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鉴定建筑变形观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841119发布日期:2020-11-06 16:41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一种鉴定建筑变形观测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沉降、倾斜变形观测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鉴定建筑变形观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行业,通常建筑沉降、倾斜变形检测使用水准仪,在建筑物四角设置沉降观测点,在建筑附近设置永久观测点,建筑完工后经过一年时间,建筑沉降稳定后,停止观测。在司法案件中,建筑物因一般要求鉴定单位接到委托,现场检测完,一个月内出具鉴定报告。有特殊原因,可适当延长时间,但一般不超过两个月。同时,建筑物因沉降、倾斜变形导致建筑破坏,进一步产生的纠纷,很难像新建建筑一样可以设置观测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鉴定建筑变形观测方法,司法实践中,使用该方法可快速准确的获得相应的鉴定数据,为下一步建筑不均匀沉降和局部倾斜与墙体、梁柱裂缝挠度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提供判断依据。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鉴定建筑变形观测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观测、存储数据:采用全站仪,在建筑物的外立面寻找水平线条,观测统一高度的选定线条,储存观测数值,换一层再做同样的观测,依次进行直至观测完成;倾斜观测将观测线条改为外立面的竖向线条,储存观测数值,换一层再做同样的观测,依次进行直至观测完成;

步骤2、绘制建筑外立面沉降检测坐标图:全站仪导出的数据,划线逐个连接测定的水平检测点,找到垂直地面方向的z向坐标,将z向坐标数值放大100倍,将图形切换到水平视线暨x向;建筑外立面长向为x轴,建筑进深方向为y轴,高度方向为z轴,将上述不同层数的检测图形分别标注后叠加放在上述坐标图内,或多条曲线z向数值取中位数绘制曲线;

步骤3、绘制建筑外立面倾斜检测坐标图:全站仪导出的数据,划线逐个连接测定的竖向检测点,找到平行地面方向的y向坐标,将y向坐标数值放大100倍,将图形切换到水平视线暨x向;建筑外立面长向为x轴,建筑进深方向为y轴,高度方向为z轴,将上述不同层数的检测图形分别标注后叠加放在上述坐标图内,或多条曲线y向数值取中位数绘制曲线;

步骤4、分析与评定:查看上述建筑外立面沉降检测坐标图或建筑外立面倾斜检测坐标图,对比曲线,观察是否有相似变形规律的曲线或观察曲线的变化趋势,例如,建筑外立面沉降检测坐标图中曲线x轴远端明显低,说明建筑该立面远端角部基础沉降;曲线x轴中部明显低,说明建筑该立面中部基础沉降,正常建设交工的建筑外立面同一层相同高度的外窗上、下口应该在一条水平线,建筑外立面同一位置相同宽度的外窗侧面应该在一条竖向线上;同理,屋面檐口应该在一条水平线,外立面装饰线条应该在一条水平线,外立面竖向装饰线条应该在一条竖向线上,施工、检测中会有误差,但多条检测曲线耦合,剔除明显不规则的检测点,得到的建筑沉降变形曲线会真实的体现建筑实际沉降变形趋势图,同理也可获得相应的倾斜趋势图,利用建筑外立面沉降检测坐标图或建筑外立面倾斜检测坐标图,在司法实践中,可快速准确的获得建筑沉降和倾斜的鉴定数据,为下一步建筑不均匀沉降和局部倾斜与墙体、梁柱裂缝挠度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提供判断依据。

进一步,所述步骤1中所述的水平线条为外窗上、下口线,外立面通长的装饰线,檐口。

进一步,所述步骤1中所述的竖向线条为侧面与正面转角交接处竖向线条、竖向装饰线、窗口侧边线。

进一步,所述步骤2或3中全站仪导出的数据,在cad软件中打开测点图形,划线逐个连接水平检测点或竖向检测点。

进一步,所述步骤2或3中全站仪导出数据,在exele表格中粘贴数据,利用exele绘图功能进行回归统计分析,计算数据变化趋势,反映建筑沉降变形情况或倾斜情况,并通过趋势线斜率反映建筑倾斜百分比。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检测时间短,比传统规范做法减少时间90%;2、检测费用低,无需设置永久沉降点,比传统规范做法减少费用70%;3、在定性判断不均匀沉降及建筑倾斜方面,比传统规范做法方便直观;4、检测结果利用excel表格绘制回归曲线,高效快捷,精度满足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建筑立面窗上口选点测量沉降;

图2为建筑立面檐口及外立面水平线条选点测量沉降;

图3为建筑侧立面窗侧口及外墙边线选点测量倾斜;

图4为建筑侧立面竖向线条及外墙边线选点测量倾斜;

图5为建筑外立面沉降检测坐标图;

图6为建筑外立面倾斜检测坐标图;

图7为实施例1的建筑平面图;

图8为实施例1南侧外墙的沉降检测坐标图;

图9为实施例1北侧外墙的沉降检测坐标图;

图10为实施例1建筑室内走廊地面的沉降检测坐标图;

图11为实施例1浴室a/b轴墙体的沉降检测坐标图;

图12为实施例1浴室9、11轴墙体的沉降检测坐标图;

图13为实施例2整体北侧窗上口的沉降检测坐标图;

图14为实施例2一、二两个单元北侧窗上口的沉降检测坐标图;

图15为实施例2南侧整体窗上口的沉降检测坐标图;

图16为实施例2一、二两个单元南侧窗上口的沉降检测坐标图;

图17为实施例2西侧装饰线的沉降检测坐标图;

图18为实施例2北侧变形缝处两侧倾斜由北向南的倾斜检测坐标图;

图19为实施例2西北角倾斜由北向南测量的倾斜检测坐标图;

图20为实施例2南侧变形缝处两侧倾斜由南向北测量的倾斜检测坐标图;

图21为实施例2西南角倾斜由南向北测量的倾斜检测坐标图;

图22为实施例2西南角倾斜由西向东测量的倾斜检测坐标图;

图23为实施例2西北角倾斜由西向东测量的倾斜检测坐标图;

图24为实施例3南侧的窗上口、挑板的沉降检测坐标图;

图25为实施例3北侧的窗上口、挑板的沉降检测坐标图;

图26为实施例3南侧倾斜标高测量的倾斜检测坐标图;

图27为实施例3北侧倾斜标高测量的倾斜检测坐标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工程概况及鉴定原因

某老年公寓,建筑面积约1900㎡,地上2层,长49m,宽17m,结构高度为6.2m,砌体结构,桩基础。

该建筑于2016年建成,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浴室地面下沉,浴室及浴室周边房屋墙体开裂。对该建筑浴室墙体开裂是否导致建筑构成危房进行鉴定。

建筑整体相对变形测量

为明确建筑整体地基基础变形状况,使用数字全站仪(nts-340)分别对建筑南北两侧外墙(图8、9),建筑室内走廊地面相对标高(图10),浴室内墙体相对标高进行测量(图11、12),绘制建筑相对标高图。

分析与评定

通过对建筑的外观检查,建筑墙体裂缝分布及走向多为东高西低的斜向裂缝,裂缝形态表明建筑东侧存在沉降;南侧墙体9-13轴可见明显沉降变形。通过对建筑墙体、顶板相对沉降量测量,根据相对标高计算结果,多条相对标高变化曲线均表现为该建筑东侧较西侧存在一定程度的沉降,沉降量约70mm。通过对浴室内墙体相对变形的测量,浴室内墙体总体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最大变形部位均在墙角位置,沉降量约40mm。

综合建筑整体承载体系及变形情况认为,该建筑浴室墙体开裂主要原因为:承重墙下桩基不均沉降引起的结构变形;建筑整体相对变形情况表明,桩基沉降包括但不限于建筑物浴室周边范围。

依据《危险房屋鉴定标准》及《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房屋9-11轴交a-b轴区域,基础局部倾斜率0.007大于0.002,上部承重墙体存在宽度大于10mm的裂缝,认为基础及上部结构存在危险点,属局部危险;房屋其他部位存在基础不均匀沉降及墙体开裂,基础相对沉降量较小,基础倾斜率小于0.002,裂缝多为单条斜向裂缝,宽度较小,不构成危险点,综上房屋整体尚不构成整栋危房。

实施例2:

工程概况及鉴定原因

某住宅楼于2013年设计建造,2014年竣工。共四个单元,自西向东依次为一至四单元。砌体结构,复合载体夯扩桩基础,8度设防,建筑长度62.40m,宽度14.04m,建筑高度19.20m。

据申请人介绍,自其2014年入住后陆续发现室内部分墙体、梁、板出现开裂,室外变形缝顶部宽度变大,变形缝处屋檐出现裂缝。2017年经加固公司对桩基托换加固。采用传统水准仪进行沉降观测3个月,认为沉降变形稳定。但加固完半年后墙体、梁、板裂缝宽度及长度一直在增加。遂采用本方法沉降观测。

建筑整体相对变形测量

对该楼相对标高测量:本次相对标高测量,在假定各层窗户窗上口均在同一水平线处,如沉降观测点出现无规律跳动则无法判断是否存在不均匀变形,如存在明显变化趋势,则可以反映出其存在不均匀变形。

(1)对该楼整体北侧窗上口标高测量,测量结果详见图13;(2)对该楼一、二两个单元北侧窗上口标高测量,测量结果详见图14;(3)对该楼南侧整体窗上口标高测量,测量结果详见图15;(4)对该楼一、二两个单元南侧窗上口标高测量,测量结果详见图16;(5)对该楼西侧装饰线标高测量,测量结果详见图17;

对该楼倾斜测量:(1)对北侧变形缝处两侧倾斜由北向南测量,测量结果详见图18;(2)对该楼西北角倾斜由北向南测量,测量结果详见图19;(3)对南侧变形缝处两侧倾斜由南向北测量,测量结果详见图20;(4)对该楼西南角倾斜由南向北测量,测量结果详见图21;(5)对该楼西南角倾斜由西向东测量,测量结果详见图22;(6)对该楼西北角倾斜由西向东测量,测量结果详见图23。

分析与评定

通过对该楼相对标高的测量,显示其东侧三、四单元无明显不均匀沉降趋势,西侧一、二单元整体向西、向南不均匀沉降,一、二单元由东向西呈下沉趋势,由北向南呈下沉趋势;通过对该楼倾斜的测量,一、二单元由东向西倾斜,由北向南倾斜。

鉴定意见

该楼西侧一、二单元地基基础部分区域不满足规范要求要求,存在质量问题。主体结构墙体、梁、板裂缝系由基础不均匀沉降导致。

实施例3:

工程概况及鉴定原因

该房屋长约32m,宽约10m,砌体结构,条形基础;地上两层,局部地下一层;外墙墙厚370mm,内墙墙厚240mm,普通机制烧结红砖砌筑,每层均设有圈梁、构造柱,现浇楼、屋面混凝土板,楼、屋面板均配有间距150mm双向钢筋。

该房屋地基曾发生不均匀沉降,地梁、楼板曾发生裂缝。但原鉴定单位不能确定建筑是否沉降稳定,导致司法部门无法判决案件。遂再次委托我单位采用本方法沉降观测。

建筑整体相对变形测量

经现场测量,该楼南侧和北侧的窗上口、挑板标高测量(图24、25)(本次相对标高测量,在假定各层窗户窗上口均在同一水平线处,如出现沉降观测点无规律跳动则无法判断是否存在不均匀变形,如存在明显变化趋势,则可以反映出其存在不均匀变形);对倾斜由南向北测量,测量结果如下(图26、27)。

分析与评定

根据该楼南侧和北侧的窗上口、挑板标高测量(图24、25),显示其两次测量结果为沉降观测点无规律跳动,未出现明显不均匀沉降趋势;

根据房屋倾斜南北向测量结果(图26、27),显示其测量结果为无明显向同一方向倾斜,曲线弯曲状态一致可能为施工砌筑时施工误差或抹灰厚度不一致造成;通过整体变形检测,未发现存在不均匀沉降及倾斜的迹象,承重墙体未发现因基础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裂缝,结合其开裂时间、位置及使用条件,判断其裂缝为温度收缩裂缝,为非结构裂缝。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