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制作金标核酸试纸的机器人流水线及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683889发布日期:2020-05-08 18:39阅读:611来源:国知局
连续制作金标核酸试纸的机器人流水线及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制作金标核酸试纸的机器人流水线及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金标核酸试纸使一种快速检测水产品灿烂弧菌病毒感染的检测试纸条。而专利号为201811477137.0的发明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快速检测水产病害金标核酸试纸条及其制备方法;其生产制备过程需要各试纸之间经过组合贴覆形成,这种金标核酸试纸条应用范围广,用量大,但目前并没有一种专门用于制作该试纸条的生产设备,导致该试纸条的产量和产品一致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所述的缺点,提供一种连续制作金标核酸试纸的机器人流水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连续制作金标核酸试纸的机器人流水线,包括有一个传输带,传输带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金标核酸试纸机器人。

每个金标核酸试纸机器人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立板以及沿着送料方向依次对应转动连接在两个立板之间的第一胀紧轴、第二胀紧轴、第三胀紧轴、第四胀紧轴,所述第一胀紧轴、第二胀紧轴和第四胀紧轴分别用于承载基底膜料卷、硝酸纤维素膜料卷、样品垫料卷,所述第三胀紧轴用于承载金标垫料卷和吸水垫料卷;

两个所述立板之间沿着送料方向还依次设有第一拉料机构、第二拉料机构、第三拉料机构、第四拉料机构,所述第一拉料机构与第二拉料机构之间设有用于将胶水涂抹在基底膜上的涂胶机构,所述第一拉料机构用于沿送料方向单独输送基底膜,所述第二拉料机构用于沿送料方向同时输送基底膜和硝酸纤维素膜,并将硝酸纤维素膜贴覆于且压实在基底膜上形成第一复合层,所述第三拉料机构用于沿送料方向同时输送第一复合层、金标垫和吸水垫,并将金标垫和吸水垫分别贴覆于且压实在第一复合层上形成第二复合层,所述第四拉料机构用于沿送料方向同时输送第二复合层和样品垫,并将样品垫对应贴覆于且压实在第二复合层上形成第三复合层;

还包括切断机构,所述切断机构用于根据实际所需宽度大小裁剪第三复合层,从而制作出金标核酸试纸。

其中,所述第一拉料机构与第二拉料机构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拉料机构和第二拉料机构均包括u形的第一支架、u形的第一浮动架、第一压料辊、第一动力辊、u形的第一动力架、第一压紧弹簧和第一电磁铁,所述第一支架两端分别对应固定在两个立板上、且所述第一支架的开口朝下,所述第一浮动架和第一动力架对称设于第一支架的开口内,所述第一电磁铁固定在第一支架的顶端,所述第一压料辊的两端对应轴接在第一浮动架的两端,所述第一动力辊的两端对应轴接在第一动力架的两端,所述第一压紧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支架顶端和第一浮动架的顶端,所述第一支架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围挡边,所述第一围挡边用于支承第一动力架以及为第一浮动架提供导向。

其中,所述涂胶机构包括u形的第二支架、出胶基座、出胶轴、涂胶辊和第二动力辊,所述第二支架的两端分别对应固定在两个立板上、且所述第二支架的开口朝下,所述涂胶辊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二支架上,所述出胶基座设于第二支架上、并位于涂胶辊的上方,所述出胶基座上设有与出胶轴形状配合的出胶槽以及与出胶槽连通的进胶口,该出胶槽的开口朝向涂胶辊,所述进胶口向上突伸出第二支架的顶端,所述出胶辊转动设于出胶槽内、且与涂胶辊相互抵触,所述出胶辊的环壁上间隔设有若干储胶凹槽,所述第二动力辊转动设于两个立板之间、并位于涂胶辊下方。

其中,所述第三拉料机构包括u形的第三支架、u形的第二浮动架、第二压料辊、第三动力辊、u形的第二动力架、第二压紧弹簧和第二电磁铁,所述第三支架的开口朝下且固定在两个立板之间,所述第二浮动架与第二动力架相对设于第三支架上,所述第二电磁铁设于第三支架的顶端,所述第二压料辊转动设于第二浮动架上,所述第三动力辊转动设于第二动力架上,所述第三动力辊的环壁沿周向设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第二压紧弹簧连接在第三支架的顶端与第二浮动架的顶端之间,所述第三支架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围挡边,所述第二围挡边用于支承第二动力架以及为第二浮动架提供导向。

其中,所述第四拉料机构包括u形的第四支架、u形的第三浮动架、第三压料辊、第四动力辊、u形的第三动力架、第三压紧弹簧和第三电磁铁,所述第四支架的的开口朝下且固定在两个立板之间,所述第三浮动架与第三动力架相对设于第四支架上,所述第三电磁铁设于第四支架的顶端,所述第三压料辊转动设于第三浮动架上,所述第四动力辊转动设于第三动力架上,所述第四动力辊的环壁沿周向设有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二环形槽上沿周向开设有第三环形槽,所述第三压紧弹簧连接在第四支架的顶端与第三浮动架的顶端之间,所述第四支架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围挡边,所述第三围挡边用于支承第三动力架以及为第三浮动架提供导向。

其中,所述切断机构包括切断底座、切断驱动电机、滑块、切刀片、偏心轴和连杆,所述切断底座设于第四拉料机构远离第三拉料机构的一侧,所述切断驱动电机设于切断底座上,所述切断底座设有滑槽,所述滑块滑动连接在滑槽上,所述切刀片固定在滑块上,所述偏心轴转动设于切断底座上,所述偏心轴的一端与切断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连杆的一端套接在偏心轴的另一端,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铰接在滑块上,所述切断底座设有用于第三复合层穿过的通孔,所述切断底座还设有与切刀片配合的承载台。

其中,所述切断机构还包括卸料斜槽,所述卸料斜槽用于将制作好的金标核酸试纸转移出工作区。

其中,在所述切断机构与第四拉料机构之间设有过渡支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沿送料方向依次设置第一拉料机构、第二拉料机构、第三拉料机构、第四拉料机构,利用第一拉料机构、第二拉料机构、第三拉料机构、第四拉料机构将硝酸纤维素膜、金标垫和吸水垫、样品垫顺序贴覆在基底膜上,然后通过切断机构的裁剪作用制作出金标核酸试纸,能够实现连续式生产,效率高,产品一致性好,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第一拉料机构或第二拉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涂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涂胶机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第三拉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第四拉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中切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立板;2-第一胀紧轴;3-第二胀紧轴;4-第三胀紧轴;5-第四胀紧轴;6-第一拉料机构;7-第二拉料机构;8-第三拉料机构;81-第三支架;811-第二围挡边;82-第二浮动架;83-第二压料辊;831-第一环形凹槽;84-第三动力辊;85-第二动力架;86-第二压紧弹簧;87-第二电磁铁;9-第四拉料机构;91-第四支架;911-第三围挡边;92-第三浮动架;93-第三压料辊;931-第二环形槽;932-第三环形槽;94-第四动力辊;95-第三动力架;96-第三压紧弹簧;97-第三电磁铁;10-涂胶机构;101-第二支架;102-出胶基座;103-出胶轴;104-涂胶辊;105-第二动力辊;20-切断机构;201-切断底座;202-切断驱动电机;203-滑块;204-切刀片;205-偏心轴;206-连杆;207-卸料斜槽;300-第一支架;3001-第一围挡边;301-第一浮动架;302-第一压料辊;303-第一动力辊;304-第一动力架;305-第一压紧弹簧;306-第一电磁铁;40-过渡支架;a-传输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并不是把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局限于此。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连续制作金标核酸试纸的机器人流水线,包括有一个传输带a,传输带a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金标核酸试纸机器人。

每个金标核酸试纸机器人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立板1以及沿着送料方向依次对应转动连接在两个立板1之间的第一胀紧轴2、第二胀紧轴3、第三胀紧轴4、第四胀紧轴5,所述第一胀紧轴2、第二胀紧轴3和第四胀紧轴5分别用于承载基底膜料卷、硝酸纤维素膜料卷、样品垫料卷,所述第三胀紧轴4用于承载金标垫料卷和吸水垫料卷;

两个所述立板1之间沿着送料方向还依次设有第一拉料机构6、第二拉料机构7、第三拉料机构8、第四拉料机构9,所述第一拉料机构6与第二拉料机构7之间设有用于将胶水涂抹在基底膜上的涂胶机构10,所述第一拉料机构6用于沿送料方向单独输送基底膜,所述第二拉料机构7用于沿送料方向同时输送基底膜和硝酸纤维素膜,并将硝酸纤维素膜贴覆于且压实在基底膜上形成第一复合层,所述第三拉料机构8用于沿送料方向同时输送第一复合层、金标垫和吸水垫,并将金标垫和吸水垫分别贴覆于且压实在第一复合层上形成第二复合层,所述第四拉料机构9用于沿送料方向同时输送第二复合层和样品垫,并将样品垫对应贴覆于且压实在第二复合层上形成第三复合层;

还包括切断机构20,所述切断机构20用于根据实际所需宽度大小裁剪第三复合层,从而制作出金标核酸试纸。

具体地,为了便于试纸各部分的传送,第一胀紧轴2、第二胀紧轴3、第三胀紧轴4、第四胀紧轴5的安装高度逐渐变高,然后依次将基底膜、硝酸纤维素膜、样品垫已料卷的方式装载在第一胀紧轴2、第二胀紧轴3、第四胀紧轴5上,以及将金标垫和吸水垫以料卷方式间隔装载在第三胀紧轴4上。工作时,基底膜料卷在第一拉料机构6的作用下向前输送基底膜,然后涂胶机构10将粘合剂均匀涂覆在基底膜的上表面,基底膜经过第二拉料机构7时,将硝酸纤维素膜牵引至第二拉料机构7上,然后在第二拉料机构7的作用下,将硝酸纤维素膜贴覆于基底膜上形成第一符合层,贴覆好的第一复合层在第二拉料机构7的作用下,继续向前移动,当第一复合层通过第三拉料机构8时,将金标垫和吸水垫分别牵引至第三拉料机构8上,并将金标垫和吸水垫分别贴覆于且压实在第一复合层上形成第二复合层,且使金标垫和吸水垫同时以一侧搭接在硝酸纤维素膜边沿、另一侧贴合在基底膜上的状态贴覆在硝酸纤维素膜的两侧,当第二复合层经过第四拉料机构9时,将样品垫牵引至第四拉料机构9上,在第四拉料机构9的作用下,样品垫被贴覆于第二复合层上形成第三复合层,并使样品垫的一侧搭接在基底膜上、另一侧搭接在金标垫上,然后利用切断机构20,根据实际所需宽度大小对第三复合层进行裁剪,从而制作出金标核酸试纸。

本实施例通过沿送料方向依次设置第一拉料机构6、涂胶机构10、第二拉料机构7、第三拉料机构8、第四拉料机构9,利用第一拉料机构6、涂胶机构10、第二拉料机构7、第三拉料机构8、第四拉料机构9将硝酸纤维素膜、金标垫和吸水垫、样品垫顺序贴覆在基底膜上,然后通过切断机构20的裁剪作用制作出金标核酸试纸,能够实现连续式生产,效率高,产品一致性好,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连续制作金标核酸试纸的机器人流水线,所述第一拉料机构6与第二拉料机构7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拉料机构6和第二拉料机构7均包括u形的第一支架300、u形的第一浮动架301、第一压料辊302、第一动力辊303、u形的第一动力架304、第一压紧弹簧305和第一电磁铁306,所述第一支架300两端分别对应固定在两个立板1上、且所述第一支架300的开口朝下,所述第一浮动架301和第一动力架304对称设于第一支架300的开口内,所述第一电磁铁306固定在第一支架300的顶端,所述第一压料辊302的两端对应轴接在第一浮动架301的两端,所述第一动力辊303的两端对应轴接在第一动力架304的两端,所述第一压紧弹簧305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支架300顶端和第一浮动架301的顶端,优选地,在第一电磁铁306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压紧弹簧305,使第一浮动架301受力更平衡,即第一压料辊302对基底膜的压紧力更均衡,所述第一支架30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围挡边3001,所述第一围挡边3001用于支承第一动力架304以及为第一浮动架301提供导向。第一拉料机构6实际使用时,第一拉料机构6的第一压料辊302在第一压紧弹簧305的作用下,可随着第一浮动架301在第一支架300上滑动,从而使第一压料辊302保持对基底膜的压紧力,通过第一电磁铁306对第一浮动架301的吸附作用以便更换基底膜料卷是穿过基底膜,而第一动力辊303为基底膜提供沿送料方向移动的动力,第一动力辊303优选采用内置式电机驱动,结构紧凑,降低设备成本,基底膜运行也更平稳;第二拉料机构7的工作原理与第一拉料机构6的工作原理一样,第二拉料机构7的第一压料辊302与第一动力辊303将硝酸纤维素膜贴覆在基底膜上形成第一复合层,然后将第一复合层传送至第三拉料机构8上。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连续制作金标核酸试纸的机器人流水线,所述涂胶机构10包括u形的第二支架101、出胶基座102、出胶轴103、涂胶辊104和第二动力辊105,所述第二支架101的两端分别对应固定在两个立板1上、且所述第二支架101的开口朝下,所述涂胶辊104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二支架101上,所述出胶基座102设于第二支架101上、并位于涂胶辊104的上方,所述出胶基座102上设有与出胶轴103形状配合的出胶槽以及与出胶槽连通的进胶口,该出胶槽的开口朝向涂胶辊104,所述进胶口向上突伸出第二支架101的顶端,所述出胶辊转动设于出胶槽内、且与涂胶辊104相互抵触,所述出胶辊的环壁上间隔设有若干储胶凹槽,所述第二动力辊105转动设于两个立板1之间、并位于涂胶辊104下方。实际使用时,第二动力辊105为基底膜提供支撑,同时为基底膜向前送料提供动力,而涂胶辊104在基底膜的连带下转动,由于涂胶辊104与出胶辊抵触,进而通过涂胶辊104带动出胶辊转动将出胶底座内的粘合剂带出,并涂覆于涂胶辊104上,涂胶辊104再将粘合剂均匀涂覆在基底膜上,为后续哥试纸的粘合创造条件,可通过控制涂胶辊104的转速来控制出胶量,保证出胶量均匀一致,而出胶辊上设置储胶凹槽,还能避免停机时胶液溢出。第二动力辊105优选采用内置式电机驱动,结构紧凑,降低设备成本,基底膜运行也更平稳。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连续制作金标核酸试纸的机器人流水线,所述第三拉料机构8包括u形的第三支架81、u形的第二浮动架82、第二压料辊83、第三动力辊84、u形的第二动力架85、第二压紧弹簧86和第二电磁铁87,所述第三支架81的开口朝下且固定在两个立板1之间,所述第二浮动架82与第二动力架85相对设于第三支架81上,所述第二电磁铁87设于第三支架81的顶端,所述第二压料辊83转动设于第二浮动架82上,所述第三动力辊84转动设于第二动力架85上,所述第三动力辊84的环壁沿周向设有第一环形凹槽831,所述第二压紧弹簧86连接在第三支架81的顶端与第二浮动架82的顶端之间,优选地,在第二电磁铁87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二压紧弹簧86,使第二浮动架82受力更平衡,即第二压料辊83对第一复合层、金标垫和吸水垫的压紧力更均衡,所述第三支架8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围挡边811,所述第二围挡边811用于支承第二动力架85以及为第二浮动架82提供导向。具体地,第二压料辊83在第二压紧弹簧86的作用下,可随着第二浮动架82在第三支架81上滑动,从而使第二压料辊83保持对第一复合层、金标垫和吸水垫的压紧力,使金标垫和吸水垫分别贴覆在基底膜上形成第二复合层,而在第三动力辊84上设置第一环形凹槽831,以便适应各试纸贴覆后产生的高度差,使各试纸之间粘合更牢固,通过第二电磁铁87对第二浮动架82的吸附作用以便第一复合层、金标垫和吸水垫穿过第二压料辊83与第三动力辊84之间,而第三动力辊84为第二复合层提供沿送料方向的动力,第三动力辊84优选采用内置式电机驱动,结构紧凑,降低设备成本,第二复合层运行也更平稳。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连续制作金标核酸试纸的机器人流水线,所述第四拉料机构9包括u形的第四支架91、u形的第三浮动架92、第三压料辊93、第四动力辊94、u形的第三动力架95、第三压紧弹簧96和第三电磁铁97,所述第四支架91的的开口朝下且固定在两个立板1之间,所述第三浮动架92与第三动力架95相对设于第四支架91上,所述第三电磁铁97设于第四支架91的顶端,所述第三压料辊93转动设于第三浮动架92上,所述第四动力辊94转动设于第三动力架95上,所述第四动力辊94的环壁沿周向设有第二环形槽931,所述第二环形槽931上沿周向开设有第三环形槽932,所述第三压紧弹簧96连接在第四支架91的顶端与第三浮动架92的顶端之间,优选地,在第三电磁铁97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三压紧弹簧96,使第三浮动架92受力更平衡,即第三压料辊93对第二复合层和样品垫的压紧力更均衡,所述第四支架9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围挡边911,所述第三围挡边911用于支承第三动力架95以及为第三浮动架92提供导向。具体地,第三压料辊93在第三压紧弹簧96的作用下,可随着第三浮动架92在第四支架91上滑动,从而使第三压料辊93保持对第二复合层和样品垫的压紧力,使样品垫贴覆在第二复合层上形成第三复合层,而在第四动力辊94上设置第二环形凹槽和第三环形槽932,以便适应各试纸贴覆后产生的高度差,使各试纸之间粘合更牢固,通过第三电磁铁97对第三浮动架92的吸附作用以便第二复合层和样品垫穿过第三压料辊93与第四动力辊94之间,而第四动力辊94为第三复合层提供沿送料方向的动力,第四动力辊94优选采用内置式电机驱动,结构紧凑,降低设备成本,第三复合层运行也更平稳。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连续制作金标核酸试纸的机器人流水线,所述切断机构20包括切断底座201、切断驱动电机202、滑块203、切刀片204、偏心轴205和连杆206,所述切断底座201设于第四拉料机构9远离第三拉料机构8的一侧,所述切断驱动电机202设于切断底座201上,所述切断底座201设有滑槽,所述滑块203滑动连接在滑槽上,所述切刀片204固定在滑块203上,所述偏心轴205转动设于切断底座201上,所述偏心轴205的一端与切断驱动电机20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连杆206的一端套接在偏心轴205的另一端,所述连杆206的另一端铰接在滑块203上,所述切断底座201设有用于第三复合层穿过的通孔,所述切断底座201还设有与切刀片204配合的承载台。具体地,在各试纸分别对应在贴好在基底膜上后形成第三复合层,第三复合层穿过切断底座201的通孔,然后根据实际所需要的宽度,利用驱动电机通过偏心轴205与连杆206组成曲杆传动,将切断驱动电机202的旋转运动转化为滑块203的直线往复运动,即滑块203在切断底座201的滑槽内上下滑动,滑块203带动切刀片204上下移动,并与切断底座201的承载台配合,实现对第三复合层的高速分切,从而制作出金标核酸试纸。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切断驱动电机202的转速即可控制第三复合层的分切宽度,以适应不同宽度规格的金标核酸试纸的生产需求。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连续制作金标核酸试纸的机器人流水线,所述切断机构20还包括卸料斜槽207,所述卸料斜槽207用于将制作好的金标核酸试纸转移出工作区。具体地,经过切刀片204裁剪后的金标核酸试纸落入卸料斜槽207内,通过卸料斜槽207及时转移出工作区,避免制作好的金标核酸试纸堆积在承载台上,影响后续金标核酸试纸的制作。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连续制作金标核酸试纸的机器人流水线,在所述切断机构20与第四拉料机构9之间设有过渡支架40。如此设置,设置过渡支架40为第三复合层在裁剪时提供支撑,保障金标核酸试纸的切口平整,提高良品率。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有底板,两个所述立板1并排设于底板的两侧上,所述过渡机架和切断机构20均设于底板上,结构更紧凑。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故凡依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包含在本发明专利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