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溯源秤用仪表及双摄像头识别溯源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90569发布日期:2020-08-11 20:17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溯源秤用仪表及双摄像头识别溯源秤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秤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溯源秤用仪表及双摄像头识别溯源秤。



背景技术:

现有秤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杆秤,托盘秤、电子秤等。传统称量范围小的秤以杠杆式为主,后发展为托盘式秤。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原有秤的基础上,研发出了电子秤,电子秤分为小型和大型两种,小型电子秤主要用于零售称重,而大型电子秤则主要用于批发称重。

传统的电子秤的显示面板通常包括相互扣合的前壳和后壳,前壳和后壳的形状通常为方形,前壳和后壳之间夹着立杆,并通过螺丝固定。但是传统结构的显示面板在使用过程中或者搬运过程中容易发生错位而导致摄像头偏位,且立杆与前壳和后壳的接触面积较少,当有外力冲击时,容易损伤或断裂,导致元器件外露而发生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溯源秤用仪表,由于前壳和后壳的底部与立杆的接触处分别向下延伸有第一承托部和第二承托部,使得立杆与前壳和后壳的接触面积成倍增大,当有外力冲击外壳或立杆时,不容易损伤或断裂,避免元器件外露而发生危险,同时在使用过程中或者搬运过程中也不会发生错位而导致摄像头偏位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双摄像头识别溯源秤。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溯源秤用仪表,其包括立杆和固定在所述立杆上的前壳和后壳,所述前壳和后壳的底部与所述立杆的接触处分别向下延伸有第一承托部和第二承托部,所述第一承托部和所述第二承托部相互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承托部与所述第二承托部相互扣合。

进一步地,所述后壳与所述前壳相互扣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承托部上设有至少一个凸柱,所述凸柱穿过所述立杆,所述第二承托部上设有与所述凸柱对应的开孔,所述凸柱与所述开孔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还包括至少一个螺栓,所述后壳上设有与所述螺栓对应的螺纹孔,所述立柱上开设有与所述螺栓对应的通孔,所述立柱通过所述螺栓固定于所述后壳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双摄像头识别溯源秤,其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溯源秤用仪表,所述前壳的底部固定有与主控板电连接的第一摄像头。

进一步地,所述前壳的底部还固定有与主控板电连接的补光灯,所述补光灯与所述第一摄像头并排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后壳上固定有与主控板电连接的第二摄像头。

进一步地,所述后壳上固定有与主控板电连接的后显示屏和后固定板,所述后固定板设于所述后显示屏的背面,所述后固定板上设有立柱,所述立柱上固定有主控板。

进一步地,所述后固定板的背面粘贴有隔热膜。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由于前壳和后壳的底部与立杆的接触处分别向下延伸有第一承托部和第二承托部,使得立杆与前壳和后壳的接触面积成倍增大,当有外力冲击外壳或立杆时,不容易损伤或断裂,避免元器件外露而发生危险,同时在使用过程中或者搬运过程中也不会发生错位而导致摄像头偏位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溯源秤用仪表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溯源秤用仪表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溯源秤用仪表的部分结构组装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溯源秤用仪表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摄像头识别溯源秤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阅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溯源秤用仪表,其包括立杆1和固定在所述立杆1上的前壳3和后壳2,所述前壳3和后壳2的底部与所述立杆1的接触处分别向下延伸有第一承托部4和第二承托部5,所述第一承托部4和所述第二承托部5相互对应。由于前壳3和后壳2的底部与立杆1的接触处分别向下延伸有第一承托部4和第二承托部5,使得立杆1与前壳3和后壳2的接触面积成倍增大,当有外力冲击外壳或立杆1时,不容易损伤或断裂,避免元器件外露而发生危险,同时在使用过程中或者搬运过程中也不会发生错位而导致第一摄像头偏位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承托部4和第二承托部5的宽度由上到下逐渐缩小,从而起到加强筋的作用,还能缩小接触缝隙,提高密闭性,防止蟑螂和其他昆虫进入面板组件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承托部4与所述第二承托部5相互扣合。在第一承托部4和第二承托部5上设置有卡扣和与卡扣配合的扣位,使得在装配过程中更容易实现固定和定位,结构更加稳固。

进一步地,所述后壳2与所述前壳3相互扣合。在后壳2部和前壳3上设置有卡扣和与卡扣配合的扣位,使得在装配过程中更容易实现固定和定位,结构更加稳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承托部4上设有至少一个凸柱6,所述凸柱6穿过所述立杆1,所述第二承托部5上设有与所述凸柱6对应的开孔7,所述凸柱6与所述开孔7过盈配合。在本实施例中凸柱6有两个,且凸柱6的底部设为尺寸较大的承载柱8,承载柱8上设置多个加强筋,承载柱8与凸柱6连接处圆弧过渡,以防止凸柱6发生折断。通过凸柱6与开孔7过盈配合而实现固定,该部件可通过注塑一体成型,可省去两个两个螺丝,同时还减少了装配工艺,可缩减一个工位和原料成本,在电子秤批量生产的行业里,可节省大量的人工和原料成本。

进一步地,还包括至少一个螺栓9,所述后壳2上设有与所述螺栓9对应的螺纹孔10,所述立柱17上开设有与所述螺栓9对应的通孔11,所述立柱17通过所述螺栓9固定于所述后壳2上。本实施例中的螺栓9也有两个,其与凸柱6配合使用,使得立柱17可以牢固的固定在前壳3和后壳2上。

请结合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双摄像头识别溯源秤,其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溯源秤用仪表,所述前壳3的底部固定有与主控板电连接的第一摄像头12。该第一摄像头12为果蔬识别第一摄像头12,可以用于拍摄并识别称重底座上的果蔬的种类,提高称重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前壳3的底部还固定有与主控板电连接的补光灯13,所述补光灯13与所述第一摄像头12并排设置。通过补光灯13和第一摄像头12并排设置,使得第一摄像头12在拍摄的同时还可以开启补光灯13对称重底座上的果蔬进行补光,在照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开启补光灯13时,可以有效提高提高拍摄所得的图像的质量,从而可以更精确地识别出果蔬的种类进而避免了由于环境亮度不足而造成无法识别或识别错误的问题,提高了称重效率,避免由于称重错误而带来的损失,提高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所述后壳2上固定有与主控板电连接的第二摄像头14。通过在前壳上设置第二摄像头14,在进行称重的同时可以对客户进行拍摄,并通过人脸支付进行支付,提高称重和付款效率。

请参阅图4,进一步地,所述后壳2上固定有与主控板电连接的后显示屏15和后固定板16,所述后固定板16设于所述后显示屏15的背面,所述后固定板16上设有立柱17,所述立柱17上固定有主控板18。由于设置有后固定板16,后显示屏15所散发的大部分的热量传递到后固定板16时被挡住吸收并在其表面和间隙将热量散发出去,而主控板18通过立柱17隔开,后显示屏15所散发的热量只有一小部分传递到主控板18上,从而大大降低了主控板18的温度,提高了产品的持续工作能力,避免由于温度过高而导致死机,提高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所述后固定板16的背面粘贴有隔热膜。通过在后固定板16的背面设置隔热膜可将后固定板16与主控板18隔绝开,避免后显示屏15散发的热量传递到主控板18上,进一步降低了主控板18的温度,提高了产品的持续工作能力,避免由于温度过高而导致死机,提高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5,进一步地,还包括秤体19,所述立杆1固定于所述秤体19上,所述溯源秤用仪表固定于所述立杆上,所述前壳3和后壳2夹持住所述立杆1。

进一步地,所述前壳3上还固定有打印机20、前保护板21、前显示屏22、前固定板23和前屏转接板24,所述打印机20与所述主控板18电连接,所述前显示屏22通过前屏转接板24与所述主控板18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摄像头12和补光灯13前固定有防护膜25,通过防护膜25防止水汽进入内部或避免异物撞击,起到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后壳2上还固定有后保护板26,后保护板26设于后显示屏15的前面,起到保护后显示屏15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后保护板26背面固定有与所述主控板18电连接的4g模块27,4g模块27主要为主控板18提供4g通信功能。

进一步地,所述后保护板26背面固定有与所述主控板18电连接的刷卡器28,以使得顾客可以通过后保护板26处进行刷卡支付,提高支付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后保护板26背面固定有与所述主控板18电连接的语音播报器29,以使得溯源秤可以通过语音播报的方式读出部分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语音播报器29上贴有防水膜30,以保护语音播报器29。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摄像头12为200万像素以上的高清摄像头,摄像头的焦距为1.5mm-2.5mm,视场角为70°-80°。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摄像头12为200万像素以上的高清摄像头,第一摄像头12的焦距为1.5mm-2.5mm,视场角为70°-80°,可以有效增强称重商品的识别功能,可自动输入商品价格,便捷、高效、准确,同一种类型的商品也能做到精准识别,例如准确识别分类不同的苹果。更优地,所述第一摄像头12为200万usb模组tt-3732-12型,摄像头焦距为1.8mm,视场角为78°、红外过滤器为650±10nm。所述第一摄像头12还可每交易一笔都能将交易的图片回传至后台,便于对市场交易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