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土试验检测用取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90779发布日期:2020-10-13 08:01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岩土试验检测用取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壤采样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岩土试验检测用取土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地基施工中,常常需要检测土样,而土壤容重是土壤重要的物理特性指标,容重的大小反映土壤的结构、透气性、透水性以及保水能力的高低,取土器用来提起下层试验土壤原状土作为试样以了解其性质,为使更多的了解基层性质,有时要在较深处取原样土,为此在取土器中部加一节接杆,称之为取土器,将取土器环刀钻入土里到需要的深度后即将取土器拔出,之后环刀及半圆筒拆下,用刮刀将取土器两端多余的土刮去修平。

现有的授权公告号为cn20250199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取土器,其技术方案的要点在于:包括手柄,与手柄固定连接有取土管,取土管下部设有半合管,与半合管通过铰链连接有半合盖,半合管与半合盖开口端设有卡扣固定,所述半合管的长度为整个取土管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使用时,将半合管与取土管开口端设有的卡扣固定好,握紧手柄,将取土器插入土中,然后连同土壤取土,慢慢打开半合管上的卡扣,土壤露出,用刀具切开土样,获得完好无扰动的土样,上述取土器的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省力、所取土样原状度高、土样扰动小。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于不同的使用者的身高不同,且不同人使用取土器时适应的钻杆的长度也不同,而上述技术方案中钻杆的长度无法调节,难以适应不同的使用者的使用习惯。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岩土试验检测用取土器,具有便于调节钻杆的长度以适应不同使用者的使用习惯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岩土试验检测用取土器,包括盛土器、钻杆和手柄,所述盛土器设置在钻杆的一端,所述盛土器包括两个铰接设置的半合管,所述手柄设置在钻杆远离盛土器的一端,所述钻杆包括第一支杆和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杆插设在第二支管内,所述第一支杆的两侧均设置有定位件,所述第二支管上沿自身长度方向分布有多组供定位件插设的定位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钻杆设置为第一支杆和第二支管,并在第一支杆上设置定位件,在第二支管上开设多组定位孔,将定位件插设到不同位置的定位孔内实现对第一支杆和第二支管相对位置的改变,从而改变钻杆整体的长度,以适应不同操作者的使用习惯,进而增强通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件包括定位块和压簧,所述第一支杆的两侧均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压簧固定设置在安装槽的底壁上,所述定位块与压簧远离安装槽底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块的一端位于安装槽内、另一端延伸至安装槽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簧在自然状态下将定位块向远离安装槽底壁的方向顶出至第二支管上的其中一个定位孔内,实现对第一支杆和第二支管之间相对位置的固定,当需要改变钻杆的整体长度时,使用者将定位块压入安装槽内,然后改变第一支杆在第二支管上的插入量,当定位块对准指定位置的定位孔后,在压簧的抵触作用下插入此时对准的定位孔内,再次实现对第一支杆和第二支管之间相对位置的固定,从而实现对钻杆整体长度的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块位于安装槽外的一端设置有弧形倒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定位块位于安装槽外的一端设置弧形倒角,以便于在将定位块压入安装槽后进行推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定位块在移动过程中与第二支管的内壁发生碰撞而导致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块上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上安装有定位卡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定位块上开设环形槽,并在环形槽上安装定位卡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定位块受到外部碰撞而压入安装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盛土器与钻杆之间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圆柱形块,所述圆柱形块的一端开设有插槽,所述盛土器插设在插槽内,所述圆柱形块远离盛土器的一端设置有环形凸起,所述钻杆插设在环形凸起内,所述环形凸起上设置有插销,所述钻杆的侧壁上开设有供插销插设的插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盛土器与钻杆之间设置连接件,以便于在取土作业过程中将盛土器与钻杆连接为一体,同时方便了在取土作业结束后将盛土器从钻杆上拆卸下来,将土样取出。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圆柱形块的两侧均开设有沉头孔,所述沉头孔内设置有抵紧螺栓,两个所述半合管上均开设有供抵紧螺栓插设的螺纹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圆柱形块的两侧开设沉头孔,将沉头孔内的抵紧螺栓拧入半合管上的螺纹孔内,以提高半合管与圆柱形块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作业过程中半合管从圆柱形块上滑落。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手柄上套设有防滑套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手柄上设置防滑套筒,以便于提高使用者对手柄握持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半合管远离钻杆的一端均设置有取土锯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半合管远离钻杆的一端设置取土锯齿,以便于将半合管插入土中,使取土过程更为省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支杆和第二支管,并在第一支杆上设置定位件,在第二支管上开设多组定位孔,将定位件插设到不同位置的定位孔内实现对第一支杆和第二支管相对位置的改变,从而改变钻杆整体的长度,以适应不同操作者的使用习惯,进而增强通用性。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盛土器与钻杆之间设置连接件,以便于在取土作业过程中将盛土器与钻杆连接为一体,同时方便了在取土作业结束后将盛土器从钻杆上拆卸下来,将土样取出。

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半合管远离钻杆的一端设置取土锯齿,以便于将半合管插入土中,使取土过程更为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钻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图2的a部放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支管、连接件和盛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盛土器;11、半合管;111、螺纹孔;112、取土锯齿;2、钻杆;21、第一支杆;22、第二支管;221、定位孔;3、手柄;31、防滑套筒;4、定位件;41、定位块;411、弧形倒角;412、环形槽;42、压簧;43、定位卡环;5、连接件;51、圆柱形块;511、沉头孔;512、抵紧螺栓;52、环形凸起;521、插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岩土试验检测用取土器,包括盛土器1、钻杆2和手柄3,盛土器1设置在钻杆2的一端,结合图4,盛土器1包括两个铰接设置的半合管11,两个半合管11远离钻杆2的一端均设置有取土锯齿112,以便于将半合管11插入土中,使取土过程更为省力;手柄3设置在钻杆2远离盛土器1的一端,手柄3上套设有防滑套筒31,防滑套筒31上分布有防滑条纹,以便于提高使用者对手柄3握持的稳定性。

如图2、图3所示,钻杆2包括第一支杆21和第二支管22,第一支杆21插设在第二支管22内,第一支杆21的两侧均设置有定位件4,第二支管22上沿自身长度方向分布有多组供定位件4插设的定位孔221,定位件4包括定位块41和压簧42,第一支杆21的两侧均开设有安装槽,压簧42固定设置在安装槽的底壁上,定位块41与压簧42远离安装槽底壁的一端固定连接,定位块41的一端位于安装槽内、另一端延伸至安装槽外。

压簧42在自然状态下将定位块41向远离安装槽底壁的方向顶出至第二支管22上的其中一个定位孔221内,实现对第一支杆21和第二支管22之间相对位置的固定,当需要改变钻杆2的整体长度时,使用者将定位块41压入安装槽内,然后改变第一支杆21在第二支管22上的插入量,当定位块41对准指定位置的定位孔221后,在压簧42的抵触作用下插入此时对准的定位孔221内,再次实现对第一支杆21和第二支管22之间相对位置的固定,从而实现对钻杆2整体长度的调节。

如图3所示,定位块41位于安装槽外的一端设置有弧形倒角411,以便于在将定位块41压入安装槽后进行推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定位块41在移动过程中与第二支管22的内壁发生碰撞而导致损坏;定位块41上开设有环形槽412,环形槽412上安装有定位卡环43,当定位块41穿过定位孔221后,将定位卡环43卡紧在定位块41上的环形槽412内,实现对定位块41的卡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定位块41受到外部碰撞而压入安装槽内。

如图4所示,盛土器1与钻杆2之间设置有连接件5,以便于在取土作业过程中将盛土器1与钻杆2连接为一体,同时方便了在取土作业结束后将盛土器1从钻杆2上拆卸下来,将土样取出。连接件5包括圆柱形块51,圆柱形块51的一端开设有插槽,盛土器1插设在插槽内,圆柱形块51远离盛土器1的一端设置有环形凸起52,钻杆2的第二支管22插设在环形凸起52内,环形凸起52上设置有插销521,钻杆2的侧壁上开设有供插销521插设的插孔,将插销521插入插孔内实现对第二支管22与环形凸起52之间相对位置的固定;圆柱形块51的两侧均开设有沉头孔511,沉头孔511内设置有抵紧螺栓512,两个半合管11上均开设有供抵紧螺栓512插设的螺纹孔111,将沉头孔511内的抵紧螺栓512拧入半合管11上的螺纹孔111内,以提高半合管11与圆柱形块5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作业过程中半合管11从圆柱形块51上滑落。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将钻杆2设置为第一支杆21和第二支管22,并在第一支杆21上设置定位件4,在第二支管22上开设多组定位孔221,将定位件4插设到不同位置的定位孔221内实现对第一支杆21和第二支管22相对位置的改变,从而改变钻杆2整体的长度,以适应不同操作者的使用习惯,进而增强通用性。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