运行,再通过显示屏14来检查电源线的检测数据,就这样电源线检测装置安装使用过程完成了,控制器9的型号为dvp60es200t,显示屏的型号为p5z,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的电性技术均为现有技术。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源线检测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电源线检测装置,通过设置有橡胶防水层3,这样有效的防止了进入电源线检测仪本体1的内部,对内部的控制器9和电子元件造成损坏,避免了漏电对检测人员造成伤害,提高了检测人员的人身安全;

2、本实用新型提供电源线检测装置,通过设置有防尘网6,有效的防止了灰尘进入电源线检测仪本体1的内部,对内部电子元件造成接触不良或者损坏,避免了电源线检测仪本体1的检测效果出现偏差,同时也避免了二次检测的时间,提高了使用效率;

3、本实用新型提供电源线检测装置,通过设置有转轴11和侧盖12,这样便于对电源线检测仪本体1内部电子元件和控制器进行维护和更换,减少了维修人员更换和维护的时间,提高了维修人员的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