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可远程监测用电量的配电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91871发布日期:2020-06-20 18:34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可远程监测用电量的配电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物联网可远程监测用电量的配电表。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联网技术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而在智能电表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则变得尤为重要,在物联网时代,智能电表的作用已经不是传统的电表所能比得了,现在的智能电表有了更加智能化的功能,他除了具备传统电表基本计算电量的功能以外,为了适应新能源的使用,他也开始朝着数据通讯、多费率计算等方式发展,这也必将成为物联网电力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均衡配电用智能电表(授权公告号cn103267893b),该专利技术通过增加用于选通三相输电线路中的任一相线路至单相供电线路输出的配电转换单元,使得智能电表在检测单相用户用电负荷的同时,根据数据处理单元发送的控制指令来切换单相供电线路的供电相线,以平衡低压侧多个单相用户的用电负荷,从而减少了三相输电线路上的线损,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及供电效率,让电网高效运行,但是其智能化程度不高,无法在网上进行缴费、用电量查询以及阶梯电量的使用情况,进而导致用户无法直观地判断本月的电量使用情况,不利于节约用电。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可远程监测用电量的配电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可远程监测用电量的配电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物联网可远程监测用电量的配电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侧的上端嵌入设置有空气开关,且外壳的内侧靠近空气开关的一端嵌入设置有漏电保护开关,所述外壳的内侧位于漏电保护开关和空气开关的下端均设置有线夹,且外壳的内侧的下端嵌入设置有智能电表,所述外壳的前侧的上端转动连接有活动罩,且外壳的前侧的下端固定安装有防护罩。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壳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前侧的上端设置有开关室,且外壳体的前侧的下端设置有电表室,所述外壳体的两端的上侧均固定连接有耳轴,且外壳体的前侧靠近电表室的四角均开设有螺纹孔。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开关室的后侧的四角均开设有第一沉孔,所述开关室的下端的前侧固定连接有一组卡扣,且开关室的下端的后侧开设有一组上线孔,所述电表室的后侧的四角均开设有第二沉孔,且电表室的下端开设有下线孔。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防护罩包括前罩壳,所述前罩壳的前端嵌入设置有观察窗,且前罩壳的后端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方形框,所述方形框的前侧靠近前罩壳的四角均开设有安装孔。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前罩壳位于电表室的前侧,所述安装孔与螺纹孔一一相对应,所述方形框与外壳体通过螺钉贯穿安装孔和螺纹孔的内侧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智能电表固定安装在电表室的内侧,所述漏电保护开关、空气开关和线夹均固定安装在开关室的内侧。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活动罩的上端与耳轴转动连接,且活动罩的下端设置有与卡扣相匹配的卡槽,所述卡扣嵌入在相对应的卡槽内。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智能电表包括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微处理器、电流计量模块、安全模块、断送电模块、主控处理器、存储模块、时钟模块、显示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

所述电流互感器用于将大电流信号转变为可测量的小电信号;所述电压互感器用于将大电压信号转变成可测量的小电信号;所述电流计量模块用于将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采集的电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并输出;所述无线通信模块用于通过以太网与供电管理系统传输数据,所述显示模块用于显示电量;所述时钟模块用于为供电管理系统提供实时时间,作为电量的统计、冻结、费率切换的依据;所述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电量实时数据、历史数据;所述断送电模块用于控制漏电保护开关和空气开关的通断电,所述安全模块用于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所述微处理器用于将电量计量模块、安全模块和断送电模块的信号进行处理,所述主控处理器用于通过以太网与供电管理系统进行所监测用电数据的信息传输。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量计量模块包括乘法器、p/f变换器和分频器,所述乘法器用于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转变的电信号换算出功率信号,所述p/f变换器用于将输入的总直流电分流变换成各部件所需的不同电压的直流电,以传输到各个部件供使用,所述分频器用于将各种输送传输给显示器。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供电管理系统包括登录服务、缴费服务、余额显示服务、用电量显示服务和留言服务;

所述注册/登录服务用于使用者在网上注册或登录自己的账号,所述缴费用于自助网上在线缴费,所述余额显示服务用于显示账号内的金额数,所述用电量显示服务用于显示本月以及历史用电量、本月各个阶段的用电量,每个阶梯的用电量以及费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通过供电管理系统可以在网上进行缴费、用电量查询以及阶梯电量的使用情况,进而使得用户无法直观地判断本月的电量使用情况,有利于使用者养成良好的用电习惯,节约电力资源,通过把智能电表、漏电保护开关和空气开关一起安装在外壳体内,且漏电保护开关和空气开关的前侧设置有活动罩,方便开启,通过在智能电表前设置防护罩,即可以方便观察智能电表的使用情况,又可以防止智能电表被盗,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基于物联网可远程监测用电量的配电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基于物联网可远程监测用电量的配电表的装配示意图;

图3为一种基于物联网可远程监测用电量的配电表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基于物联网可远程监测用电量的配电表中防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基于物联网可远程监测用电量的配电表的工作原理图;

图6为一种基于物联网可远程监测用电量的配电表的结构组成图;

图7为一种基于物联网可远程监测用电量的配电表中供电管理系统的结构图。

图中:1、外壳;11、外壳体;12、上线孔;13、耳轴;14、开关室;15、第一沉孔;16、卡扣;17、电表室;18、第二沉孔;19、螺纹孔;10、下线孔;2、智能电表;3、漏电保护开关;4、空气开关;5、线夹;6、防护罩;61、前罩壳;62、观察窗;63、安装孔;64、方形框;7、活动罩。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7,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基于物联网可远程监测用电量的配电表,包括外壳1,外壳1的内侧的上端嵌入设置有空气开关4,外壳1的内侧靠近空气开关4的一端嵌入设置有漏电保护开关3,外壳1的内侧位于漏电保护开关3和空气开关4的下端均设置有线夹5,外壳1的内侧的下端嵌入设置有智能电表2,外壳1的前侧的上端转动连接有活动罩7,外壳1的前侧的下端固定安装有防护罩6。

在图3中:外壳1包括外壳体11,外壳体11的前侧的上端设置有开关室14,外壳体11的前侧的下端设置有电表室17,外壳体11的两端的上侧均固定连接有耳轴13,外壳体11的前侧靠近电表室17的四角均开设有螺纹孔19。

在图3中:开关室14的后侧的四角均开设有第一沉孔15,开关室14的下端的前侧固定连接有一组卡扣16,开关室14的下端的后侧开设有一组上线孔12,电表室17的后侧的四角均开设有第二沉孔18,电表室17的下端开设有下线孔10。

在图4中:防护罩6包括前罩壳61,前罩壳61的前端嵌入设置有观察窗62,前罩壳61的后端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方形框64,方形框64的前侧靠近前罩壳61的四角均开设有安装孔63。

在图3和图4中:前罩壳61位于电表室17的前侧,安装孔63与螺纹孔19一一相对应,方形框64与外壳体11通过螺钉贯穿安装孔63和螺纹孔19的内侧固定连接。

在图1和图3中:智能电表2固定安装在电表室17的内侧,漏电保护开关3、空气开关4和线夹5均固定安装在开关室14的内侧。

在图3和图4中:活动罩7的上端与耳轴13转动连接,活动罩7的下端设置有与卡扣16相匹配的卡槽,卡扣16嵌入在相对应的卡槽内。

在图5和图6中:智能电表2包括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微处理器、电流计量模块、安全模块、断送电模块、主控处理器、存储模块、时钟模块、显示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

电流互感器用于将大电流信号转变为可测量的小电信号;电压互感器用于将大电压信号转变成可测量的小电信号;电流计量模块用于将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采集的电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并输出;无线通信模块用于通过以太网与供电管理系统传输数据,显示模块用于显示电量;时钟模块用于为供电管理系统提供实时时间,作为电量的统计、冻结、费率切换的依据;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电量实时数据、历史数据;断送电模块用于控制漏电保护开关3和空气开关4的通断电,安全模块用于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微处理器用于将电量计量模块、安全模块和断送电模块的信号进行处理,主控处理器用于通过以太网与供电管理系统进行所监测用电数据的信息传输。

在图5中:电量计量模块包括乘法器、p/f变换器和分频器,乘法器用于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转变的电信号换算出功率信号,p/f变换器用于将输入的总直流电分流变换成各部件所需的不同电压的直流电,以传输到各个部件供使用,分频器用于将各种输送传输给显示器。

在图7中:供电管理系统包括登录服务、缴费服务、余额显示服务、用电量显示服务和留言服务;

注册/登录服务用于使用者在网上注册或登录自己的账号,缴费用于自助网上在线缴费,余额显示服务用于显示账号内的金额数,用电量显示服务用于显示本月以及历史用电量、本月各个阶段的用电量,每个阶梯的用电量以及费用。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